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創作:需要畫家文化、思想、經驗的積累與情感的投入

2020-12-22 美術研究

作為一種藝術表現風格,現實主義手法一直以來是美術創作呈現歷史與現實,通過觀察與反映現實社會生活,關注現實人生、社會與自然的表達方式。如何在今天以造型藝術的方式展現與反思現實,如何在跨學科語境和多元化價值觀下,與時俱進地理解文藝創作中現實主義的內涵,如何通過美術作品的呈現,將思考與感受「藝術地」與現實生活相連,成為當下美術創作者共同面對的課題。

追溯「現實主義」概念在近現代中國文藝創作領域的興起,回到最初的理論認知,有助於加深我們今天對於這個概念範疇本義與外延的理解。1933年11月,周揚在《現代》雜誌第4期第1卷上發表《關於「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一文,「這是中國學人第一次正式介紹與倡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也「預示著俄蘇現實主義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將成為外來現實主義在中國傳播與接收的主流,而西歐的本源性現實主義的接收與傳播以及五四現實主義傳統的延續在相當程度上進入式微狀態。」

同時,「現實主義」概念也在不斷的語境變遷中被泛化、擴容和重新解讀,如法國文藝批評家羅傑·加洛蒂在《論無邊的現實主義》一書中,選取了畢卡索、聖瓊·佩斯和卡夫卡為例證,從繪畫、詩歌、小說三個角度論述了現實主義的當代形態,賦予了「現實主義」以新的當代尺度,繼而認為文藝作品,「愈來愈不屑於模仿或表現存在的一切,而要創造和讚美一個更為現實、更為真實的世界」。「作品的使命與其說是描繪世界,不如說是創造另一個世界」。甚至在「無邊的現實主義」理論看來,「沒有非現實主義的,即不參照在它之外並獨立於它的現實的藝術」。由此,「現實主義」在愈發包容、開放的語境中,已經超越了一種特有的表現手法,而成為幾乎一切藝術創作的共通特質。

「現實主義」概念的今義與外延,顯然已經具有了多元化與開放性的趨向。具體到造型藝術的現實敘事,題材內容與表現風格的雙重「現實」訴求,及對於二者之間血肉關聯的處理方法,已然成為當今美術界尤其是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核心命題。美術創作的主題性與藝術性的關係,不僅僅體現在「畫什麼」與「怎樣畫」之間的問題,二者相互浸潤,相互影響。事實上,相對於題材內容的敘事,很多美術理論家對於主題性美術創作的藝術水平更為看重。如在二十年前舉辦的「21 世紀中國主題性美術創作研討會」上,學者翟墨就強調了主題性創作的「藝術第一性」原則:「針對藝術圖解政治的傾向,馬克思曾經強調要『莎士比亞化』不要『席勒化』。

這觀點表明,優秀的主題性美術作品首先一定是藝術品,否則它也就不能進入美術史。我認為,主題性美術創作應該遵循一條原則:它一定要有『貼近的距離美』。意思就是,它既要貼近政治,貼近現實,但又不能直接圖解政治、顯現現實,而應保留一定的距離。」他還引用王朝聞的理論處女作《再藝術些!》(1940年)的文章題目,提出從某種角度上,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當下問題可以一言以蔽之:「再藝術些!」主題性美術創作必然具有歷史性、敘事性、政治性的屬性,也常常表現為歌頌性、紀念性、社會性、宣教性的功能,因此創作這一題材的作品常常需要畫家文化、思想、經驗的積累與情感的投入。如果完全憑藉政治宣傳或功利性的目的,而缺乏熱情與真誠,則很難創作出好的作品。在藝術個性的表達上,在傳遞集體意志的同時,藝術家也要根據自身的不同特長與感觸發揮藝術創造力,實現自己的藝術追求。

商亞東 最美太湖水 布面油彩 230×500釐米 2019

回顧歐洲美術史,那些關注現實、直抒胸臆並留下傑作的藝術家,如庫爾貝、米勒、杜米埃等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畫家,及克拉姆斯柯依、列賓、蘇裡科夫等俄國巡迴展覽畫派諸家,無一不是將個體的才情與能量與所在地域、時代相契合,才創作出諸多能與時代共振、具有本民族文化認同和普世感召力的經典作品。那麼,我們今天如何理解藝術創作中「現實」的涵義?在當下的時代語境中,又如何真正做到「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既往在文學、戲劇、電影領域的經驗或許值得美術界引以借鑑與反思。

如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柳青的《創業史》、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都以濃鬱沉厚的地域色彩、史詩般盪氣迴腸的氣質與情懷,將閎闊的社會圖景寓於個體的、鄉土的生活日常,創造出不朽的時代經典。回看新時期以來的美術名作,雖也有如李伯安的水墨長卷《走出巴顏喀拉》這樣鴻篇巨製的視覺史詩,但真正能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並在呈現社會與人文現實的同時探及人性深度的作品,在數量上還是十分有限的。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當下的問題首先是創作主體對於生活的體驗不夠深入,對於題材對象的理解與情緒的聚積不夠充分,在此方面,也許影視戲劇界的經驗與問題值得借鑑。正如劇作家高滿堂所說:「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創作者都靜不下心,沉不住氣,深入不進生活,因此也就無法獲得來自一線的生活體驗和創作素材,最後只能從網上搜一搜,從別人的作品中抄一抄,自己再編一編。」編劇王興東也曾呼籲,「弘揚現實主義創作精神,應該在文藝領域進行打假,打假情假意,打假模假式。只有去偽存真,才能提升現實主義創作的水準。」「所有對歷史的書寫都是為當下服務的,一切歷史都是為了指向今天。」這些問題,無疑與近十年來現實題材、歷史題材美術創作遇到的瓶頸與困局相互映射。

與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相關,造型藝術的「真實」與「現實」分別指向藝術創造的兩個層面,也展現出審美形態的雙重語境。造型藝術的本質與視覺真實的幻象密切相關,「真實」常被作為面向美術創作的重要價值標準。特別是當下的主題性美術創作,經常會涉及「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關係問題,這裡的「真實」往往具有合目的性、複合性的特點。回到一百年前的文化語境看,五四運動時期文藝界對於「真實」的理解偏重於「為人生」的層面,強調以真誠的態度展示、表現大眾的現實人生,而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與歐洲細緻精確的現實主義手法有很大距離;此後革命文藝思潮的「真實」帶有某種激進理想主義的色彩;到了新中國初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真實」則體現為典型性與理想化的結合。由此可以看到,美術創作乃至整個文藝創作領域的「真實」呈現出動態、漸變的特點,不同個體、不同時代對於「真實」的理解亦存在差異。

如果拿另一種以「真實」為旨歸的藝術門類——紀錄片的「紀實」表現為例,或許可以強化我們對於造型藝術的認知。很多紀錄片導演的共識是,雖然真實性是紀錄片的本質屬性,但紀錄片創作的根本目的並不是「真實地反映生活」,而在於表達創作者對生活具有主題意義的價值判斷。或者說,視像真實是內容真實的前提,但兩者並沒直接的因果關係。因此紀實風格在強調「避免描繪現實的主觀形式」的同時,也應遵循現實主義觀念的一般創作規律。

與影視藝術的「紀實」與「真實」之辯相關,作為美術創作的重要表現手法,「寫實」常常會被與「現實」「真實」混為一談。事實上美術創作論層面的「寫實」,更為強調對於表現對象「模仿」「再現」的客觀反映,和如鏡子般映照現實的主客觀對應。也正因如此,以「寫實」的手法表現「現實」,也應在關注日常生活視覺經驗的同時,提防陷入「細節主義」與過度「製作化」「精緻化」的泥沼,而忽略作品的整體情境與氣局;同樣需要警惕的,還有在當下全媒體時代面對圖像的泛濫,美術創作過於「照片化」「圖像化」的時弊。

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時代演進歷程中,面對20世紀中國美術積澱的本土傳統與新世紀以來國際化語境下的時尚新潮,今天的美術創作者既不能刻舟求劍,亦不能邯鄲學步,唯有在堅守藝術本真的前提下,打開視野,守正創新,以全心投入的真情實感灌注於自身創作,方能以藝術創作召喚真實、貼近現實,以藝術之力介入社會,融入時代。

作者:于洋

相關焦點

  • 美術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互相促進(逐夢70年)
    為發展被稱為「連年宣」的普及性美術創作,在延安有革命美術活動經歷的理論家蔡若虹,專門撰寫了有關報告。美術出版界組織大批畫家參與「連年宣」尤其是連環畫的創作。一部優秀的連環畫作品發行量達數百萬套成為常事,丁斌曾、韓和平創作的《鐵道遊擊隊》(1955年初版)多次再版,竟創下3600萬冊印數的奇蹟。許多畫家參與連環畫創作,在這一過程中鍛鍊了創作技巧,促進了對藝術與人民關係的認識。
  • 美術研究|中國畫線條除表現結構輪廓,還傳達畫家的情感意趣!
    17世紀下半葉,歐洲繪畫用線異彩紛呈,安格爾是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畫家之一他的作品《小提琴家格爾尼尼》創作於這時期,作者用誰確、簡練、近乎極致的線條去描繪人物的形體結構、面部特徵和衣褶變化以及人物的內在情感,體現了安格爾乾淨、細膩、華麗、誰確、洗鍊的用線風格,顯示出畫家極其深厚的藝術功力和精湛的技藝。
  • 技法是展現油畫創作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畫家內心深處思想的表達
    但是,對於中國薔家而言,對間接畫法還非常陌生,對間接畫法向直接畫法的轉變過程也不甚了解,那麼間接畫法的思想究竟如何,在當今杜會這種畫法是否存在意義,這都是油畫畫家需要思考的問題不管是何種繪畫材料,例如:新式繪畫材料、傳統繪畫材料,都是充當表達藝術精神的媒介。現如今,人們在精神上非常關注個性化,這會導致審美趣味的轉移。
  • 美術研究|畫家就必須淡泊名利,甘於寂寞,安貧樂道!
    不過,首先需要保護的,是文人寫意花鳥「詩書畫兼能」的創作傳統,因為正是這個傳統離時代和畫家們漸行漸遠,才導致寫意花鳥畫出現危機。如果是在十幾或二十年前,學術的主要目標當然在於推動創新,今天新的創造已經夠多,需要像舊城改造回過頭來保護被西式新樓取代得所剩無幾的有文化價值的傳統民居了。學術界可做的事很多,例如幫助造輿論宣傳文人畫,特別是寫意花鳥畫及其「詩書畫兼能」的創作傳統,使畫家、論者與觀眾都能重新理解文人畫的實質,認識它們的價值所在,明了創作中需要「詩書畫兼能」的重要性。
  • 美術研究|論「無意識」在繪畫創作中的循變!
    (1)因此,無意識是來自人幼年生活甚至更早時期所受壓抑或被遺忘的心理內容的集合之地,是在文化表象與道德體現中不為所見的一個部分,但卻在某種程度上被烙上了「性慾」的標記。在這一時期,無意識被理解成是生物學中的本能和欲望,與文化無關。直至20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提出新的理論觀點。他認為,相對於「精神需要」而言,「性需要」並不能作為人生活中唯一的基本需求。
  • 美術研究|論寫意油畫與寫實油畫在中國油畫創作中的藝術表現力!
    西方的油畫藝術本為西方幾百年來的藝術門類,中國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泱泱大國,傳統文化在我中華土壤上根深蒂固,其是否能夠為中國土壤所接受和融合,還需要我們的藝術家們將其本土化,這本土化的過程融合了廣大中國藝術家的血汗,既要融合我國傳統的風土民情也要結合本土藝術風貌,只有做到既保留西方油畫特有的藝術氣質,有包容中國特色藝術風格才是真正的實現西方油畫的本土化
  • 美術研究|論油畫色彩的運用分析,筆觸的技法及造型角度的運用!
    摘 要:油畫創作過程複雜且多樣,當前提升油畫藝術性的主要途徑是個性化油畫語言的運用。個性化語言可與欣賞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而表達出創作者對文化的思考。本文中,筆者以個性化油畫語言為切入點,分別從三個角度進行了語言運用的分析,即色彩角度、筆觸角度和造型角度,希望為後續油畫創作者的語言運用提供經驗。
  • 美術研究|畫家對自然的沉思是對他自己的深刻反思!
    簡單地說,身體美學就是對身體經驗進行的批判性研究,改良提升作為美學鑑賞和塑造風格之載體的身體之運用。它根源於實用主義美學。實用主義美學把主動的、有意識的身體看作必要的行為基礎,並認為身體為我們提供了藝術創作和美學鑑賞的媒介。身體美學把哲學的傳統觀念看作一種可以改良的生活藝術。故而,身體又在我們所有的經驗、知覺和行為之媒介中起著建構的作用。
  • 讓美術鑑賞充滿人文的情感和關懷
    美術課的開設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美術鑑賞的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其中的人文情感和關懷,進行人文情境的薰陶是非常必要的。一、美術鑑賞要與生活體驗相結合在美術鑑賞教學中,美術教師要注重把美術鑑賞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在一起,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樂趣中感受美術中的真善美。
  • 美術研究|談油畫色彩筆觸的使用!
    但是,想要較好的完成現代油畫的創作,還要進行個性化油畫語言的選擇,以便進行畫家內心情感的良好表現。基於這種認識,本文對現代油畫創作中個性化油畫語言的選擇問題進行了研究,以便為現代油畫創作提供一些參考。從根本上來講,就是需要以寫實主義為依據,以便更好地進行現代油畫的個性化油畫語言的選擇。在進行現代油畫創作時,個性化油畫語言的選擇需要考慮到眼前意象和想像意象的轉變問題。而這樣一來,油畫創作者才能更好地進行自身審美思維和藝術修養的體現,以便使欣賞者了解畫家的創作觀念和人生觀,繼而深刻體會畫作想要傳遞的情感。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物質文明和社會文化發生了變化。
  • 美術研究|傳統筆墨在中國畫中現代的表現方式
    3.後期衰落的發展階段中國畫筆墨在唐朝的影響力達到鼎盛時期,宋朝的畫風沿襲了盛唐時期青山綠水的繪畫風格;南宋時期受到愛國情感的影響,中國畫筆墨的線條大多剛勁挺硬;明朝的統治者對於畫家採取了打擊政策,並沒有出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畫家;明清時期的筆墨風格主要是沿襲了前人的,沒有太大的新意。
  • 天津美術學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首屆花鳥畫精研創作班招生簡章
    天津美術學院是我國最早的公立高等學府之一,至今已有一百餘年辦學歷史,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在校任教。藝術創作研究中心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三大組成部分之一,致力於藝術創作和研究,擁有強大的科研和創作力量、雄厚的師資團隊以及科研資源等,為學校科研創作、理論研究等工作的強大創新創作平臺。
  • 天津美術學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2020花鳥畫精研創作班招生簡章
    天津美術學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2020年(首屆)花鳥畫精研創作班招生簡章天津美術學院是我國最早的公立高等學府之一,至今已有一百餘年辦學歷史,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在校任教。藝術創作研究中心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三大組成部分之一,致力於藝術創作和研究,擁有強大的科研和創作力量、雄厚的師資團隊以及科研資源等,為學校科研創作、理論研究等工作的強大創新創作平臺。中心下設創作研究院、天美藝術設計研究院、當代藝術研究所,霍春陽花鳥畫藝術研究所,何家英工筆人物畫藝術研究所、協同創新中心辦公室等機構。
  • 論對畫家不同時期油畫創作風格的分析,來探索環境對畫家的影響
    當代油畫家的很多作品是對這些人性的剖析,同時又是對社會反映論的升華,揭示出畫家創作中包含的反諷性,同時表明畫家對人的生存、現代文明、人的本性關係這一系列主題的密切關注。本文以曾梵志的繪畫創作方式為出發點,通過對畫家不同時期創作風格的不同進行分析,來探索環境對畫家的影響。
  • 小學美術說課稿:《畫家梵谷》
    四年級美術教材第十六課《畫家凡·高》說課材料一、教材分析《畫家凡·高》是一節以一名畫家為專題的「欣賞·評述」課。教材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基於《小學美術課程標準》中對中年級學生提出的要求,即「觀賞各種美術作品的形、色與質感,能用口頭或書面語言對欣賞對象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表達自己的感受。」凡·高曲折而短暫的一生是悲劇性的,而這位天才型畫家在短短十年的繪畫生涯中,卻留下了大約800多件油畫以及幾乎相同數目的素描作品。這種驚人的創作速度是凡·高對繪畫藝術狂熱的證據。
  • 美術研究|畫家的偉大事業是處理某種具有紀念碑意義的題材!
    本世紀15年來,中國美術界最令人矚目的事件,莫過於一系列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推出。其中包括由文化部主持,自2005年開始並已完成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2012年啟動,由中國文聯牽頭的「中華文明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以及近年來由中國國家畫院主持的「絲綢之路美術創作工程」。所謂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即傳統意義上的歷史畫創作。
  • 中國畫的前途寬闊,畫家應該好好珍惜機遇,開放思想,努力創作!
    幾十年來,我一直在不知不覺地為創作焦墨山水畫探索、研究和準備。回國工作後,我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擔任焦墨山水畫研究生導師,這就是中國畫賦予我的歷史使命,我希望自己的焦墨山水畫能成為一座橋梁,以期實現從西域之境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跨越。
  • 美術研究|原創|作為一個畫家,應該要什麼題材都會畫
    #美術#有句話叫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們畫畫也一樣的道理,別等到別人讓你畫幅山水畫你不會畫,過節了家裡需要畫幅吉祥的年年有魚你也不會,這不樣會不會有點羞愧難當?建議可以找一些古代大畫家的名家名作來加以練習,練習時的宣紙可以用半生半熟紙,純生宣初習者很難把握墨色的運用度,所以不建議使用。找對了優秀的臨本,就要勤加練習,畫畫所下的功夫和收穫的東西是一樣成正比的。
  • 畫家沒文化亦能畫好畫嗎?
    藝術家、畫家需要讀書,這是不言而喻的:寫實題材的繪畫,具有情節的文學性,多看文學書籍肯定有好處;表現主義繪畫、抽象藝術和觀念藝術,需多看詩歌和哲學,其表現的情感也許可以更高級;水墨、書法,講究氣韻生動,需要國學、禪宗等素養,才能有書卷氣且超凡脫俗。今天的閱讀雖已多樣化,但作為優秀的藝術家,仍需通過精英的寫作來提高個人修養。
  • 美術研究│14位畫家感悟,要強化視覺衝擊力和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這是老一輩藝術家為我們留下的一筆極其珍貴的財富,尤其是他們堅持反映時代,強調藝術與人民大眾同呼吸共命運的創作思想,注重將傳統筆墨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藝術風格,對於後來特別是活躍在當下江蘇畫壇的中青年畫家們,具有極其重要的引領作用。隨著歷史發展,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經歷著一個民族奮起、全面實現小康的歷史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