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31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在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一場·龍巖專場)上,中共長汀縣委書記廖深洪;連城縣宣和鄉黨委書記羅煇群;連城縣羅坊鄉邱賴村駐村第一書記王長城3位基層一線負責人也來到發布會現場,各自講述組織和推進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故事。
長汀創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奇蹟
長汀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份,據1985年遙感監測數據,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佔國土面積的近三分之一,「山光、水濁、田瘦、人窮」是當時生態惡化、生活貧困的真實寫照,1986年被列為國家貧困縣,2012年被列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綠色是長汀群眾最大的期盼,貧困成了長汀發展最大的短板。長汀縣委書記廖深洪介紹,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關心支持和倡導推動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長汀歷屆黨委、政府緊緊圍繞「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目標,持續弘揚革命老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和「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長汀精神,創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奇蹟,昔日的「火焰山」變成了綠滿山、果飄香的「花果山」。廣大農民群眾沐浴著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光芒,從治理水土流失中得到了實惠、實現了脫貧。
據介紹,長汀縣突出幹部示範帶頭,把黨建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把黨建活力轉化為攻堅動力。該縣四都鎮上蕉村黨支部依託林地面積大、林業資源多的優勢,採取「黨支部+合作社」模式,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不斷創新和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由11名黨員組建而成的輝鴻農民專業合作社,率先在林下種植第一批林芝10500筒,收成2700多斤,收益45萬多元,看到如此成效,村民們踴躍參與。2019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967元,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2萬元,實現了貧困戶脫貧增收與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雙贏」。
長汀還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從根本上幫助農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實現「輸血」與「造血」相統一的綜合性工程來抓。2016年以來,累計完成投資3億8千多萬元,實施省級、市級造福工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16個,安置4901戶17615人,既保護了搬遷戶原居住地的生態環境,又有效改善了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搬遷群眾增收脫貧。
長汀縣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正確方向堅定前行,成為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孕育地和早期實踐地,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決定性勝利,水土流失率下降到6.78%,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基礎不斷夯實,產業質態全面提升,連續三年榮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稱號,6120戶20695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78個貧困村、5個貧困鄉實現脫貧摘帽,在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首批退出貧困序列。
宣和鄉「文旅融合」 貧困戶致富奔小康
連城縣宣和鄉黨委書記羅煇群為大家講述了如何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不斷加強黨對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建設發展的領導,從黨建工作的職能和特點入手,把黨建工作進一步融入到鄉村振興中的經驗。
他介紹,該鄉深入實施黨支部書記能力素質提升、黨員隊伍黨性意識提升、黨群連心服務提升、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能力提升等工程,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黨建引領「文旅融合」方面,自2012年起,宣和鄉培田村恢復並創新了春耕節傳統慶典活動,立足鄉土、面向世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城鄉民眾來這裡體驗傳統的生態農耕,領略客家耕讀文化的魅力。通過黨員帶頭示範,帶領村民、貧困戶開辦家庭農場、家庭旅館、農家樂,指導土特產的加工和文旅產品的開發等,共同發家致富奔小康。該鄉在確立了以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發展道路之後,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9年,培田古村落門票收入超過了三百萬元,同比增長13.5%;接待遊客近20萬人次,同比增長了15.8%。
駐村書記由「白面書生」變成黑黝黝的「種菜老王」
連城縣羅坊鄉邱賴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王長城講述了自己駐村推進幫扶的故事。他說:來到邱賴村以後,我片刻不停地投入到走村串戶、了解民情、服務群眾的工作中,踏遍了邱賴村的每一個角落,由以前的「白面書生」變成了現在黑黝黝的「種菜老王」。 據介紹,農村的人才缺乏,是村裡生態農業面臨的又一大難題。為了建立生態蔬菜基地,當時,王長城帶著村兩委成員走訪了很多蔬菜基地,拜訪了很多高校的技術人員,最終得到廈門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專家團隊的技術支持,強化了基地蔬菜種苗引進、技術指導和技術人員培訓,先後引進了10多個試種品種。
駐村期間,他通過讓村民把閒置的土地流轉給村集體,並探索嘗試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支部書記擔任合作社法人,合作社所有股份由村集體持有,以「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推進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
在兩年多的時間裡,生態蔬菜基地共由村集體投入建設資金50萬元,從最初35畝的規模擴展到現在的150畝,現有固定務工人員約20人。2019年蔬菜基地為村集體增收10萬多元;兩年多來,為村民發放地租及務工收入超過120萬,基地通過務工及激勵性扶貧項目,帶動6戶貧困戶穩定增產增收。同時,基地還帶動本村及周邊發展蔬菜產業近100畝。目前,村集體開始了新一輪的土地流轉,把拋荒的山坡地利用起來,主導發展生態果園200畝,一步一個腳印推進生態農業整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