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立秋節氣已過,早晚都能感受到涼爽的感覺,但是南方白天的氣溫還在30℃以上,依舊炎熱。此時的可以說是處於夏秋交接的時間段,成熟的水果品種也非常多,獼猴桃、黃桃、皇冠梨、冬棗等都大量地出現在市場上。行情與去年相比,可以說好很多,絲毫沒有半點受疫情的影響,也還沒聽聞有滯銷的情況。但似乎水果的行情都是一波一波的,階段性的好行情或階段性的滯銷難賣,盈虧都是幾年一次或隔年一次,比較明顯的就是有產量大小年的水果了。
近期福建泉州的龍眼迎來成熟,據了解總產量有5萬噸,但是一斤2元還賣不動,果子就要腐爛,果農懶得摘。福建的龍眼品種主要有東壁、福眼、松風本等,品質好,甜味高,一直深受當地人的喜愛,種植歷史也十分悠久。在每年荔枝過季之後,龍眼接棒上市,總能快速佔領市場,成為夏末的熱銷水果。因此很多農民都會選擇種植龍眼,尤其是在20年前,閩南地區幾乎每個村,都有好幾棵樹齡幾十年的龍眼老樹,每到成熟的季節就有人去採摘。
以前農民們種龍眼,採摘龍眼,基本都是自己家吃。對於龍眼樹基本都沒有進行管理,以至於影響龍眼生長的,像龍眼雞或是寄生在龍眼樹上的寄生植物,總是非常常見。但如今的龍眼已經商品化,成為市場上熱銷的水果。每年的市場需求都很大,最為明顯的是進口的龍眼,以及廣西、海南等地能四季供應的龍眼,不分季節的上市,總是不愁銷路。而如此分散的上市時間,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競爭壓力,價格時常保持在6-8元一斤。
但與更靠近熱帶的兩廣和海南相比,福建的龍眼成熟季節比較固定,一年只成熟一季。並且近些年來,泉州的龍眼種植面積並沒有太大變化,加上龍眼是典型的具有(產量)大小年的農作物,每次遇到產量大年,總產量就能達到5萬噸,而今年剛好是產量大年。如今出現的情況卻是一斤2元(市場價,而收購價就幾毛錢)仍賣不動,很多果農都有困惑,龍眼的品質並不差,甜度也高,在當地口碑很好,為何別的省份產的龍眼都能賣過來這,本地的就賣不出去呢?
其實,泉州龍眼品質好不假,但唯獨名氣不夠大,因為兩廣和海南的龍眼能四季供應,常年在市場上混跡,名氣自然夠大夠響亮,尤其是儲良、石硤等品種。雖說泉州龍眼大年時有5萬噸產量,但比兩廣和海南的產量少太多,至於出現難賣甚至滯銷的情況,主要就是集中上市的結果,而兩廣和海南的龍眼出現滯銷的情況則比較少。其實龍眼和荔枝有很多相似之處,最明顯的就是保鮮期短,龍眼雖比荔枝保鮮期長,但常溫下也不超過7、8天,如果沒賣掉又不曬乾的話,很容易就出現腐爛現象。
但對於如今市場價格低還賣不動,農民都懶得去採摘了,尤其是一些老樹,樹枝不牢固,攀爬危險性高,採摘時常有人跌落的事情發生。其實龍眼的用途很多,製成龍眼乾就是其中最常見的形式,曬乾後能泡酒,能用於各種食品添加。但在泉州當地,這一產業並不完善,以至於龍眼無路可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