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法記憶古詩詞—杜甫《望嶽》

2020-12-13 記憶集群

望嶽

[ 唐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一、說文解字

在記憶古詩文時,第一步是理解古詩文的意思。如果不了解其作者情況、產生背景、特殊文字等意義,那麼想要記憶古詩文就無從談起了。

1、作者介紹

杜甫,唐朝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出生於公元712年,死亡時間大約為公元770年。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大李杜」。

2、背景介紹

全詩寫於開元二十四年(736),因為是杜甫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去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沒考上,二十四歲的杜甫開始過一种放蕩不羈的遊玩生活。杜甫北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3、文章注釋

1、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嶽,五嶽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

2、夫:讀「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如何:怎麼樣。

3、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後用指山東一帶。

4、青未了:指鬱鬱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未了:不盡,不斷。

5、造化:大自然。

6、鍾:聚集。

7、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8、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

9、割:分。誇張的說法。

10、昏曉:黃昏和早晨。

11、蕩胸:心胸搖蕩。

12、曾:同「」,重疊。

13、決眥(zì):決:裂開。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

14、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15、會當:終當,定要。

16、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17、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小,認為······小」。

4、全文意思

雄偉的泰山到底怎麼樣?齊魯兩地的山色一片青翠不斷。大自然聚集天地之靈氣,山南山北分隔出黃昏和清晨。山中層層雲氣,蕩滌胸中溝壑,睜大眼睛看飛回山林的鳥。一定要登上泰山頂,俯瞰認為群山小。

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壯觀的景象,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表露出詩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同時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氣概。

二、記憶法記憶

上面我們解析了《望嶽》的全文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開始進入下一步,使用前面文章中教授的記憶法進行全文記憶。

1、作者相關信息記憶

杜甫,唐朝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可以這麼記杜甫有個兒子非常美麗(子美)貌如潘安,但是他兒子喜歡吃棒棒糖(唐)牙齒都掉了。於是杜甫準備把他送到少林寺(少陵),出家的日子挑在一個漆黑夜晚的野外,由一個老態龍鐘的老和尚剃度。

出生於公元712年,死亡時間大約為公元770年。我們可以把出生日期分為07和12,用諧音法轉換為靈器和嬰兒。死亡日期因為都在同一個世紀我們可以用年齡來推導770-712=58,死亡日期只要記住比出生大58就好了。58使用諧音法可以轉換為舞吧。

下面我們來記憶一下出生死亡年月。杜甫出生的時候是由一個接生婆放在金晃晃的靈器上,因為他是一個巨大的嬰兒沒地方放,嬰兒的哭聲震耳欲聾。他死亡的原因是在舞吧跳舞跳太久累死的。

2、詩文記憶

題目:望嶽。可以想像成用望遠鏡看圓圓的月亮。

第一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可以想像成問水滸傳中的戴宗(岱宗)跑步功夫怎麼樣?他說你騎(齊)著鹿(魯)也追不上,我可以不停地跑過青色的草。

第二句: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可以想像成。戴宗造了一隻鳥沒想到天氣太熱融化成了大本鐘上面的報時鳥,報時鳥在12點鐘叫到:「今天有神仙下凡秀美非常。」神仙雙眼一黑一白穿著陰陽八卦圖,手中的劍一割把天空分為了黃昏太陽落山和拂曉太陽初升的景象。

」第三句: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可以想像成神仙的胸口一震蕩生出一層層紫色的雲,下面的百姓好奇地長大雙眼幾乎要裂開,只能看見一隻飛回天上的紫色大鳥。

第四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以想像成見到神仙之後老村長召集大家開會,敲響門口的種「鐺鐺」,準備一起爬到泰山的頂部去看神仙。到了山頂大家回頭一看下面的小山都很小,一個個嚇得走不動了。

全文記憶:有一天杜甫拿著望遠鏡看圓圓的月亮,發現上面有個戴宗,問水滸傳中的戴宗(岱宗)跑步功夫怎麼樣?他說你騎(齊)著鹿(魯)也追不上,我可以不停地跑過青色的草。說完之後戴宗造了一隻鳥沒想到天氣太熱融化成了大本鐘上面的報時鳥,報時鳥在12點鐘叫到:「今天有神仙下凡秀美非常。」神仙雙眼一黑一白穿著陰陽八卦圖,手中的劍一割把天空分為了黃昏太陽落山和拂曉太陽初升的景象。神仙的胸口一震蕩生出一層層紫色的雲,下面的百姓好奇地長大雙眼幾乎要裂開,只能看見一隻飛回天上的紫色大鳥。見到神仙之後老村長召集大家開會,敲響門口的種「鐺鐺」,準備一起爬到泰山的頂部去看神仙。到了山頂大家回頭一看下面的小山都很小,一個個嚇得走不動了。

三、總結

在使用記憶法記憶的時候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想像力五感,記下來之後也需要進行複習。每次兩分鐘,時間間隔為一天、一個星期、一個月和半年之後。通常經過四次複習之後,就可以將其轉化為長期記憶。下一期將介紹杜甫的《望嶽》。

相關焦點

  • 望嶽(杜甫)
    [詩詞古文]望嶽(杜甫)(本文約370個字)望嶽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 《望嶽》:杜甫躊躇於華山
    《望嶽》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安得仙人九節杖,拄玉女洗頭盆。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這首詩也叫《望嶽》。杜甫有三首《望嶽》詩,以望岱宗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最為有名。此《望嶽》,是西嶽華山。然意甚獨特。望岱宗,杜甫主寫嶽勢之高,所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望之下,登臨之意甚切。
  • 《望嶽》杜甫
    《望嶽》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此詩是杜甫早期作品,杜甫赴洛陽應試,結果落第而歸,於是漂遊於齊魯大地。"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詩人以問句開頭,出語即抒發驚嘆仰慕之情,獨出機杼,引人入勝。泰山到底怎麼樣呢?詩人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它蒼翠的山色無窮無盡,橫亙在齊魯大地,美不勝收。"岱"是泰山的別名,又因泰山是五嶽之首,故曰岱宗。
  • 閱讀鑑賞杜甫《望嶽》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杜甫的詩在唐朝就非常有名。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作品有自己獨特的觀察角度。今天試鑑賞杜甫的一首詩《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處處在「望」泰山。
  • 我愛家教:記憶力訓練(古詩詞記憶)
    那麼我們這個知識點是什麼呢,如何記憶古詩詞。那麼我們的第一種方法叫做場景記憶法,場景記憶法是記古詩詞中最簡單最基礎,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方法。其實我們在小學的時候也接觸過這種方法,大家會發現我們在小學古詩的後面都會有一張圖。我們第1頁是古詩,然後第2頁會有一副圖,那麼我們這幅圖就是古詩描寫的場景,我們把圖和古詩結合起來去記憶,就叫做場景記憶法。
  • 杜甫《望嶽》:如何做一名真正的文藝青年
    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提到杜工部的《望嶽》,等等,杜工部是誰?作為一位真正的文藝青年,這當然是不成問題的問題。當代人習慣於將某位詩人的作品名作為其簡稱。杜甫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北宋王洙輯有杜甫詩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因而我們習慣於叫杜工部。同樣,唐肅宗年間,王維曾任尚書右丞,所以我們稱之為王右丞。
  • 原來杜甫有三首望嶽 眺望的還不是同一座山
    作者是詩聖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但是您可能沒有注意到,杜甫的《望嶽》有3首,而且並不是眺望同一座「嶽」。那麼詩哪三座山呢?我們分別看看杜甫這3首不同的《望嶽》。一、 最著名的《望嶽》是東嶽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 初中生必背古詩文背後的故事:杜甫《望嶽》
    《望嶽》是唐代詩人杜甫在736年山東漫遊時登泰山而作。我們的故事從下面說起:730年,學業有成的杜甫,準備出遊了。730年,十九歲的杜甫就跑到了山東臨沂短暫的玩了一圈。731年,杜甫開始了真正的遠遊,下江南。我們都知道大唐的繁榮昌盛,杜甫就出生在這樣繁榮的開元盛世。
  • 《望嶽》表達了詩人杜甫什麼樣的情懷?
    杜甫被成為詩聖,如今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遠大於李白,很少有比較浪漫的詩詞,大多都是現實的寫照。詩人一生坎坷,是一個比較落魄貧窮的人,生活很不如意。可自己一生不得意,溫飽都沒解決,越想越傷心,於是寫下了這首 《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入歸鳥。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 杜甫所寫古詩《望嶽》凸顯詩聖功力,其雖才華橫溢,卻一生蹉跎
    提起杜甫的詩作,人們最熟悉的一首恐怕是寫東嶽泰山的《望嶽》。這首詩雖是杜甫早期作品,卻凸顯詩聖功力。明代周珽評為「隻言片語,說得泰嶽色氣凜然,為萬古開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膽。」更被乾隆皇帝評為「四十字氣勢,欲與岱嶽爭雄」。
  • 古詩文學習087:七年級下冊,杜甫《望嶽》
    望嶽[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齊、趙(今山東、河北一帶)漫遊,故有此作。②〔岱宗〕指泰山。③〔齊魯青未了(liǎo)〕泰山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齊魯,春秋時的兩個諸侯國,在今山東一帶。泰山以北為齊國,泰山以南為魯國。青,指山色。未了,不盡。
  • 《望嶽》:青年杜甫一劍定江山的成名之作,典型的盛唐之音
    這一天,他來到神往已久的泰山腳下,遙望巖巖雄山,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了那首讓整個文壇為之震動的名作:《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然而,杜甫的《望嶽》一詩,毫無疑問是最有名、最引人注目的,沒有之一。八百年後,明代文學家、書法家莫如忠登上東郡望嶽樓,面對峰巒疊嶂、虎踞龍蟠,想起杜甫這首詩,感嘆道:「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憑什麼?
  • 顛覆傳統記憶——右腦圖像記憶法!
    這就是我們要講的右腦圖像記憶法。所謂右腦圖像記憶法就是充分發揮右腦對圖像信息的超強記憶能力,將所需記憶的各種信息圖像化,再利用各種高效的記憶方法實現快速高效記憶。1、能大大提高學生記憶知識的速度;2、提高學生記憶知識的效果,所記知識不容易忘記。
  • 杜甫一首詩寫望嶽,全篇無一個望字,卻有傲視天地的壯志
    杜甫說,你們這些山怎麼能與泰山相比,那可是天下第一山。望嶽 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詩人從望嶽想到了登嶽,突出了泰山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詩人用「一覽眾山小」表達自己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首詩充滿了杜甫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著筆,先遠望後近望,再凝望,最後還有俯望。
  • 用全息影像和思維導圖記憶法,背古詩詞就是快
    我們背古詩,不單是要背下來,還要記住不忘記它,那這裡就和大家聊聊記憶詩詞的兩個技巧:全息影像記憶法和思維導圖記憶法。在記憶的過程當中,有一個核心的原理,就是要調動大腦更多的區域參與到其中,這樣才能起到過目不忘的效果,記憶的目的並不是很快的把它記住,而是記住並不忘記,我們來具體看下這兩種記憶法怎麼做?
  • 趣記憶:「記憶法+教育」 助力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世界記憶冠軍團隊,用冠軍品質帶來更專業的服務  「趣記憶」是國內首個應用「冠軍記憶法」的移動網際網路學習平臺。它融入了兩位創始人總結的十餘年冠軍記憶法學習經驗,旨在藉助網際網路技術將專業的記憶課程輸送給全國的教育機構和學生,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法實現教學的標準化、學習的個性化和效果的可量化,幫助中國學生輕鬆記憶、高效學習。
  • 杜甫《望嶽》,將年輕時的理想永遠留在了山頂
    【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杜甫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他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 小學初中語文必背的古詩詞208首及記憶方法
    新的教材更注重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培養新的教材增加了大量古詩詞的內容,一到六年級古詩詞從原來的69篇變成現在的128篇。初中的語文教材古詩詞增加了51%。高考的古詩詞也是從以前的要求背誦60篇到了70篇,增加了10篇。
  • 望嶽,不一樣的杜甫,驕狂適意的遊歷四方
    他祖父的願望其實他的孫子幫他實現了,當然不是說杜甫長得多帥,而是杜甫自小聰明,據說杜甫小時候抓周的時候,抓的是一本典籍《詩》,杜審言很高興,覺得自己後繼有人了。杜甫的成長過程並沒有讓杜審言失望,杜甫自幼聰明靈慧,自小識字過目不忘,讀詩一遍成吟,會背了,你說氣人不?
  • 未來講堂|杜甫《絕句》誦讀:吳俊全
    未來講堂|杜甫《絕句》誦讀:吳俊全 2020-09-30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