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來
——記歐洲科學院院士、會昌籍鄉賢
傅曉明先生
○ 張炳春
現任德國哥廷根大學講席教授、計算機研究所計算機網絡研究室主任、中德社會計算研究所所長的傅曉明博士,在人生旺年45歲生日即將到來之際,收到了一份含金量很高的厚禮——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總部在英國倫敦的歐洲科學院,是國際上跨地域和學術領域最廣泛、學術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是歐盟的「國家科學院」和法定科學顧問。在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我們在德國當教授》一書中說,傅曉明教授出身貧寒,卻把握住了很多的機會,通過一步步刻苦努力走到了今天的成功,成為歐洲科學院第一位在中國獲得博士學位的正式院士。
磨礪宜早:打小獨自外出求學
傅曉明出生在江西贛州會昌縣邊遠山村曉龍鄉高蘭村塘尾小組,其先祖約於160年前(清同治年間)從贛州信豐縣遷入會昌。傅曉明5歲時,就隨在村小學做民辦老師的父親進入村小啟蒙就讀。9歲時,又由父親託人送到會昌縣城就讀會昌小學四年級,這給傅曉明帶來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轉折。這裡還有個小插曲:當時會昌小學嘗試將年紀小、個子也小的傅曉明安排到其中一個班級;但是當看到他是從偏遠的山村轉學過來,而且父母不在身邊時,好幾個班的班主任老師都擔心這種學生會有麻煩事,不太願意接收。校長胡見炤只好找了個自己的親戚做班主任的溫有福老師,溫老師痛快的將傅曉明接收到自己的四(7)班,並給予了亦師亦父輩般的悉心關愛。傅曉明從此很快就適應了新學校新班級,並建立起了良好的同學關係。
會昌小學是一所不設寄宿生的學校,傅曉明只好由父親的朋友幫助安排寄宿在在會昌二中的學生集體宿舍裡。小小年紀的他便跟在二中高中部讀書的表哥劉錦長以及同宿舍其他高中生一樣自理日常生活起居。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本是父母身邊撒嬌的年齡,卻遠離父母獨自一人求學,從小目睹父母的辛勞、體驗生活的困苦的傅曉明很懂事,得知「渴望求知,熱愛生活」的道理,打小就有著吃苦與奮鬥的自覺,所以學習一直勤奮刻苦,不用老師和父母操心,成績總是遙遙領先。
從小到大,傅曉明有過人的適應能力,逐步養成並一直保持著樂於觀察生活、喜愛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與傅曉明一起長大的表弟劉衛平回憶說:「表哥從小就陽光活潑,還愛勞動,有主見,勤動腦,當年在就讀會昌小學放暑假回家的時候,他就說要想辦法給打穀機裝個電動機。」歐洲時報記者張喬楠在2017年採訪傅曉明教授談及他的兒子時說,「開朗,敢於與外界接觸」是傅教授頗為看重的品質。其實,傅曉明自己小時候就具備這個品質。
恆以苦讀:梅花香自苦寒來
「出生不重要,關鍵是你有沒有信念走到這個高度」,這是傅曉明成名以後接受採訪時說的。傅曉明的青少年時代長期接受科學理想教育,傅曉明從小立志要當科學家,始終懷著這個夢想和信念刻苦學習,求知如饑似渴,在小學、中學、大學各個求學階段,都能持之以恆刻苦攻讀,把學習求知當樂趣,不願意無端浪費任何一天的寶貴時光。
在傅曉明看來,刻苦是讀書人的必備品德,成長沒有「人生開掛」,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讀書不能偷懶,也不可投機取巧。所以,一直都保持著「刻苦和自信」這兩種優秀的品性。10歲時,傅曉明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會昌二中就讀初中,並在年級裡保持成績遙遙領先;13歲時參加中考,以高分考入省重點中學會昌中學「尖子班」,期間參加奧林匹克化學競賽獲江西賽區二等獎;1990年參加高考,成為全縣理科狀元,被東北大學高分錄取就讀工業自動化儀表專業,1994年本科畢業,後師從人工智慧專家周建常教授攻讀研究生,1997年作為該校計算機系唯一的優秀研究生畢業,獲東北大學計算機應用碩士學位。同年3月加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被錄取到開發了中國第一臺網絡路由器的張堯學教授課題組讀博,在張教授的悉心指導下,2000年獲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統結構博士學位。
對於農村孩子來說,刻苦學習是最直接的改變命運和生活方式的途徑。採訪中,傅曉明的父親傅芳來說:「我始終相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直以來,他就是這樣教育和影響孩子的。由於詞語「人上人」有將人「劃分三六九等」之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民間諺語曾一度為行文所忌諱,然而,事實上的確只有比別人更能吃苦,才能夠成為才能出眾的人,才能在取得成就方面成為人上人。傅曉明教授就是以刻苦攻讀、刻苦以科研為橋,使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從「必然王國」進到「自由王國」,逐步成長為對人類社會有著重要貢獻的「人上人」。
厚積薄發:孤獨破繭異國他鄉
國學大師錢穆說:「古往今來有大成就者,訣竅無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勁。」成功,需要厚積薄發,要忍受煎熬,經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責任,肩負起使命,堅持到最後那一刻。2000年暑假,傅曉明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回到老家,他與往年一樣,和父母一起早出晚歸參加夏收夏種,割禾洗谷、踏打穀機、拔秧蒔田樣樣能幹,然是幹農活的一把好手。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年5月份,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一個國際學術討論分發郵件裡,傅曉明博士看到了柏林工大招研究人員但已過期一段時間的消息後,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寫了個簡短的郵件作簡要自我介紹並詢問該研究人員的位置是否還在,沒想到3分鐘內就得到了德國教授歡迎他去的回覆。除了德國,傅博士還有中國貝爾實驗室、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以及日本東北大學等科研院所的選項。德國柏林工大教授3分鐘內的回信,讓傅曉明猶豫了3個月,當時傅博士德文不通,對德國也不了解,覺得去哪都無所謂。後來諮詢母校院系裡一位做過洪堡學者的教授,這位教授力薦傅曉明去德國搞研究。
經過相對漫長的籤證手續,傅曉明於2000年底來到德國,任柏林工業大學研究員。那時到外管局辦居留手續,從凌晨三、四點開始排隊,到下午三、四點才能出來,窗口的人只說德語不說英語,讓人覺得冷冰冰的。回顧這種在陌生的生活、語言、工作環境裡經歷了身處異國他鄉的困難與迷茫時,傅曉明說在柏林的那段時間,是最孤獨最艱難的,太太要學語言準備攻讀學位,自己要正常地做研究準備找工作,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怎麼做。一年半時間下來,學術上少產,期間只發表了一篇文章,而且除了為學校做項目,完全沒有任何做自己想做的東西的空間,覺得非常迷茫,最磨礪人的是合同3個月一籤。儘管如此,傅曉明覺得,柏林工大的研究氛圍尤其是同事的支持,給他帶來成長和提升,一年半時間學到了很多,特別是在研究的基本方法、團隊合作的精神、將科研與產業應用結合等方面更是受益頗豐,奠定了傅曉明在這個領域的諸多基礎,包括帶來了工業界和學術界的若干重要合作夥伴。
2002年9月傅曉明來到哥廷根大學,擔任助理教授,有六年制相對穩定的任期,不再為「3個月一籤」受折磨。傅曉明對這座哥廷根老城印象很好,一來到哥廷根,不管跟誰打交道,大家都臉上充滿微笑與自信,給人一種陽光明媚的感覺,而且都願意用英語交流。來到哥廷根,就基本確定了傅曉明會走教授這條路,這個堅定的信念也讓他克服了一切困難。擔任助理教授四年內,傅曉明拿到了3個大學的終身教授位置。
2007年初,33歲的傅曉明選擇了能夠充分給他研究自由而且生活環境一流的的哥廷根大學,這是該校建校270年歷史上第一位華人終身教授,開創了德國教育史上由中國博士獲聘終身教授的先河。傅教授在這所大學一直工作到現在,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網際網路、移動計算、雲計算、大數據及社會網絡。他長期和西方文化發生真正的碰撞,融入進去,讓自己成為其中的一員,成為能跟他們競爭的主人公,甚至比他們做得更棒,並創建計算機網絡研究實驗室,兼任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學術院長、國際辦公室主任等職。
簡單真實、平易近人的傅曉明教授心繫家鄉會昌的教育事業,曾經多次返鄉為母校會昌中學學子作勵志報告,讓家鄉的莘莘學子分享自己的成長、學習經歷。在他的幫助下,會昌中學從2016年起,每年都能選派38名師生遠赴德國哥廷根開展遊學活動,讓他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成為一生中難忘的記憶,也激勵眾多會昌學子以榜樣為力量,砥礪前行,發奮學習。他還與贛南醫學院洽談將建立傅曉明院士工作站,運用「大數據在智能醫療和大健康領域的關鍵應用」技術,配合贛州市實施「匯聚10名院士、100名博士十百千工程,打造贛州千億規模的智能醫養產業。
來源:嵐山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