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怡碩與劉博是一對好兄弟。初中三年時光,他們相互鼓勵,共同進步,一起成長。成為老師與同學眼中的「友誼標兵」。他們的友誼始於一次次攙扶……
圖為祁怡碩▲
「責任之星」,攙著他是我的責任
祁怡碩和劉博是市第三中學的學生。三年前,他倆是一個班裡同一個學習小組的「夥伴」。兩人的友誼始於一次「求助」。
一次,放學後,祁怡碩收拾好書包後正準備回家,突然聽到劉博的求助,劉博問他可否攙扶自己到校門口,祁怡碩爽快答應。他走到劉博跟前,小心翼翼地攙起他。由於沒有經驗,祁怡碩的手臂不敢太用力,只好用雙手扶著劉博,一小步一小步穩穩地走出了教室。
下樓時,祁怡碩更加小心了,本就瘦弱的他讓劉博用一隻手扶著樓梯,祁怡碩用兩隻手將劉博的身體扶正,穩住他的重心,避免摔倒。從教室到校門口,平常用兩分鐘就能走完的路程,兩人走了15分鐘。走到校門口時,祁怡碩的臉上已經掛滿了汗珠,累得氣喘籲籲。
這一次攙扶,架起了兩人友誼的橋梁。兩人像是有了默契一樣。下課時,祁怡碩常常會主動詢問劉博是否需要去洗手間;放學後,他也會耐心地等待劉博,攙著他一同走出學校。
時間久了,兩人慢慢成為了彼此最好的朋友,祁怡碩成為劉博最有力的「拐杖」。有一次,剛進校門的祁怡碩遠遠看到劉博不小心摔倒,他馬上衝到劉博面前,和其他幾位同學一起將他扶了起來。
三年來,祁怡碩的暖心行為得到了其他同學的稱讚。班主任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更是為祁怡碩頒發了「責任之星」的獎狀,表揚他樂於助人的突出品質。
從普通同學到知心朋友,這份友誼勝似親情
進入初二,祁怡碩與劉博不再同班,但兩人的班級在教學樓的同一樓層,相隔不遠。分班後,祁怡碩怕劉博不適應新環境,一有時間便找他聊天。除此之外,祁怡碩每天放學後仍然會等劉博從教室裡出來,然後攙他一同出校門,送他到父母親的身邊。劉博的父母親十分感謝祁怡碩對劉博的幫助,也經常會買一些零食送給他。
在學校組織的月度考試中,祁怡碩按時答完試卷便和往常一樣去劉博所在的班級門口等他。由於身體原因,劉博寫字速度較慢,老師也根據實際情況延長了他的答題時間。當劉博答完全部試題時,祁怡碩已經在教室外等了將近一個小時,當他走出教室看到自己最好的朋友仍在門口等自己時,兩個人不約而同地笑了。
心思細膩的劉博也格外關心祁怡碩。一次,祁怡碩因為肺炎住進了醫院,兩周沒有到學校上學。期間,得知消息的劉博十分擔心祁怡碩的身體狀況,幾次要去醫院看望他。祁怡碩考慮到劉博的身體情況,多次婉言謝絕。那段時間,劉博擔心祁怡碩在醫院待著無聊,一有空就通過手機聊天軟體與他聊天,偶爾還會講笑話逗他開心。祁怡碩病癒出院時,劉博的母親給他買了很多水果,並叮囑他平時一定要注意身體,讓祁怡碩感覺心裡暖洋洋的。
相互鼓勵,約定考入同一所高中
2019年,一同升入初三的劉博與祁怡碩,不僅未能如願以償分入同一班級,而且各自所在班級距離隔得更遠了。劉博在四樓,祁怡碩在二樓。
初三的學習節奏更加緊張了,課程排得滿滿的,兩個班放學時間常常不一致。一次,學校組織全體畢業班觀看電影《簡愛》。由於各班觀看時間不同,祁怡碩所在班級在放學之前已經放映完畢。放學後,祁怡碩便到劉博的班級旁邊等他。等到劉博下課時,天已經有些黑了,此時祁怡碩的母親久久不見兒子回家,擔心他路上出現危險,於是趕到學校尋找,在得知具體情況後,她不但沒有沒有責怪兒子,反而肯定了兒子的做法。
今年,出於防疫需要,所有課程都改為網課。劉博與祁怡碩都在各自的家中積極學習,兩個人經常相互督促、鼓勵。他們約定要一起加油,爭取能升入同一所高中。
「不管是高中還是大學,我希望我們能一直在同一所學校學習,一直到大學畢業,這樣我就可以一直做他的拐杖。」祁怡碩說出了他樸素而又真誠的心願。
來源:陽光黃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