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杜甫)

2020-12-24 清潤悟語

[詩詞古文]望嶽(杜甫)

(本文約370個字)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岱宗:泰山別名岱,因居五嶽之首,故又名岱宗。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無實在意義。

鍾:賦予、集中。決:裂開。凌:躍上。

你問我泰山到底有多高?

這樣說吧,齊、魯以泰山分界,泰山北是齊,泰山南是魯,

從泰山出發,向北出齊界,或者向南出魯界,仍然可以看得見泰山上蒼翠的樹木。齊、魯幅員不可謂不大,足見泰山之高!

造物主似乎特別鍾情於泰山,既賦予它神奇,又賦予了它秀麗。

它巍峨的山峰能把陽光切開,山南為陽,像是朝陽剛剛升起;山北為陰,像是夕陽馬上要落下。

望見山中雲氣升騰,我的心胸也因之蕩漾。

長久地注視使我的眼眶欲裂,看見鳥兒都歸巢了,我是不是也該回家了。

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頂泰山,俯覽天下,極目遠跳,縱聲長嘯。

(2020/4/3)

相關焦點

  • 《望嶽》:杜甫躊躇於華山
    《望嶽》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安得仙人九節杖,拄玉女洗頭盆。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這首詩也叫《望嶽》。杜甫有三首《望嶽》詩,以望岱宗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最為有名。此《望嶽》,是西嶽華山。然意甚獨特。望岱宗,杜甫主寫嶽勢之高,所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望之下,登臨之意甚切。
  • 《望嶽》杜甫
    《望嶽》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此詩是杜甫早期作品,杜甫赴洛陽應試,結果落第而歸,於是漂遊於齊魯大地。"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詩人以問句開頭,出語即抒發驚嘆仰慕之情,獨出機杼,引人入勝。泰山到底怎麼樣呢?詩人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它蒼翠的山色無窮無盡,橫亙在齊魯大地,美不勝收。"岱"是泰山的別名,又因泰山是五嶽之首,故曰岱宗。
  • 閱讀鑑賞杜甫《望嶽》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杜甫的詩在唐朝就非常有名。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作品有自己獨特的觀察角度。今天試鑑賞杜甫的一首詩《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處處在「望」泰山。
  • 記憶法記憶古詩詞—杜甫《望嶽》
    望嶽[ 唐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2、背景介紹全詩寫於開元二十四年(736),因為是杜甫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去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沒考上,二十四歲的杜甫開始過一种放蕩不羈的遊玩生活。杜甫北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 杜甫《望嶽》:如何做一名真正的文藝青年
    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提到杜工部的《望嶽》,等等,杜工部是誰?作為一位真正的文藝青年,這當然是不成問題的問題。當代人習慣於將某位詩人的作品名作為其簡稱。杜甫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北宋王洙輯有杜甫詩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因而我們習慣於叫杜工部。同樣,唐肅宗年間,王維曾任尚書右丞,所以我們稱之為王右丞。
  • 原來杜甫有三首望嶽 眺望的還不是同一座山
    作者是詩聖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但是您可能沒有注意到,杜甫的《望嶽》有3首,而且並不是眺望同一座「嶽」。那麼詩哪三座山呢?我們分別看看杜甫這3首不同的《望嶽》。一、 最著名的《望嶽》是東嶽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 初中生必背古詩文背後的故事:杜甫《望嶽》
    《望嶽》是唐代詩人杜甫在736年山東漫遊時登泰山而作。我們的故事從下面說起:730年,學業有成的杜甫,準備出遊了。730年,十九歲的杜甫就跑到了山東臨沂短暫的玩了一圈。731年,杜甫開始了真正的遠遊,下江南。我們都知道大唐的繁榮昌盛,杜甫就出生在這樣繁榮的開元盛世。
  • 《望嶽》表達了詩人杜甫什麼樣的情懷?
    杜甫被成為詩聖,如今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遠大於李白,很少有比較浪漫的詩詞,大多都是現實的寫照。詩人一生坎坷,是一個比較落魄貧窮的人,生活很不如意。可自己一生不得意,溫飽都沒解決,越想越傷心,於是寫下了這首 《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入歸鳥。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 杜甫所寫古詩《望嶽》凸顯詩聖功力,其雖才華橫溢,卻一生蹉跎
    提起杜甫的詩作,人們最熟悉的一首恐怕是寫東嶽泰山的《望嶽》。這首詩雖是杜甫早期作品,卻凸顯詩聖功力。明代周珽評為「隻言片語,說得泰嶽色氣凜然,為萬古開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膽。」更被乾隆皇帝評為「四十字氣勢,欲與岱嶽爭雄」。
  • 古詩文學習087:七年級下冊,杜甫《望嶽》
    望嶽[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齊、趙(今山東、河北一帶)漫遊,故有此作。②〔岱宗〕指泰山。③〔齊魯青未了(liǎo)〕泰山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齊魯,春秋時的兩個諸侯國,在今山東一帶。泰山以北為齊國,泰山以南為魯國。青,指山色。未了,不盡。
  • 《望嶽》:青年杜甫一劍定江山的成名之作,典型的盛唐之音
    這一天,他來到神往已久的泰山腳下,遙望巖巖雄山,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了那首讓整個文壇為之震動的名作:《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然而,杜甫的《望嶽》一詩,毫無疑問是最有名、最引人注目的,沒有之一。八百年後,明代文學家、書法家莫如忠登上東郡望嶽樓,面對峰巒疊嶂、虎踞龍蟠,想起杜甫這首詩,感嘆道:「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憑什麼?
  • 杜甫一首詩寫望嶽,全篇無一個望字,卻有傲視天地的壯志
    杜甫說,你們這些山怎麼能與泰山相比,那可是天下第一山。望嶽 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詩人從望嶽想到了登嶽,突出了泰山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詩人用「一覽眾山小」表達自己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首詩充滿了杜甫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著筆,先遠望後近望,再凝望,最後還有俯望。
  • 杜甫《望嶽》,將年輕時的理想永遠留在了山頂
    【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杜甫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他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 望嶽,不一樣的杜甫,驕狂適意的遊歷四方
    他祖父的願望其實他的孫子幫他實現了,當然不是說杜甫長得多帥,而是杜甫自小聰明,據說杜甫小時候抓周的時候,抓的是一本典籍《詩》,杜審言很高興,覺得自己後繼有人了。杜甫的成長過程並沒有讓杜審言失望,杜甫自幼聰明靈慧,自小識字過目不忘,讀詩一遍成吟,會背了,你說氣人不?
  • 《望嶽》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著有《杜工部集》。
  • 一首詩寫盡了泰山的雄偉壯觀,杜甫《望嶽》深度翻譯和賞析
    全詩遣詞峻刻,雄奇偉岸;篇末用典,由望嶽而生登臨之想,表現青年杜甫不因文戰失利而氣餒,高自期許,壯志凌雲的大氣。登泰山而曉天下「的格言廣為人知,而杜甫更能進一步的知道其出自《孟子。盡心》篇,而這恰恰是讀透這首詩的關鍵。所謂」盡心「意思是盡其心而與天道相通。
  • 【每天一首】之《望嶽》小學生必背古詩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
  • 杜甫在衡陽的生命絕唱
    初到衡陽,《望嶽》頌南嶽 唐朝大曆四年(769)的3月中旬,一葉孤舟從煙波浩渺的洞庭湖駛入湘江。這條湖湘兒女的母親河,默默地接納了風燭殘年、漂泊無依的詩人杜甫,見證了他生命的最後歲月。 杜甫到衡州,是想投奔衡州刺史韋之晉。韋是詩人舊友,倆人意氣相投。
  • 遇見杜甫
    其中就有聞名中外的詩聖——杜甫。《望嶽》   此時的杜甫正直少年,眉眼之間的稚氣還未完全褪去。開元23年,年少的杜甫,參加科舉,卻落地而歸。遊歷到泰山腳下的他,不禁被泰山的巍峨雄闊、神奇秀麗所震撼。山腰間層層疊落的雲群掩住了泰山的半面, 直聳入雲的山尖將天空撕裂成陰陽兩半。杜甫陶醉於美景之中,頓時感到雄心壯闊,豪情蕩漾。
  • 杜甫成名之作,背後卻隱藏著另一個杜甫
    大家對於詩聖杜甫的印象是什麼樣的?應該很多人的答案就是:現實主義、窮困潦倒、關心民生疾苦、詩史、漂泊無依...總之在我們的眼中,杜甫似乎和富貴、少年、鮮衣怒馬少年郎不沾邊。其實我們都錯了,我們只看到了杜甫後半生而已!那麼說起杜甫,你能想到的名句是哪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