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6年底,慶陽市慶城縣交出了脫貧成績單,減貧4.02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57%,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慶城正躋身全省縣域經濟第一方陣。
然而,在三年前,在慶城縣還有5.31萬貧困人口,也就意味著每5個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貧困發生率高達22.16%。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正是慶城必須直面的特殊縣情,更成為全面小康的最短板。
從2016年初立下軍令狀開始,慶城縣就以改善貧困村基礎條件、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增強造血功能、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重點,向貧困發起總攻。 「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就是我們的最大快樂」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黨建先行、黨建引領。要按照「融入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思路,不斷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推動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雙融合、雙推進』。」慶城縣委書記葛宏說。
慶城縣配足配強了脫貧攻堅「排頭兵」,2013年以來,先後選派51名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縣直部門領導擔任駐村工作隊長,選拔51名機關幹部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派駐58名扶貧專幹駐村工作,整頓軟弱渙散農村基層黨組織17個;選好「主心骨」,選拔24名為人公道、群眾信賴的「好人」和有經濟頭腦、有致富本領的「能人」黨員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培養「領頭雁」,鼓勵引導返鄉青年、村醫村教、復轉軍人、企業負責人和農民大學生建辦實體、創業致富,通過示範帶動讓貧困群眾搭上脫貧致富的「快車」。
「全鄉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達小康就是我們的快樂,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就是我們的快樂……」當記者問到「駐村幹部的快樂來自哪裡」時,土橋鄉新民村「第一書記」劉慶銳欣然回答。
走進慶城的村村戶戶,隨處可見黨員幹部與貧困戶一道,共謀發展脫貧致富的鏡頭。從四大班子領導到普通黨員幹部們,穩打穩紮,步步為營,全縣51個貧困村「摘帽」、13011名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奔小康的夢,正在實現。
「必須『啃』下民生這塊『硬骨頭』」
「需要『啃』下的『硬骨頭』依然很多,需要補齊的短板依然較多,必須『啃』下民生這塊『硬骨頭』!」慶城縣縣長梁世剛在2017年全縣脫貧攻堅推進會上說。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2017年是脫貧攻堅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當前,慶城脫貧攻堅任務依然繁重,難度依然很大。慶城縣委、縣政府順應人民群眾的美好願景,致力於增進民生福祉,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
慶城縣三年共實施教育基礎項目108個,改擴建農村幼兒園60所,全縣義務教育鞏固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16個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建設,新建153個標準化村級衛生室,與大連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建立結對幫扶關係,培養專業醫務人員,與北京同仁堂、仁醫堂合作開設慶陽首家國醫館和國醫大師呂景山工作室,為城鄉群眾提供了更加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城鄉低保擴面提標,築牢了脫貧兜底「安全網」。
文化廣場、日間照料中心、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等公共服務向貧困村延伸覆蓋。條件變好了、村子變美了、口袋變鼓了、生活變好了,群眾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自信,脫貧致富的勁頭越來越足。
「水電路通了,我們離小康的日子也近了」
脫貧攻堅,必須基礎先行。為此,慶城縣委、縣政府聚焦短板,精準發力,在貧困鄉村全面實施告別窯洞、交通突破、水利保障、農電提升、梯田建設、環境整治「六大工程」,為群眾持續穩定脫貧鋪就康莊大道。
在慶城,窯洞作為一種民居形式和文化符號,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住上寬敞明亮的磚瓦房成為廣大群眾的迫切願望。慶城縣把改善群眾居住條件作為脫貧攻堅的核心舉措,整合中央和省、市、縣危改資金8900萬元,協調省郵政儲蓄銀行在全國率先為慶城縣提供政策性貸款5億多元,縣財政每年貼息2000多萬元,採取「1+4+6」模式,6788戶群眾搬出了土窯洞,住上了磚瓦房。
與此同時,慶城縣新修梯田12萬畝,建成通村公路432公裡、村組砂礫路410公裡,解決了農村8.2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完了成442個自然村動力電改造,實現了建制村硬化路、自然村動力電和貧困戶安全用水全覆蓋。
「現在,全村水電路都通了,生活有盼頭了,我們離小康的日子也近了!」慶城縣蔡口集鄉虎家渠村楊進財說。 「路子活了,致富的渠道也廣了」
挪窮窩、換窮業,才能拔窮根。「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渠道」,慶城縣委縣政府堅持把蘋果、草畜、瓜菜、苗林、中藥材五大支柱產業作為助農增收的核心,強化科技引領,提升質量效益,啟動實施蘋果產業「雙十雙萬」工程,草畜產業「百村千社萬戶」工程和瓜菜產業「十千萬」示範工程,大力推進苗林結合培育和中藥材規模栽培,為實現整縣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
該縣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聯姻,建成了甘肅首家蘋果試驗示範站。以國家蘋果首席專家趙政陽為核心的技術團隊,對全縣新老果園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技術革新。全縣間伐改造老果園3萬畝,新栽矮化密植果園5.6萬畝,蘋果產業產值由原來的4.8億元增長到現在的5.3億元,3.9萬多果農嘗到了科技致富帶來的實惠,創造了旱地矮化密植蘋果栽植、老果園間伐改造、優質苗木繁育三個「全省第一」。
讓貧困群眾有一技之長,引導他們走出去,在市場大潮中增長見識、創業致富,慶城縣打出了「培訓+輸轉」的勞務扶貧「組合拳」。全縣開展各種勞務培訓4613人,頒發培訓證書4613個、職業技能鑑定證書3500個,勞務輸轉3006人次,創收2200萬元,通過勞務輸轉脫貧3574人。
「現在增收的路子活了,致富的渠道也廣了,農忙我就務果園,農閒我還可以到城裡打零工掙錢!」慶城縣赤城鄉新莊村畢永峰說。 千帆進發逐激流,全面小康必可期。如今,在慶城經濟版圖上,51個這樣的貧困村和13011名貧困人口,32萬慶城人民正邁著鏗鏘的腳步,在脫貧攻堅路上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