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陽:詩詞之鄉人文明 產業興旺奔小康

2020-12-17 紅網

紅網時刻永州12月15日訊(通訊員 劉名鋒)12月13日,走進湖南省祁陽大忠橋鎮合興村雲輝農莊,只見一條條田間溝渠阡陌縱橫、一個個鋼架大棚鱗次櫛比、一畦畦菜地綠意盎然……遊客漫步莊園感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田園生活。

新型職業農民蔣輝光、鄧海雲夫婦在合興村租地1100畝,投資500餘萬元,帶領貧困群眾,種植有機蔬菜、優質水果、七彩稻米,通過依山種果、傍水養魚、沿路栽花、特色種養,打造集觀光旅遊、休閒垂釣、餐飲住宿、採摘休閒於一體的新型生態農莊,莊園裡四季瓜果飄香、遊客如織。

「我在合作社做事四年多了,每個月有3000多元工資,還能照顧家裡。」正在油菜地裡幹活的合興村貧困戶鄧玉蓮一邊除草,一邊吟起了感謝詩:「新型農民蔣輝光,齊心協力辦農莊;瓜甜果優稻花香,耕出田園好風光;勤勞致富有門路,帶領我們奔小康。」

大忠橋鎮黨委書記莊小敬介紹說,大忠橋鎮的農民,喜歡吟詩作賦、出口成詩。 2002年,二十幾位農民詩友倡導成立黃花詩協,每年出版一本《黃花詩詞》,至今已經出版18集,詩作1萬5千多首。現已經成功創建了「省詩詞之鄉」,正全力申報「中華詩詞之鄉」。

在黃花詩協的帶領下,大忠橋鎮興起了格律詩詞創作熱潮,詩詞文化的不斷普及,農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改變,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現在,該鎮明顯出現了三多三少:發展產業、勤勞致富的多了,向上向善、熱心公益的多了,鄰裡守望、助人為樂的多了,遊手好閒的少了,打架鬥毆的少了,打牌賭博的少了。同時,各村成立「紅白理事會」,狠剎大操大辦酒席之風,力推移風易俗新風。大忠橋鎮明德扶貧助學基金髮起人、東莞市明德電腦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祁陽縣人大代表鄧福明,個人捐資300萬元成立助學基金,而在他母親80歲壽宴上卻「摳了門」,主動向親朋好友解釋,減少酒席20多桌。

詩中自有黃金屋,老百姓生活有詩有味。大忠橋鎮通過以詩會友、以詩為媒,引進致富能人雷金華種植瓜蔞3000多畝。瓜蔞生長周期短,見效快,它渾身是寶,果子既能入藥,也能做休閒食品。瓜蔞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種植之後可連續採摘四五年,除前期投資較大外,後期除了人工費外,基本上沒有太大的開銷。

「湖南金穗種養專業合作社好,我們村的村民不僅拿到土地租金、分紅股金,還能在家門口就業得薪金,種植瓜蔞賣現金。每畝地可增收5000元以上。」合興村村支書張佑華高興地說。村民們也送來了讚美詩:「惠農政策惠萬家,汗水澆灌幸福花,荒山荒地結金瓜,勤勞致富人人誇。」

近年來,祁陽大忠橋鎮通過「合作社+產業+農戶」的發展模式,結合村實際,量身訂製了相應的產業發展規劃,打造形成「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新格局。該鎮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了湖南金穗種養專業合作社瓜蔞特色種植示範基地、白鶴村天之鳳鴿業、和平村沃柑種植基地、白毛窩村山窩蘑菇種植基地、日暉塘村枳殼種植基地等,以點帶面,助農增收。正如村民們詩中所寫:過去鄉村髒亂差,而今小鎮潔麗葩;田中水稻揚金浪,滿山瓜果披綠紗;詩詞之鄉人文明,產業興旺奔小康。

相關焦點

  • 羅平舊屋基彝族鄉掀起時代新風,乾乾淨淨奔小康
    「大叔,我們現在脫貧致富了,條件也越來越好,今年我們就要進入小康社會了。我們要愛護村莊環境,打掃好庭院,收拾好房間,衣服整整潔潔呢,以全新的面貌步入小康社會,現在『乾乾淨淨』就是我們新時代的文明、新時代的時尚,也就是我們說的時髦……」羅平縣舊屋基彝族鄉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者桂俊旭正在群眾家中訪談說。
  • 【鄉村振興】鎮江丹陽:「五大產業」引領一方農民奔小康
    」五大產業板塊先後躍入眼帘,百業興旺的幸福圖景,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美麗篇章。作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省級生態文明示範村,屯甸村因土壤、氣溫、水質等條件極適合茶葉生長,有「茶葉之鄉」的美譽。目前,茶葉種植這一資源優勢已轉化為屯甸村的產業優勢,成為當地的特色農業品牌。
  • 南海這位33歲新農人養魚致富奔小康
    豐收節,更是我們實現鄉村振興、邁向全面小康社會的精神「充電站」。值9月22日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南海推出「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系列報導,讓我們一起感受南海豐收的喜悅!千畝魚塘,水網交錯南海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河鮮水產特別豐富!你知道嗎?
  • 昂首闊步奔小康
    百尺竿頭更進步,奮楫爭先奔小康。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人民正邁著鏗鏘穩健的步伐,昂首闊步奔向小康!建立全覆蓋責任落實機制,市、縣、鄉、村層層籤責任書、立軍令狀,健全督查考核機制,創新「六個一」工作方法,出臺脫貧攻堅成效考核辦法,倒逼各項脫貧攻堅任務落實。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廣安市出臺脫貧攻堅人才激勵系列政策,優選黨性強、素質好的年輕幹部擔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成員,將高素質人才重點安排到「軟鄉弱村」、產業重點村工作。
  • 浙江:詩詞禮讚小康社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為歌頌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中取得的偉大成就,讚美浙江兩個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成果,進一步推進詩詞在緊貼中心、服務社會中發揮應有作用,浙江省詩詞與楹聯學會面向廣大會員徵集了禮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詩詞作品,得到各地詩詞組織和會員的熱烈響應,收到應徵作品近三千首,現特精選刊登部分詩詞作品以飧讀者。
  • 湖南南縣:做強做優稻蝦產業 助力農民脫貧奔小康
    這只是南縣做強做優稻蝦品牌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南縣堅持以生態化、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為主線,進一步貫徹落實省委領導關於做強做優南縣稻蝦品牌產業的指示精神,持續推進稻蝦生態綜合種養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為全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打下了堅實基礎。以生態化治理築牢基礎南縣地處湖南省北部,洞庭湖區腹地。
  • ...貧瘠土地產業支撐 助推群眾奔康步伐——記鄉城縣洞松鄉脫貧奔...
    共有198戶、1286人,在實現脫貧摘帽前精準扶貧戶共有126戶,742人。現今已實現農戶增收73.7672萬元,戶均增收5.674萬元,人均增收7527.26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2萬元,已實現「採著樹椒摘窮帽、趕著山羊奔小康」的宏偉藍圖。
  • 龍巖三位基層負責人講述組織和推進脫貧攻堅奔小康故事
    東南網12月31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在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一場·龍巖專場)上,中共長汀縣委書記廖深洪;連城縣宣和鄉黨委書記羅煇群;連城縣羅坊鄉邱賴村駐村第一書記王長城3位基層一線負責人也來到發布會現場,各自講述組織和推進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故事
  • 【百姓民生】清水河:聚焦產業扶貧 黃金薯讓老百姓走穩小康路
    緊張有序的作業,愉悅歡快的說笑聲在田地裡奏響了生動的勞動讚歌,催人奮進的節奏,掛滿笑容的面孔,展示出了脫貧奔小康的真實寫照,金黃的馬鈴薯鼓起了地皮,也鼓起了勤勞農民的腰包。種薯增產精神爽 脫貧致富展笑顏
  • 發展走大道 脫貧奔小康——大冶市保安靈鄉建好農村「四好」幸福路
    「村通互通產業興旺,農村道路真心為民。」5月13日,湖北省交通廳「四好農村路」示範鄉鎮覆核小組在保安鎮、靈鄉鎮考察覆核,一條條寬敞整潔的柏油大道,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產業基地,引起覆核組成員的衷心感慨。要致富先修路,現代社會發展,講究的是高效便捷。
  • 趙德潤:太康奔小康 書記勇擔當
    王國璽在此任縣委書記已9個年頭,談起學習十九大精神最大的感受,他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共同富裕一個都不能掉隊。這需要對國家、對人民有多麼大的擔當啊!總書記給我們樹立了標杆和榜樣,太康脫貧奔小康,我作為縣委書記要奮勇當先。」
  • 廣東:「廣東省詩詞之鄉」花落厚街
    圖為厚街鎮「廣東省詩詞之鄉」揭牌儀式現場(記者 程永強 攝)  東莞厚街再添文化新名片。17日,厚街鎮在鰲臺書院舉行「廣東省詩詞之鄉」揭牌儀式暨第二屆青少年現場書法大賽啟動儀式,成為東莞第二個「廣東省詩詞之鄉」,該鎮前進小學被授予「廣東省詩教先進單位」稱號。副市長喻麗君、省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汪石等出席了活動。  存詩數量居全市第二  厚街人文歷史源遠流長,詩詞創作有著深厚的基礎。
  • 產業興旺致富奔小康——萬載縣新竹村新竹開新枝舊顏換新貌
    157人,已脫貧40戶148人。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最終商定發展產業,發展產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也是鄉村振興的長遠之計。他們還通過產業獎補政策,建成村級扶貧合作社,積極發展特色富硒水稻、蘆筍、果樹等各種特色產業項目。
  • 駐馬店正陽:傳統掛麵香 攜手奔小康
    天中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玉榮 1月16日,在正陽縣產業集聚區掛麵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忙著生產傳統手工空心掛麵。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正陽縣陡溝鎮的手工空心掛麵是該縣的一項土特產,以其工藝獨特、細如銀絲、絲絲空心等特點,被人們稱為陡溝麵食一絕。
  • 古郡敦煌獲「中華詩詞之鄉」稱號 邊塞詩詞展絲路興盛
    漢唐遺韻猶在,同夢築詩鄉。詞一闕,酒千觴,醉斜陽。狂歌痛飲,情滿陽關,再續輝煌。」記者26日從敦煌市委宣傳部獲悉,該市順利通過了「中華詩詞之鄉」評審驗收,這座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再添新名片。連日來,由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範詩銀帶領的中華詩詞學會、甘肅省詩詞學會聯合檢查驗收組對敦煌市創建「中華詩詞之鄉」工作進行了評審驗收。
  • 如何理解產業興旺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其中,產業興旺,列在首位,是最為基礎、最為關鍵的任務。 這可以從幾個方面理解。 首先,產業興旺,是黨的基本路線的直接要求。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整個國家五大建設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具體體現。
  • 李樹祥:德馬社區帶領群眾奔小康的「千裡馬」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為實現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承諾,李樹祥通過認真分析德馬社區基本情況,找準制約德馬發展的「癥結」,多次到產業振興走在前列的樣板村(社區)「取經」,因地制宜提出方案,召集班子成員反覆研究,在鄉黨委的指導下,積極探索出一條以黃色烤菸、紅色辣椒、橙色萬壽菊種植為主,綠色生態產業有機融合的「四色」致富路。
  • 方喜蓮:做好領路人 一起奔小康
    施甸縣舊城鄉裡嘎村委會大坪場自然村代理組長方喜蓮,是家喻戶曉的脫貧攻堅領路人,她帶領群眾填補了一項項產業發展的空白,如:讓丈夫帶著40個勞動力外出打工學技術,讓村裡發展起了打工經濟;主動與縣菸草公司協調,發展烤菸種植100畝,村裡因此有了烤菸種植;借雲南農墾集團公司在當地發展甘蔗產業的機遇
  • 【勞模風採】王躍龍:帶著農民兄弟致富奔小康
    41歲的王躍龍是孫吳縣沿江滿族達斡爾族鄉哈達彥村漢族村民,從小務農的他深深體會到了父輩們生產的辛苦,暗暗發誓要改變農村「靠天吃飯、靠糧過活」的傳統耕種模式。
  • 蓬江區持續推進創建「中華詩詞之鄉」工作,蓬江詩詞大會初賽(筆試...
    蓬江區持續推進創建「中華詩詞之鄉」工作,蓬江詩詞大會初賽(筆試)將於12月5日舉行大力弘揚蓬江詩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