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女王 國際教育專家
8月初,是大學聯合招生辦法(簡稱「大學聯招辦法」或「JUPAS」 )放榜的日子,也是開啟孩子們的人生新篇章。
在家長和學生為學位奔波做抉擇的同時,有逾30名應屆香港中學文憑試(簡稱「DSE」)的內地考生卻異常苦悶。他們不滿最佳5科成績總和在23至34分,仍不獲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或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取錄,質疑香港大學聯招制度對內地考生不公平,繼而組成申訴團,致函香港考試及考評局(簡稱「考評局」),希望能公開交代取錄準則。
考評局和大學聯招其後都表示,各大學收生上享有獨立及自主權,均自行訂定其收生要求及學額分配,文憑試成績只是考慮因素之一,有關收生要求及取錄的情況,未能進行評論。
另外,上述機構指出,內地學生雖跟JUPAS報考香港八大高校,但因屬「非本地生」組別,不會與香港本地生競逐15000個資助學位,故入學計分方法與本地生有異,兩者難以比較。
實際上,考香港的大學就像升讀美國名校一樣,分數並不是唯一被考量因素。香港各高校及各科系收生時,除考慮DSE成績外,還會考慮考生背景、語文溝通能力、面試表現等。教養女王建議家長和考生,非本地生在報考香港本地大學上面對很多未知因素,有一定「冒險性」,宜做好心理準備。
香港主要高校DSE錄取分數,請點擊:香港高考狀元花落誰家?以下是關於香港DSE的基本介紹。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也被稱為「文憑試」及「DSE」。
學生完成六年中學課程後可參加文憑試。文憑試結果分為 5**(7分)、5*(6分)、5、4、3、2、1以及U級(不予置評),其中2分為合格分數。
考生在中學文憑的中國語文、英國語文科達到第三級,以及數學和通識教育達到第二級的成績(簡稱 「3322」),便符合資格申請八大院校的四年制學士資助學位課程。 除了四個核心科目外,大多數大學的入學條件須包括一至二個選修科目。
而自資的高級文憑、副學位課程的最低入學要求為五個科目(包括中國語文及英國語文科)達第二級或相若的成績。
以上為最低入讀要求,歷屆的收生分數都超出最低分數。
今年共有51,636名學校考生及7,364名自修生報考文憑試,其中有21,205名日校考生考獲入讀本地大學最低門檻「33222」成績,扣除本地自修生考獲人數,平均1.6人爭一個資助大學學位。
香港的大學學位有兩類:
- 政府資助的八大院校課程(稱資助學位)
- 八大院校和私立院校開辦的非政府資助課程(稱自資學位)
*八大院校:
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
*大學聯合招生辦法:
(簡稱「大學聯招辦法」或「JUPAS」 )是為持有往屆及/或應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的學生提供申請入讀香港八大院校課程的主要途徑。
內地高考前的在校複習場景
自修生身份赴考
今年內地高考人數高達975萬人,知名學府競爭激烈。面對內地激勵的競爭環境,香港成為內地考生升學的另一選擇。
近年香港各大高校都開始在內地獨立招生,以申請人的高考總成績、高考英語成績及在面試中的綜合表現,來擇優錄取。
但香港高校均有名額限制,以香港大學為例,今年預計招收300名內地本科學生。
但其實,除了通過高考途徑就讀香港高校,還有一種途徑——就是內地生可以通過「自修生」的身份,報考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不需要香港身份,更不需要高考成績。
借用2017年憑藉六科38分的DSE成績,成功入讀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的廣東學生一段話:" 整個廣東省近70多萬高考生,只有10多人能考進香港大學或香港中文大學,名額少得近乎不可能考上,DSE只有6萬多考生,錄取比例高出很多。」
此外,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刊物《大學線》今年5月刊曾引述內地考生形容,如內地高考入大學難度是100分,DSE難度只有20分。
香港教育局在今年5月,公布了過去五年報考DSE的自修考生中非本地人數(如下表),其中除內地生,也包括其它國籍的考生。
考試年份
持非香港身份證
報考文憑試的考生人數
(佔整體考生人數百分比)
平均報考
科目
2018
184 (0.3%)
5.5
2017
55 (0.09%)
5.0
2016
42 (0.06%)
4.2
2015
41 (0.06%)
3.7
2014
44 (0.06%)
3.3
數據顯示,持非香港身份證的 DSE 考生人數,由 2014 年的 44 人,急升至 2018 年 184 人,升幅高達三倍;考生平均報考的科目,亦由 2014 年的 3.3 科,上升至 2018 年 5.5 科。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自修生報考條件只需符合下列的其中一項:
(以2018年為例)
曾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或相等考試;
以2018年1月1日計算,已足19歲;
非修讀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課程,但於考試前一年已修畢或正在修讀等同中六之課程。
升讀人數較少
之前有香港傳媒報導過,內地有不少收費高昂專補DSE的課程。《壹周刊》之前就有偽裝成內地學生,去諮詢一家打著香港名牌補習社的招牌,在內地招生的教育機構。該機構表示,會提供DSE升學的一條龍服務:補習、協助考生報名、專人指導填報大學聯招(JUPAS),甚至協助入學後申請籤證及大學宿舍等,更有導師保證學生能考入香港的大學。這些補習社收費在幾萬至十幾萬不等。
但其實根據教育局數據顯示,過去5年(2013至2017)有68名非本地生以文憑試成績(請注意報考和申請是兩個概念),透過大學聯招(JUPAS)申請資助學位,當中18人獲取錄,具體分配如下:
申請年份
獲取錄
總人數
按大學
劃分人數
按來源地
劃分人數
2017
10
中大(5)
城大(3)
港大(1)
浸大(1)
內地(10)
2016
4
嶺大(2)
城大(1)
中大(1)
內地(4)
2015
2
城大(1)
科大(1)
內地(2)
2014
2013
2
港大(1)
理大(1)
澳門(1)
越南(1)
從上述報考和收生的數據中可看出,內地考生雖佔收生的大比例,但和通過高考途徑來港的學生相比,人數還是相差甚遠,如港大、中大等校,每年招內地高考生在300人左右,有時甚至會增加取錄人數。可能通過DSE途徑升學,還未在內地生中普及,或者都在摸索中。
但我們可以看出,內地考生通過DSE申請香港高校的人數逐年增多。而且在過去五年,雖然通過此路逕入讀香港高校的絕對人數少,但從整體錄取比例看,約26%的錄取比例,其實並不低,而且每年至少有港大、中大、科大的錄取學生。估計也正是該原因,所以今年通過此途徑報考香港高校的內地考生人數激增。
不會影響本地收生
今年非本地生報考DSE的人數,較往年升至3-4倍。加上此次內地生申訴錄取結果不公平,繼而引發社會關注。
不少本地生表示擔心此模式會影響自己的升學機率。
為安撫本地考生的恐慌,教育局公開書面回應,政府每年提供的15000個大學資助學位,規定須全用作錄取本地學生。而內地生屬於「非本地生」的組別,不論以何種學歷或哪一個考試的成績提交申請,只可以「超額收生」形式被錄取,而錄取人數以總資助學位的20%為限,即不超過3000名。
所以,內地考生不會與本地考生產生直接競爭。
此外,內地生須繳付比本地學生較高的學費。今年,非本地生繳交的學費約每年12-15萬港元不等,相當於本地生學費的3至4倍。
DSE和內地高考異同
DSE的錄取分數,高校一般只計算最佳的五科或六科的分數總和,而高考卻要計算所有科目,相對來講,DSE能降低風險。
而且DSE成績除香港和內地大學,還可用其報考海外大學,認受性較高。
香港中學文憑試與內地高考比較
香港中學文憑試
內地高考
中國語文
四卷
(閱讀、寫作、聆聽及綜合能力、說話)
一卷
(現代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
英 語
四卷
(閱讀、寫作、聆聽、說話)
一卷
(聽力、閱讀、選擇填空、完型填空、語法填空、短文改錯、作文)
數 學
必修部分兩卷
(傳統題、多項選擇題)
延伸部分 一卷
(M1及M2)
一卷
(選擇題、填空題、必答解答題、選答解答題)
通 識
兩卷
(資料回應題、延申回應題)
———
選 修 科
中國文學、英國文學、歷史、中國歷史、經濟、生物、化學、物理、組合科學、地理、設計與應用科技、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等
文科綜合
(歷史、地理、政治)
或
理科綜合
(物理、化學、生物)
拆解DSE必考科目
DSE考試中有四門必考科目:英文、數學、中文(語文)和通識。而且如其中一科不合格,都不能報考大學,連香港副學士和高級文憑(類似國內大專)都不能報讀。
對於內地生而言,英文科目具有相對難度,香港的英語教育基礎始終比內地紮實,而且閱讀卷的詞彙較學術化,更難理解文意。另外綜合寫作部分,內地生更是從未接觸過,所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去練習題。身邊不少朋友在考DSE之前,都會提前考雅思等國際英文試,去測試自己英文能力,一般考獲6分或以上,英文合格機會較大。
數學向來是內地生的強項,前段時間妹妹拿中六數學書給內地朋友看,都說只有初中程度,而且考試可帶考評局認可的計算機進入考場,相對高考不準帶計算機,且題目較艱深的比較下,DSE數學絕對難不倒內地生。
中文方面,主要是要適應語法和題型,把題目看懂就不難做,另外DSE寫作卷題目比高考有多點指示,考生更容易摸清文章脈絡。
兩大考試的大部分科目都是相近,唯一通識科目讓內地生摸不著頭腦。這需要經過訓練和討論慢慢熟習,例如通過閱讀報紙和看新聞報導,增加自己對時事知識的觸覺,從新聞抽取養份,轉化成有助答題的資源,但通識不是肯背、肯學就可拿高分的科目,這是日積月累的社會環境衍生出的獨立思想和見解,所以通識科,會是內地生面對DSE的難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