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成都規劃公眾平臺公布了《武侯區分區詳細規劃(2016-2035年)公眾意見徵集稿》。文件從區域戰略定位、產業體系、城市空間結構、文化保護、宜居生活打造、基礎設施構築、發展目標等發麵相信闡述了武侯區未來的發展導向。
本規劃期限為 2016-2035 年,近期到 2020 年,遠景展望到 2050 年。本次規劃範圍為武侯區行政轄區範圍,包括望江路、跳傘塔、玉林、火車南站、漿洗、雙楠、紅牌樓、晉陽、機投橋、簇錦、華興、金花橋、簇橋 13 個街道,面積約 75.36 平方公裡。
接下來就請大家隨著UP君具體看看我們未來的生活將會有哪些變化吧!(UP君友情提示,前方為純高能幹貨,字數有點多,但還是請認真閱讀,說不定可以發現什麼不得了的事……)
01
明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中的「武侯擔當」
科學把握髮展定位與規模
戰 略 定 位
充分彰顯「文創、智慧」的鮮明底色,揚城市之韻、立城市之品、 鑄城市之魂,豐富城市內涵,提升城市品質,轉變發展方式,激發發 展動能,提升區域人文感知度和城市競爭力,建設「文創武侯、智慧城區」。
武 侯「 三 步 走 」
戰 略 目 標
至 2020 年,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示範區,奮力躋身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城區第一方陣。
至 2035 年,率先建成高品質和諧宜居公園城區,全面建成國際樞紐門戶城市核心城區。
至 2050 年,全面建設現代化新武侯,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現代化國際化強區。
疏 解 非 核 心 功 能
疏解一般性製造、一般性倉儲物流、低端商貿市場等低產出的產業形態,一般性中等職業教育、一般性高等教育、一般性醫療機構等 3 高度集聚的非文化類公共服務設施以及以人民南路沿線科研院所為代表的關鍵地區的非關鍵功能。
承 載 「 五 中 心 一 樞 紐 」
核 心 功 能
世界級核心功能:國際文化交流與展示中心、國際演藝活動中心、 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國際醫療服務中心。
國家級核心功能:國際性總部集聚中心、大學與科研機構匯集地、 區域創新創業中心、科技研發孵化和技術擴散中心、文化創意中心、 國際文體活動中心、設計與藝術中心、國際組織與機構集聚中心、國 際教育及職業培訓中心、國家鐵路樞紐。
區域級核心功能:高端商業服務業核心區、西部生產性服務業中 心、國際性區域通信及信息樞紐。
城市級核心功能:金融服務中心、媒體及信息發布中心。
核 心 職 能
1)文化與科技創新示範區推動文化創新,築牢科研優勢,建設文化藝術與商業創新、科技研發孵化與成果轉化示範區。
2)國際交往核心區發揮區位優勢,突出國際交往,建設以國際商務服務為核心的對外交往核心區。
3)健康服務前沿區利用豐富醫療資源,建設醫療研發與高端診療服務前沿區。
4)宜業宜居美麗幸福典範區強化特色,完善配套,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建設以精準化服務為特色的品質生活城市典範區。
城 市 規 模
1)人口規模 至 2035 年,武侯區規劃城市人口 100 萬人。
2)用地規模 至 2035 年,武侯區規劃城市建設用地 64.83 平方公裡,人均城市建設用地為 64.83 平方米/人。
02
突出高端引領
構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產業體系
構 建 「 四 圈 兩 翼 」
產 業 體 系
逐步退出一般製造業、物流業和低端商貿服務業,培育新經濟、 新業態、新模式,構建文化創意、大健康、電子商務、現代金融四個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生態圈,強化科技服務、國際商務兩大核心產業支撐。
重 塑 產 業 經 濟 地 理
形 成 十 四 片 現 代 產 業 發 展 區
結合人民南路文創金融集聚區、紅牌樓現代商務商貿集聚區、武侯新城電子商務集聚區 3 個產業新城,規劃形成 14 個現代產業發展區的產業空間布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
分別為:火車南站國際商務區、人民南路現代金融服務區、環華西國際智慧醫療谷、成都音樂坊、三國蜀漢城、環川大科技創新知識圈、武侯創新創業新城核心區、武侯新城電商產業園、紅牌樓-太平園商貿商務區、江安河文創旅遊帶、江安智慧醫療特色小鎮、BY1906 創意工廠、鞋都時尚設計基地、太平寺創意小鎮。
03
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重構城市空間結構
構築「三水環抱
三軸支撐、三心引領」的
空間結構
「三水」為依託主要河道濱水岸線形成的錦江魅力人文帶、清水河休閒宜居帶和江安河文創旅遊帶;
錦江魅力人文帶:依託現有深厚歷史資源與底蘊,串聯歷史文化、 創新創意等節點,提升文創內涵,集聚文化創意、人文休閒、時尚消費等功能。
清水河休閒宜居帶:串聯城市公園、特色消費等節點,營造休閒生活氛圍,集聚休閒娛樂、文化展示等功能。
江安河文創旅遊帶:融合環城生態區,植入各類文創要素及項目, 聚生態旅遊、文化體驗、研發創新等功能。
「三軸」為強化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形成的人民南路發展軸、川藏路發展軸和武青路發展軸;
人民南路(地鐵 1、18 號線支撐)發展軸:承載高端商務商貿、 國際交往等功能,北聯成都文化中心、南聯高新區,參與國際競爭。
川藏路(地鐵 3、10 號線支撐)發展軸:承載商務交流、特色商 11 貿、文化交往等功能,北聯成都文化中心、南聯雙流機場。
武青路(地鐵 9 號線支撐)發展軸:承載科技研發、休閒娛樂、 文化創新等功能,北聯青羊總部經濟集聚區、東聯金融城。
「三 心」為人南中心、武侯新城中心和太平寺中心。
人南中心:高標準提升其為城市級中心,集聚國際交往、商務辦公、科技創新、智慧醫療、金融服務等核心功能。
武侯新城中心:高品質建設其為城市級副中心,集聚科技創新創業、電子商務、特色金融、專業服務等功能。
太平寺中心:高起點謀劃其為城區級中心,集聚創新創意、城市 (城區)級公共服務等功能。
優 化 用 地 布 局
科 學 配 置 空 間 資 源 要 素
1)以「產城融合」為導向,優化居住用地布局
2)以 TOD 為導向,優化公共設施用地布局
3)結合功能結構調整,優化工業用地布局
4)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形成多元住房供給
04
加強文化保護,彰顯天府文化
提升文化影響力與感知度
加 強 歷 史 文 化 保 護
建 立 全 覆 蓋 的 歷 史 文 化
遺 產 保 護 體 系
加 強 文 化 空 間 保 護
推 動 文 化 展 示 利 用
構建「一廊一帶,八片多點」的文化展示利用格局。
「一廊」:沿老川藏路的南方絲綢之路文化廊道。
「一帶」:清水河水系匯入錦江形成的錦江文化帶。
「八片」:以蜀漢三國文化為特色的三國蜀漢城片區、以音樂藝術文化為特色的音樂坊片區、以絲竹文化為特色的望江片區、以古建築文化為特色的華西壩片區、以老成都市井文化為特色的玉林片區、 以手工藝設計文化為特色的高攀片區、以時尚設計文化為特色的鞋都片區、以軍事文化為特色的太平寺片區。
「多點」:以文物保護單位為代表的各類歷史文化資源點。
推 動 天 府 文 化 創 新 性 發 展
創 造 性 轉 化
提 升 文 化 軟 實 力
1)創新發展現代文化產業
2)打造文創產業核心集群
打造「一城、一坊、一帶、一港」四大重點文創產業核心集群, 作為推進文創產業「強基優品」發展的驅動引擎。
「一城」為三國蜀 漢城、「一坊」為成都音樂坊,「一帶」為江安河文創旅遊帶,「一 港」為四川國際文化人才港。
3)推動文化生活市民化
結合武侯「老成都記憶」街巷文化脈絡,規劃建設華西壩、九眼橋、少陵路、玉林路、衣冠廟等文創特色街區;依託中糧大悅城、紅星美凱龍、大合倉、武侯萬達廣場、龍湖金楠天街等商業綜合體,植入文創業態,促進傳統商業綜合體向文創商業綜合體進化。
05
提升城市品質,塑造特色風貌
建設和諧生活宜居城市
強 化 生 態 綠 地 水 系 建 設
提 升 生 態 環 境 品 質
1)劃定城市通風廊道
沿環城生態區及其周邊地區控制形成 1 條一級通風廊道,沿人民南路、川藏路、漿洗街控制形成 3 條二級通風廊道。根據武侯區主導風向,沿二環路、鐵路西環線、三環路、武青路、永康路-晉陽路、武 侯大道、太平寺綠楔新增形成 7 條三級通風廊道。
2)構建五級綠化體系
規劃形成由「生態區-城市公園-綠道-小遊園-微綠地」構成的五級綠化體系。
生態區:嚴格保護環城生態區。
綠道:沿繞城高速路、三環路、川藏路、清水河、錦江、環城生態區綠楔規劃形成 5 條區域級綠道;沿主要河流及重要道路新增多條城區級綠道;串聯各社區服務中心新增多條社區級綠道。
城市公園:規劃形成城市公園 15 處。
小遊園:充分利用社區、單位的零星地塊和閒置土地,建設小遊園 42 處。
微綠地:結合公共服務中心和社區公共活動空間設置微綠地上百處。
3)構建「三水環抱、八渠貫城」的水網格局
「三水」為清水河、江安河、錦江三條主要城市河道;「八渠」 為三吏堰、黃堰河、太平寺護廠河、欄杆堰、汪家河、肖家河、火燒堰、高攀河八條支流河渠。
落實宜居水岸工程,規劃設計保證水系連續貫通,改善水質水量, 提升沿岸景觀風貌,實現水岸三通,構建水潤武侯、水清岸綠、開敞宜人的水環境。
高 標 準 建 構 「 便 捷 共 享
因 地 制 宜 」 的 公 共 服 務 體 系
1)完善「城市(城區)級-片區級-社區級」三級公共服務體系
3 個城市(城區)級中心、10 個片區級中心、 47 個社區級中心。
2)布局重大公共設施,提升城市服務
城市級文化設施:規劃保留現狀城市音樂廳、武侯祠博物館;規劃新增三國文化館、城市美術館等城市級文化設施。
城市級體育設施:規劃保留現狀四川省體育館;規劃新增網球、 羽毛球訓練基地等城市級體育設施。
3)以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為核心,引導片區人口結構優化
植根華西醫院、成都七中、龍江路小學等本地優質資源,積極引進國際學校、國際醫院等國際化資源,以合理布局優質教育科研、醫療衛生設施為抓手,引導人口向新城轉移,提高對國際人才和高知人才的吸引力。
4)以滿足市民多元需求為宗旨,引導公共服務設施合理布局
文化設施:規劃保留現狀區圖書館、文化館;規劃新增區圖書館、 文化館、博物館、綜合劇院、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音樂廳等。
體育設施:規劃新增區體育場、體育館、遊泳池等,每處體育館內均設置全民健身中心、體質監測中心各 1 處;每 3-5 萬人設置街道級綜合運動場、綜合健身館各 1 處。
醫療衛生設施:規劃保留華西醫院、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等綜合醫院,四川省腫瘤醫院、華西口腔醫院等專科醫院,及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省衛生和計劃生育監督執法大隊、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成都市血液中心;規劃新增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多處。
教育科研設施:規劃保留四川大學、四川音樂學院等現狀高等院校用地,及四川藝術職業學校等現狀部分中等專業院校用地;規劃中學、小學、幼兒園多處。
社會福利設施:每 3-8 萬人配置養老院 1 處。
5)構建步行「15 分鐘基本公共服務圈」 ,提升宜居生活便利度
6)因地制宜配置基層級公共服務設施,滿足差異化需求
加 快 推 進 城 市 有 機 更 新
改 善 城 市 宜 居 環 境
1)確定城市更新重點地區
城市更新的對象包括三環路以內的老舊居住區、三環路外城中村、 川藏路沿線和太平寺周圍低效使用的工業區、低效使用的商貿及交通 19 物流用地。
城市更新重點地區主要是軌道交通沿線及土地低效使用地區,主要包括機投片區、武興片區、太平寺、太平園、紅牌樓片區等。
2)完善城市更新政策和措施
優 化 城 市 整 體 形 態
塑 造 武 侯 特 色 風 貌
1)城市形象發展願景
確定武侯區城市形象發展願景為「凝聚武侯神、打造低碳城、體現國際範、感受巴適情」。
2)優化城市形態分區,降低城市總體開發強度
核心區:主要沿人民南路、川藏路、武侯大道沿線及武侯新城中心、火車南站、太平寺中心布局,為建設強度相對較高的區域。
特別地區:主要為武侯祠歷史片區、錦江、清水河、一級風道區及環城生態區等區域。
一般地區:除核心區及特別地區以外的城市區域
3)優化城市高度分區,打造高低錯落的天際輪廓線
4)彰顯武侯整體風貌特色
5)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
6)打造特色風貌片區與特色街區,提升人文感知
06
增強城市韌性
構築綠色低碳的基礎設施體系
構 建 軌 道 引 領
多 網 融 合 的 綜 合 交 通 體 系
至 2035 年,公共運輸佔機動化出行方式比例達到 70%,軌道交通佔公共運輸比例達到 80%,路網密度達到 10 公裡/平方公裡。
1)優化路網結構,提高交通運行效率
規劃形成「七橫七縱」的骨幹道路網結構。
「七橫」:一環路、二環路、中環路、三環路、武青路、智遠大道和繞城高速路;
「七縱」:科華路、人民南路、漿洗街、川藏路-雙流機場高速第二通道、武侯大道、武科路和晉陽路-永康路。
規劃提升晉陽路-永康路,通過增設上跨橋等方式,推進晉陽路- 永康路快速化改造。
規劃新增武青路、智遠大道和雙流機場高速第二通道。
2)強化軌道交通引領,促進城市功能提升
3)構建便捷舒適的慢行交通網絡,激發城市活力
至 2035 年,慢行交通出行佔全方式出行比例 23 達到 30%。
4)合理布局交通設施,引導綠色低碳出行
規劃火車南站綜合交通樞紐 1 處,結合鐵路、地鐵、有軌電車和常規公交等各類交通設施實現立體化布局、一體化換乘。
規劃紅牌樓綜合樞紐 1 處,並通過地下通道與軌道太平園站連接, 從而實現鐵路、地鐵和常規公交等各類交通設施的立體化布局、一體化換乘。
規劃公交場站 15 處。 規劃獨立佔地公共停車場 21 處。
規劃加油站 28 處、加氣站 11 處。
構 建 綠 色 高 效 的
市 政 基 礎 設 施保 障 體 系
構 建 立 體 開 發
功 能 復 合 的 地 下 空 間 體 系
構 建 現 代 安 全 的
綜 合 防 災 減 災 體 系
07
明確近期發展重點
擬定近期建設計劃
近 期 建 設 重 點 地 區
強化人南中心,推進成都音樂坊、人民南路現代金融服務區、火車南站國際商務區、環華西國際智慧醫療谷、環川大科技創新知識圈五個片區的城市更新與規劃建設;優化提升川藏路城市發展軸,搬遷低端汽配市場與家具市場,推動紅牌樓商圈轉型發展;啟動武侯創新創業新城核心區建設,打造體現科技創新、電子商務主題的新城市中心區;推動鞋都時尚設計片區中心轉型發展。
近 期 行 動 計 劃
近期開展六大行動計劃,實施十六個工程,推進若干項目建設。
1)產業提升行動計劃
至 2020 年,初步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新經濟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四川大學雙創基地、城市音樂廳、文創健康產業綜合體、磨子橋創新創業街區、大型科技研發總部、太平園城市候機樓、火車南站 國際商會、跨境電商項目、紅牌樓特色專業賣場、華西醫療谷等產業項目建設。
2)格局重構行動計劃
至 2020 年,城市能級提升顯著,「三水環抱、三軸支撐、三心引領」的空間結構基本形成。實施武侯新城中心構建工程,推進新城中心路網、下穿道路、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實施發展軸線優化工程,推進科分院搬遷、火車南站上蓋花園、太平寺機場搬遷等工作;實施片區中心提升工程,推進各片區中心開敞空間塑造與公共功能植入。
3)文化彰顯行動計劃
至 2020 年,文化影響力與感知度得到大幅提升。實施文化資源保護工程,加強武侯祠博物館、望江樓古建築群、7322 廠保護與提升。 實施文化脈絡展示工程,先行啟動錦江南岸百花潭公園至望江公園段的打造,推動鞋都、音樂坊、玉林、華西壩四個片區的綜合整治與文化彰顯。實施旅遊名片提升工程,推進天府芙蓉園、三國蜀漢城綜合體、濃園國際文化博覽園建設。
4)交通暢通行動計劃
至 2020 年,初步建成軌道引領、三網融合的綜合交通體系。實施道路交通優化工程,打通武青路,拓寬武興二路,延伸武科東路、七裡路等道路。實施公共運輸提升工程,推動軌道交通 13 號線、17 號 線二期、29 號線、33 號線建設,提升火車南站樞紐能級,優化調整常規公交線網。實施慢行交通構建工程,形成「田」字形區域級綠道與多條城區級綠道。
5)生態保護行動計劃
至 2020 年,生態環境全面提升。實施宜居水岸綜合工程,完成錦江水生態治理以及江安河、清水河全面改造提升工作,新增支流溝渠 3 條。實施綠地體系完善工程,新建大型公園 5 處以上,建設小遊園 20 處以上、微綠地 30 處以上。
6)品質塑造行動計劃
至 2020 年,宜業宜居美麗幸福典範區初步建成。實施魅力都市打造工程,提升玉林、華西壩、桐梓林、音樂坊片區的特色風貌街道。 實施公服設施優化工程,建設三國文化館、工業遺產博物館、華西醫院新城分院、成都七中新城分校、網球和羽毛球訓練基地。實施市政設施優化工程,改擴建武侯汙水廠、南橋垃圾轉運站,新建川藏路調壓站、武興路消防站、紅牌樓消防站。
文件就是這樣
字多、貨幹、弄到微信圖還不清楚
UP君把大體框架寫出來了
就會收到啦!
PS:目前為公眾意見徵集稿,大家有意見啊,有問題啊都可以在留言提,大家共同討論!
- END -
編輯:1992
美編:Amy
主編:Comet
圖文來源:成都向上 /成都規劃公眾平臺
本文章由成都向上團隊原創,請勿擅自複製、轉載;如需轉載,可聯繫客服人員授權;如有抄襲,UP君將投訴到底,直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