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科學院院士、會昌籍鄉賢傅曉明的故事!

2021-01-11 騰訊網

梅花香自苦寒來

——記歐洲科學院院士、會昌籍鄉賢

傅曉明先生

○ 張炳春

現任德國哥廷根大學講席教授、計算機研究所計算機網絡研究室主任、中德社會計算研究所所長的傅曉明博士,在人生旺年45歲生日即將到來之際,收到了一份含金量很高的厚禮——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總部在英國倫敦的歐洲科學院,是國際上跨地域和學術領域最廣泛、學術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是歐盟的「國家科學院」和法定科學顧問。在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我們在德國當教授》一書中說,傅曉明教授出身貧寒,卻把握住了很多的機會,通過一步步刻苦努力走到了今天的成功,成為歐洲科學院第一位在中國獲得博士學位的正式院士。

磨礪宜早:打小獨自外出求學

傅曉明出生在江西贛州會昌縣邊遠山村曉龍鄉高蘭村塘尾小組,其先祖約於160年前(清同治年間)從贛州信豐縣遷入會昌。傅曉明5歲時,就隨在村小學做民辦老師的父親進入村小啟蒙就讀。9歲時,又由父親託人送到會昌縣城就讀會昌小學四年級,這給傅曉明帶來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轉折。這裡還有個小插曲:當時會昌小學嘗試將年紀小、個子也小的傅曉明安排到其中一個班級;但是當看到他是從偏遠的山村轉學過來,而且父母不在身邊時,好幾個班的班主任老師都擔心這種學生會有麻煩事,不太願意接收。校長胡見炤只好找了個自己的親戚做班主任的溫有福老師,溫老師痛快的將傅曉明接收到自己的四(7)班,並給予了亦師亦父輩般的悉心關愛。傅曉明從此很快就適應了新學校新班級,並建立起了良好的同學關係。

會昌小學是一所不設寄宿生的學校,傅曉明只好由父親的朋友幫助安排寄宿在在會昌二中的學生集體宿舍裡。小小年紀的他便跟在二中高中部讀書的表哥劉錦長以及同宿舍其他高中生一樣自理日常生活起居。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本是父母身邊撒嬌的年齡,卻遠離父母獨自一人求學,從小目睹父母的辛勞、體驗生活的困苦的傅曉明很懂事,得知「渴望求知,熱愛生活」的道理,打小就有著吃苦與奮鬥的自覺,所以學習一直勤奮刻苦,不用老師和父母操心,成績總是遙遙領先。

從小到大,傅曉明有過人的適應能力,逐步養成並一直保持著樂於觀察生活、喜愛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與傅曉明一起長大的表弟劉衛平回憶說:「表哥從小就陽光活潑,還愛勞動,有主見,勤動腦,當年在就讀會昌小學放暑假回家的時候,他就說要想辦法給打穀機裝個電動機。」歐洲時報記者張喬楠在2017年採訪傅曉明教授談及他的兒子時說,「開朗,敢於與外界接觸」是傅教授頗為看重的品質。其實,傅曉明自己小時候就具備這個品質。

恆以苦讀:梅花香自苦寒來

「出生不重要,關鍵是你有沒有信念走到這個高度」,這是傅曉明成名以後接受採訪時說的。傅曉明的青少年時代長期接受科學理想教育,傅曉明從小立志要當科學家,始終懷著這個夢想和信念刻苦學習,求知如饑似渴,在小學、中學、大學各個求學階段,都能持之以恆刻苦攻讀,把學習求知當樂趣,不願意無端浪費任何一天的寶貴時光。

在傅曉明看來,刻苦是讀書人的必備品德,成長沒有「人生開掛」,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讀書不能偷懶,也不可投機取巧。所以,一直都保持著「刻苦和自信」這兩種優秀的品性。10歲時,傅曉明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會昌二中就讀初中,並在年級裡保持成績遙遙領先;13歲時參加中考,以高分考入省重點中學會昌中學「尖子班」,期間參加奧林匹克化學競賽獲江西賽區二等獎;1990年參加高考,成為全縣理科狀元,被東北大學高分錄取就讀工業自動化儀表專業,1994年本科畢業,後師從人工智慧專家周建常教授攻讀研究生,1997年作為該校計算機系唯一的優秀研究生畢業,獲東北大學計算機應用碩士學位。同年3月加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被錄取到開發了中國第一臺網絡路由器的張堯學教授課題組讀博,在張教授的悉心指導下,2000年獲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統結構博士學位。

對於農村孩子來說,刻苦學習是最直接的改變命運和生活方式的途徑。採訪中,傅曉明的父親傅芳來說:「我始終相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直以來,他就是這樣教育和影響孩子的。由於詞語「人上人」有將人「劃分三六九等」之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民間諺語曾一度為行文所忌諱,然而,事實上的確只有比別人更能吃苦,才能夠成為才能出眾的人,才能在取得成就方面成為人上人。傅曉明教授就是以刻苦攻讀、刻苦以科研為橋,使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從「必然王國」進到「自由王國」,逐步成長為對人類社會有著重要貢獻的「人上人」。

厚積薄發:孤獨破繭異國他鄉

國學大師錢穆說:「古往今來有大成就者,訣竅無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勁。」成功,需要厚積薄發,要忍受煎熬,經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責任,肩負起使命,堅持到最後那一刻。2000年暑假,傅曉明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回到老家,他與往年一樣,和父母一起早出晚歸參加夏收夏種,割禾洗谷、踏打穀機、拔秧蒔田樣樣能幹,然是幹農活的一把好手。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年5月份,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一個國際學術討論分發郵件裡,傅曉明博士看到了柏林工大招研究人員但已過期一段時間的消息後,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寫了個簡短的郵件作簡要自我介紹並詢問該研究人員的位置是否還在,沒想到3分鐘內就得到了德國教授歡迎他去的回覆。除了德國,傅博士還有中國貝爾實驗室、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以及日本東北大學等科研院所的選項。德國柏林工大教授3分鐘內的回信,讓傅曉明猶豫了3個月,當時傅博士德文不通,對德國也不了解,覺得去哪都無所謂。後來諮詢母校院系裡一位做過洪堡學者的教授,這位教授力薦傅曉明去德國搞研究。

經過相對漫長的籤證手續,傅曉明於2000年底來到德國,任柏林工業大學研究員。那時到外管局辦居留手續,從凌晨三、四點開始排隊,到下午三、四點才能出來,窗口的人只說德語不說英語,讓人覺得冷冰冰的。回顧這種在陌生的生活、語言、工作環境裡經歷了身處異國他鄉的困難與迷茫時,傅曉明說在柏林的那段時間,是最孤獨最艱難的,太太要學語言準備攻讀學位,自己要正常地做研究準備找工作,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怎麼做。一年半時間下來,學術上少產,期間只發表了一篇文章,而且除了為學校做項目,完全沒有任何做自己想做的東西的空間,覺得非常迷茫,最磨礪人的是合同3個月一籤。儘管如此,傅曉明覺得,柏林工大的研究氛圍尤其是同事的支持,給他帶來成長和提升,一年半時間學到了很多,特別是在研究的基本方法、團隊合作的精神、將科研與產業應用結合等方面更是受益頗豐,奠定了傅曉明在這個領域的諸多基礎,包括帶來了工業界和學術界的若干重要合作夥伴。

2002年9月傅曉明來到哥廷根大學,擔任助理教授,有六年制相對穩定的任期,不再為「3個月一籤」受折磨。傅曉明對這座哥廷根老城印象很好,一來到哥廷根,不管跟誰打交道,大家都臉上充滿微笑與自信,給人一種陽光明媚的感覺,而且都願意用英語交流。來到哥廷根,就基本確定了傅曉明會走教授這條路,這個堅定的信念也讓他克服了一切困難。擔任助理教授四年內,傅曉明拿到了3個大學的終身教授位置。

2007年初,33歲的傅曉明選擇了能夠充分給他研究自由而且生活環境一流的的哥廷根大學,這是該校建校270年歷史上第一位華人終身教授,開創了德國教育史上由中國博士獲聘終身教授的先河。傅教授在這所大學一直工作到現在,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網際網路、移動計算、雲計算、大數據及社會網絡。他長期和西方文化發生真正的碰撞,融入進去,讓自己成為其中的一員,成為能跟他們競爭的主人公,甚至比他們做得更棒,並創建計算機網絡研究實驗室,兼任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學術院長、國際辦公室主任等職。

簡單真實、平易近人的傅曉明教授心繫家鄉會昌的教育事業,曾經多次返鄉為母校會昌中學學子作勵志報告,讓家鄉的莘莘學子分享自己的成長、學習經歷。在他的幫助下,會昌中學從2016年起,每年都能選派38名師生遠赴德國哥廷根開展遊學活動,讓他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成為一生中難忘的記憶,也激勵眾多會昌學子以榜樣為力量,砥礪前行,發奮學習。他還與贛南醫學院洽談將建立傅曉明院士工作站,運用「大數據在智能醫療和大健康領域的關鍵應用」技術,配合贛州市實施「匯聚10名院士、100名博士十百千工程,打造贛州千億規模的智能醫養產業。

來源:嵐山文藝

相關焦點

  • 曹坤華分別與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會見座談
    4月15日,廣西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曹坤華在南寧分別會見來訪的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瓦西裡·扎克謝夫斯基、俄羅斯對中文化合作與交流促進會主席拉德米爾·卡拉沙夫佐夫一行、歐洲科學院院士王東明教授及團隊,並與他們舉行座談交流。
  • 再出1位歐洲科學院院士,1位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蘇大威武!
    8月26日時玉舫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8月26日,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時玉舫教授,收到歐洲科學院院長Sierd Cloetingh教授發來的賀信,祝賀時教授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 河北大學校長康樂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資料圖:河北大學校長康樂近日,從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獲悉,我校校長康樂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成為該機構有機體和進化生物學(Organismic &康樂院士長期從事生態基因組學研究,是國際上生態基因學研究的領銜科學家,在飛蝗基因組學、表型可塑性和行為遺傳和表觀遺傳調控領域做出了突出成績。康樂院士最新發表的文章「4-Vinylanisole is an aggregation phenomone in locusts」在當期Nature雜誌的News & Views板塊被重點推薦。
  • 科學網—帥志剛和孫大文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近日,歐洲科學院公布了新當選院士名單。2011年,歐洲科學院新增選院士203名,包括華人科學家帥志剛和孫大文。
  • 地理資源所研究員李召良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召良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分20個學部,其學科領域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是國際上跨地域和學術領域最廣泛、學術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該院院士主要來自歐洲國家,代表著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界最高的科學水平和學術地位。目前該院共有院士約3400人,其中包括5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 山東理工大學教授蘭玉彬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中青在線訊(通訊員 範衛波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邢婷)10月22日,北京時間晚10時,巴黎時間下午4時,歐洲科學藝術與人文學院(簡稱歐洲科學院)在法國巴黎舉行授勳儀式,山東理工大學校長特別助理、農業工程與食品科學院院長蘭玉彬教授當選為2018年歐洲科學院院士。
  • 吉林大學于吉紅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近日,歐洲科學院(Acadamia Europaea)發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吉林大學于吉紅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于吉紅,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吉林大學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吉林大學化學學院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1985年至1995年在吉林大學化學系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5年博士畢業後留吉林大學任教。1996年至1998年先後在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和日本東北大學物理系做博士後研究。
  • 康樂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新聞—科學網
    記者9月2日從河北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河北大學校長康樂近日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成為該機構有機體和進化生物學學科組成員。
  • 上海交大尚必武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近日,歐洲科學院公布2018年院士增選結果,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尚必武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拉丁文Academia Europaea,英文名The Academy of Europe)是英國皇家學會與歐洲各國的國家科學院於1988年共同發起成立,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分21個學部,其學科領域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等,是國際上跨地域和學術領域最廣泛、學術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在五大法定組織中,歐洲科學院是唯一代表歐盟的科學院。
  • 蘇大兩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中國江蘇網訊 8月26日,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時玉舫收到歐洲科學院院長發來的賀信,祝賀他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29日,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教授遲力峰也收到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好消息。
  • 聲川大戲《外公的咖啡時光》在會昌開演(圖)
    《外公的咖啡時光》在賴聲川家鄉開演  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朱海鵬、呂春華報導:8月2日晚,聲川大戲《外公的咖啡時光》在會昌採茶歌舞劇院開演據悉,這是著名戲劇大師、會昌籍鄉賢賴聲川,連續5年把劇作搬上家鄉舞臺,助推會昌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  晚上7時30分,會昌採茶歌舞劇院裡座無虛席,《外公的咖啡時光》正式拉開序幕。臺灣金鐘獎影帝樊光耀與一眾演員帶來了一場盛宴,精湛的演技、溫暖動人的劇情讓現場觀眾淚點滿滿,兩個多小時的演出讓觀眾享受了一場文化大餐,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不斷。
  • 華中大餘翔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湖北省僅一人
    楚天都市報8月3日訊(記者李碗容 通訊員王瀟瀟)2日,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近日,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該校管理學院中德智慧財產權研究所所長、華中科技大學中歐智慧財產權研究院院長餘翔教授當選,全國共有4人當選,湖北省僅1人。
  • 外文系王寧教授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外文系王寧教授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新聞網9月25日電 在9月15-19日在波蘭羅特勞市舉行的歐洲科學院成立25周年紀念暨年度院士大會上,清華大學外文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寧當選為該學院外籍院士,從而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大陸人文學者。
  • 同濟大學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8月27日,歐洲科學院正式發布2020年度化學學部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
  • 科學網—清華大學帥志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近日,清華大學化學系帥志剛教授收到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長Lars Walloe教授來信,告知已經當選為該院化學學部(Section B4: Chemical Sciences)的外籍院士(Foreign Member)。
  • 湖北師範大學副校長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歐洲科學院是由歐洲多國科學部長共同倡導創立,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個代表著歐洲國家最高學術水平的國家科學院共同發起,於1988年成立的國際科學組織。近日,歐洲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共有來自世界範圍內的361位學者當選,包括中國學者4位,湖北師範大學副校長餘翔教授名列其中。
  • 歐洲科學院院士項目落地麗水
    近日,離第九屆「智匯麗水」人才科技峰會閉幕不久,麗水經濟技術開發區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成功與歐洲科學院院士唐軍旺團隊籤訂正式合作協議,落地「批量高性能石墨烯的生產和下遊應用」
  • 歐洲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陳關榮教授受聘為我校名譽教授
    本站訊(通訊員 戴軍)9月27日,應天津大學自動化學院邀請,歐洲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陳關榮教授到訪天津大學,並受聘為天津大學名譽教授。
  • 南郵全職引進歐洲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1月25日,歐洲科學院院士、IEEE會士希克梅特·薩利教授受聘儀式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
  • 歐洲科學院新晉院士:四位中國學者入選 包括華中大餘翔教授
    8月3日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在日前公布的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中,該校管理學院中德智慧財產權研究所所長、中歐智慧財產權研究院院長餘翔教授當選。此次歐洲科學院公布的新晉院士名單中,共有4名中國學者入選:香港理工大學曹建農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秋明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劉俊國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餘翔教授。餘翔本科畢業於武漢化工學院(現武漢工程大學),後獲得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