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年間,胤禛以農務為主,為了改革以往糧食運輸主要以陸路為主的尷尬局面(路遙、風險大),胤禛派欽差大人田文鏡招民工,興建水路糧運。杭州有三位拜把子兄弟無所事事,揭皇榜接受此任務。大哥江蘇人,秀才出身,後棄文從武,加入天地會,名字叫翁巖;二哥錢堅,山東人,是個商人,雍正二年的時候跟著老大加入了天地會;三弟潘清,浙江杭州人。這三人揭皇榜後,創立了水路運糧之道,在通州到杭州的這段航程中,建設了七十二個碼頭,設立了一百二十八個幫辦,手下門徒眾多,從而建立起青幫。
這三人都是羅祖教門下,而羅祖教追本溯源是禪門,因此青幫供奉的是達摩祖師至六祖惠能,傳道亦傳禪以宗教立幫。三人有會武功的,有秀才,因此可謂文武雙全,他們在教育手下時就使用了訓民必先教民的方法,以宗教的力量勸人為善,同時約束他們的行為,逐漸的,青幫初具規模。
老大老二先後早逝,剩下的老三潘清獨撐大志,與門下弟子共同訂定家規法則,勸戒幫眾修德論道,將一幫市井船夫,治理的有條有序。青幫內部為了統一划分輩分,制定了所謂的家譜,這個家譜一共排列了24代,分別為「清淨道德,文成佛法,能仁智慧,本來自性,圓明行禮,大通悟覺」。後來被稱之為小祖師的王德降,怕24代字輩不夠分,有續寫了二十四個字:「萬象皈依,戒律傳寶,化度心回,臨持廣泰,普門開放,光明乾坤」。
值得一提的是,青幫的家譜很有意思,因為創建者是翁、錢、潘三人,但家譜第一代祖師竟然是明朝永樂年間的文淵閣大學士的金幼孜,對於這個現象的解釋其實也很簡單,凡是立教拉幫的祖師爺都要找個歷史上的名人攀親戚,朱元璋不例外,當然青幫的幾個創派祖師爺也不例外。第二代則是羅祖教的祖師羅清,這點也說得過去,本身青幫就是以羅祖教為基礎的幫派。第三代祖師爺名曰陸逵,他做過總兵,後拜在羅清門下,翁巖、錢堅、潘清都是他的徒弟。這樣,金、羅、陸三人就成了青幫的前三代祖師,被稱之為前三祖。
有前三祖,就有後三祖,他們自然就是翁、錢、潘了。字輩中的「清淨道德」中,前三字已經被前三祖使用,因此他們三人是以「德」字立幫,潘清之後便從"文"字開始依次相傳。潘清在乾隆年間去世後,青幫並沒有沒落,前文提到的王德降更是講青幫搭理的井井有條。不過青幫的繁榮僅僅維繫了百年,在大形勢的變化下,海運興起,漕運凋敝,因此青幫開始走衰了,很多人都離開了青幫,自討生活去了。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大批糧船被改為水師,很多青幫子弟都入了太平軍,在這樣的情況下,青幫的勢力已經消滅幾經。不過,青幫的組織並沒有斷,仍然有一小部分人維繫著這百年的傳承。
青幫再次興起,應該說是民國時期了。大部分青幫教徒由於漕運的廢棄,因此大量的湧入上海灘,從事著各種行業,而碼頭工人居多。據說當時的上海工人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青幫人士。二十世紀初期,在上海的青幫已經傳到了最後四個字,即「大通悟覺」。而這些有著字輩的領導中,「大」字輩的居多,但也僅有17人。他們分別是:「袁克文、周藎臣、李琴堂、阮慕白、程孝周、梁紹堂、劉登階、張樹聲、趙德成、曹幼珊、步章五、吳省三、高士奎、榮華亭、張蔚齋、李春利、樊瑾丞」,值得一說的是,這些人中竟然沒有幾個是上海人。
大家耳熟能詳的杜月笙,在青幫中是什麼字輩呢?杜月笙的師傅,是陳世昌,他是「通」字輩的,因此杜月笙在青幫中只能算是「悟」字輩,這個青幫老大在上海灘叱吒風雲,但也僅僅是青幫中字輩中的倒數第二代,他的所有成就也同樣是建立在青幫百年傳承的基礎之上的,他固然有膽有謀,但依然尊敬師傅,尊敬師尊。可他在上海灘勢力已經超出了青幫的範圍,他在政治界、金融界、青幫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在上海,就連「大」字輩的老前輩都要敬他三分,不敢造次。
張嘯林算是上海大亨,他是「大」字輩的樊瑾丞的徒弟,因此他是「通」字輩的,同是青幫子弟,同為上海三大亨,張嘯林還比杜月笙還大上一輩。黃金榮更有意思,他雖然是上海三大亨,也是青幫中的大佬一枚,但他從來沒有拜過師,也沒有進過青幫香堂,投過帖,所以他根本就沒有字輩。按照幫規,他是不能收徒弟的,因此黃金榮就以「門生」為藉口,收了很多手下。他的聲勢浩大,因此他的好朋友高士奎、曹幼珊就勸他拜「大」字輩人物張鏡湖為師,但是黃金榮只是口頭上答應了一下而已,從常理上來說,黃金榮便稱不上青幫人物,也沒有任何字輩了。
參考資料:《青幫家譜》《義氣千秋》
文中配圖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