關於教育我們是否可以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2020-09-06 一場夢裡花開

教育方式是好還是壞呢,我也不可妄加評論。只是說我的一些觀點,只是本人的一些看法。教育的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學習文化,有教無類。問題是老師總是喜歡學習好的學生,有時候老師還會戴著有色眼鏡人。因為這是人性,自己喜歡的肯定願意,多關照。這也無可厚非。但是呢,老師在不知不覺中有了側重,會讓學習不好的同學,學習越來不好,自暴自棄。

教育的缺失我認為是既然教而育人,就應該把每個人培養成才。好像又不太現實。所以就會分成三類人,第一種學習好的,擁有老師照顧,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第二種學習中等的,無欲無求,有些人還有進取心,還想進入學習好的團隊。第三種就是學習不好的,自我放棄,還有比現在更壞的情況出現嗎。肯定沒有了。所以就自我放棄,放棄自我,不上學了,就去工作了。因為覺得工作也不錯,上學學習不好還浪費錢。自己掙錢花感覺會更好的。

我挺感謝祖國的九年制教育,因為如果沒有義務教育,我現在都不能看書寫字。什麼也不會。有時候發現做一個文盲是很痛苦的。其實我感覺如果只是讀書識字,我感覺小學六年就夠了,因為大部分字都認識了。初中的課程英語,化學,物理,地理。好多學科對於未來的生活感覺用處不太大。不如去學習更加有用的知識。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在有限的精力下創造無限的可能。就算你從出生開始看書,到你去世一百歲,你也不能看完世界上所有的書籍。所以我們要學會學習,對自己有用的用心學習。

無論你想做什麼,你都需要識字,因為你不識字,你將會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學習不刀。真正成才的人,有好多都是不上學,發現了屬於自己的路,一路走下去的。路在哪裡,路就在你的腳下,你不往前走,那麼你將會永遠在原地踏步。

丁俊暉的父親我很佩服他,因為他相信自己的孩子,給自己孩子學習的空間,而且丁俊暉也知道自己不是學習那塊料。無論我們做什麼選擇,都會有不一樣精彩的人生,所以我們更需要理解自己,走出自己的路。

當我們知道我們不是學習的材料,還一直逼迫自己去學習,只會讓自己越來越討厭學習。

為什麼不能讓學習變得快樂,不要有那麼多的作業。那麼多的課外課程呢。一句話都是為你好,問題是你們有沒有問過你們的孩子,他們是否過得快樂,是否願意學習。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就是童年。這是我的感覺。問題是我感覺現在的孩子,小小年級生活的壓力比我這個大人還多。我們能否給孩子一些快樂的回憶,能夠給孩子一個無憂無慮快樂的童年。

教育一直在變,問題是變得作業越來越多,看到過好多孩子因為學習作業而輕生,我們是否也應該為孩子多考慮考慮呢。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學習壓力,讓孩子也有一片自由的天空。孩子很純真,他們要求的也不多。我覺得學習和玩都是應該共生的,勞逸結合才是真知。

父母應該發現孩子的發光點,興趣愛好。如果有可能,可以讓孩子往這一點發展,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條條大路通羅馬,行行出狀元。學習不是唯一出路。只願孩子和父母多多溝通。其實我們目標是走到重點,至於怎麼走,要看自己孩子的。雖然我們經歷了很多,知道很多。總是想讓孩子沿著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問題是孩子不是傀儡,也不是玩偶。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所以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意願。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夢想,一個自由天空,一個無憂無慮快樂的童年回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呢總要學習自己善於的東西,才能學習的更好,達到更好的層次。才會更有出息。這是我的一點拙見。

相關焦點

  • 父母教育時要避開「霍布森選擇效應」,給孩子真正的自由!
    所以,看似霍布森給了購買客人很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客人能選擇的空間很小,本質上還是等於沒能自由選擇。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讓孩子陷入了"霍布森選擇效應"會有什麼影響呢?①影響孩子的創造性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沒有避開"霍布森選擇效應",會對於孩子的創造性造成負面影響。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當孩子在選擇或者是做決定的時候,需要對比多個選擇之間的優劣,好壞。
  • 父母教育時要避開"霍布森選擇效應",給孩子真正的自由
    所以,看似霍布森給了購買客人很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客人能選擇的空間很小,本質上還是等於沒能自由選擇。①影響孩子的創造性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沒有避開"霍布森選擇效應",會對於孩子的創造性造成負面影響。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當孩子在選擇或者是做決定的時候,需要對比多個選擇之間的優劣,好壞。
  • 罪犯是否可以主動選擇減刑或假釋
    在對待減刑假釋上,罪犯是否可以自由選擇?(諮詢人:山東省濰坊市城郊地區檢察院 張治平)解答專家馮知良:1.根據《刑法》第七十八條、第八十一條的規定,除具有「重大立功情形」的罪犯「應當減刑」外,罪犯「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的,或者有立功表現的,可以減刑」,但不是必須減刑;「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
  • 蒙氏學齡前教育的孩子,如何選擇小學?
    我相信選擇了蒙特梭利學齡前教育的家長,一定是喜歡非傳統教育的,喜歡自由,喜歡讓孩子慢慢的長大。可到了義務教育階段,卻面臨著一個大的選擇,是繼續將非傳統教育進行到底,還是進入傳統的教育體系?在一些家長看來,這選擇很難,就像是,生存還是死亡的問題?選擇的難在於兩點:1、覺得上了蒙氏的學齡前教育,再選擇傳統教育覺得是否之前的教育白費了?2、擔心孩子是否能適應傳統教育?
  • 為什麼 PBL 本質上是「關於自由的教育」
    迄今為止,教育領域關於 PBL 的定義幾乎都是模糊或混亂的,既沒有唯一的權威定義,也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模式,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本源開始探討 PBL 的本質。1969年,加拿大 McMaster 大學醫學院正式在整個學校的層面,全面推出 了 PBL 教學模式。隨後,這個概念開始從醫學教育逐漸延展到工程教育、職業教育,進而進入更多的大學、乃至中小學的教育之中。
  • 你給孩子的,是否是孩子想要的?
    今天,我們來解讀尹建莉老師的第二本著作---《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尹老師說:在當代,做個好家長必須要學習,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一個人沒辦法選擇自己有什麼樣的父母,但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得父母。無論你置身都市還是鄉村,是貧窮還是富有,是高官還是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的有用的人,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最寶貴的財富,是生命中最美的饋贈。
  • Aha| 為什麼 PBL 本質上是「關於自由的教育」
    為什麼 PBL 本質上是 「關於自由的教育」 ?迄今為止,教育領域關於 PBL 的定義幾乎都是模糊或混亂的,既沒有唯一的權威定義,也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模式,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本源開始探討 PBL 的本質。
  • 關於教育,我們的主見到底是什麼?
    關於教育,我們的主見到底是什麼?劉瑜演講的題目是《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她認為當下教育的「軍備競賽」模式帶來焦慮與疲憊,也滋生不公與傷害;她闡釋自己的教育觀:鼓勵孩子發現自我,找到獨特亮點,而不是在流水線上隨波逐流,一頭扎進紅海競爭;家長和孩子都要學習接納失敗。她還說自己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最後一句話扎心了。
  • 如果我們繳滿25年養老保險後就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退休你同意嗎?
    如果我們繳費滿25年養老保險後,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退休,你同意嗎?由於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如果真有這樣的政策,估計大部分人還是會同意的,但是目前延遲退休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估計你這種想法也只是一種空想、幻想。
  • 2019 必刷教育紀錄片:讓孩子的生命自由成長
    你是否曾經在中學拼命學習,可考上了一個好大學之後卻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你是否一直在父母安排的軌道上前行,可到了人生的關鍵時刻,內心卻充滿了很多疑問?你是否每天辛苦掙錢給孩子報培訓班,為了讓他在同學中不自卑,可他卻經常半途而廢?又或者,你曾經堅持著不早教、不盲從、不報班,卻在小學老師屢次對你孩子的控訴電話中懷疑曾經的所作所為?
  • 我們當父母是不是對給孩子自由有誤解
    但是我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因為成年人沒有對自由的正確認識,不能正確界定給孩子自由的界限,導致許多孩子因為不夠自由而得不到良好的教養,從而產生教育漏洞,最終導致兒童行為問題。不管是覺得自己曾經獲得的自由還不夠,還是覺得自己享受的自由很美好,人們都會在生了孩子後,想給孩子最大的精神禮物――自由。
  • 你敢讓孩子在家上學嗎?一種給孩子自由的「非學校教育」
    孩子們具有好奇心,要培養他們以家庭和社區為起點來探索世界。」當然,我大致明白你的想法:沒錯,但你們是住在鄉下,都在家裡工作,麼我們其他人怎麼辦?說的在理:我和佩妮做出這種選擇,很多人認為是走極端。我在家裡寫書,我們經營自己的農場,以銷售農產品和肉食來維持日常開支。其實,我們所認識的非學校教育實踐者當中,不論貧富貴賤,人人都自主選擇。麻煩的是有幾年我們勉強脫貧。
  • 美國教育觀察:我與孩子一起重新思考自由與愛
    在網絡上,有很多文章都在描寫美國教育環境的自由,這也確實是他們的日常,比如上課可以隨時舉手發言、可以吃東西、可以染各種顏色的頭髮……這種自由非常吸引我,因為我似乎從來都不曾擁有過,曾有一度,我也認為這一切都美好到毋庸置疑。直到我見到了鄰居家的孩子。鄰居家的孩子和我兒子在同一所小學,每天坐同一趟校車去學校。
  • 孩子的自由,應該如何給?
    如今,自由教育大行其道,許多人推崇「給孩子自由,讓孩子做主」的教育方式,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真能適應這處處充滿規則的社會嗎?
  • 關於蒙特梭利小學課堂——自由與責任的智慧
    珍·穆魯在《人的意義》一書中談到了自由與責任,他說「首先出現的問題是我們自由的意義和目的。它不是為了我們自己或它所看到的任何目的而給予的,而是為了我們能夠實現我們自己。」蒙臺梭利博士明白,為了幫助人類發展並允許自我構建,必須給予個人自由。她認識並意識到,自由對於孩子的自我建構至關重要。但是,我們必須牢記,她是在完備的環境中談到自由的,而自由的概念必須與責任相伴。
  • 教育,請給孩子以心靈的自由!——由小學生繆可馨自殺想到的
    或許我們可以說女孩「心理太脆弱」,老師批評學生不是很正常的嗎?「其他孩子挨了批評,都能承受,你就接受不了了?」或許我們可以說老師太「簡單化」,因為如果「工作再做細一些就好了」……目前我們對女孩自殺的真正原因並不知道,因為還有許多細節有待進一步了解和核實,甚至女孩的作文與自殺究竟有沒有必然聯繫,都還有待司法部門深入調查後的權威結論。
  • 你的孩子是否輸在了起跑線?電影《起跑線》,深思我們的教育理念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聊聊這部關於教育的電影。《起跑線》講述的就是一對印度夫婦想要改變女兒的命運,努力送女兒進入名校的故事。之所以產生想要送女兒上名校的想法,是因為他們親身經歷過沒有上名校,所以才導致現在的狀況。他覺得就是那種失敗的教育,才讓他們只能呆在中產階級。米圖認為好的學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語教育。
  • 父母真正的無私,是既給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又能給孩子自由的嚮往
    父母真正的無私,是既給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又能給孩子自由的嚮往。而不是用「無私」來捆綁孩子的自由,或者用所謂的「養兒防老」來教育孩子,既要孩子留有時間來盡孝道,又期盼孩子能夠賺大錢來光宗耀祖。>,裡面有一段關於孩子與父母關係的精闢論述,讓我感觸頗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所生的兒女。
  • 兒子酷愛穿女裝,伊能靜表示尊重孩子選擇的自由
    順便插一句,伊能靜和庾澄慶離婚後,她兒子絕大多數時間都跟媽媽在一起,可以說是伊能靜一手把孩子撫養大,直到五年後繼父出現。伊能靜曾在電視節目中,表明了自己對兒子的態度:「你是自由的。你完全可以做你自己。這不但不會影響到我們,而且你會讓更多人知道,自由是非常珍貴的,尊重別人做自己是非常珍貴的。
  • 關於幼兒園選擇,我們普通人的觀點
    其實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很多父母之間是有分歧的,但是這個分歧不並不會產生矛盾,通常都是粑粑服從麻麻的安排。-10000以內/月雙語幼兒園或特色幼兒園,相較公立示範園來說會教更多的東西,比如英語藝術思維課等等,師生配比也會更高一些,小朋友可能可以得到更好照顧,也有的幼兒園比較雞血抓得比較緊,但水平也是參差不齊需要家長深入了解判斷是否符合自己期望,一般外教可能每天來個半天,或者有的不是每天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