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齊名白與劉」,白居易與劉禹錫不但是生活上的好友,更是文學上的知己。二人均是詩詞高手,惺惺相惜,互相提攜。每當一人有新作完成,另一人必寫詩相和。大和三年春天,白居易的仕途不順,他的處境如同閨婦一般,於是寫了一首詩來隱喻當時的處境。
春詞
白居易
低花樹映小妝樓,春入眉心兩點愁。
斜倚欄杆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
這首詩通過「兩點愁」、「斜倚欄杆」、「背鸚鵡」、「不回頭」等一系列的靜態描繪,展現出一幅靜態的畫面,一幅始終處在低氣壓中的畫面。低低的花和綠樹掩映下的小樓,將愁帶入了少女的眉心,點點的愁一下就進入了主題的表達層面。寫出了這個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後二句,是少女在此情此景對愁思的回應,最妙是「思量何事不回頭」這句,給全詩帶來了重重疊疊的神秘感。隨後,劉禹錫就寫了一首和詩:
和樂天春詞
劉禹錫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這首詩的大意是:濃妝豔抹打扮一新下紅樓,深深庭院春光雖好只添愁。走到庭中查數新開的花朵,蜻蜓有情飛到了玉簪上頭。
同是寫閨中女子之愁,劉禹錫的這首詩卻寫得更為婉曲新穎,別出蹊徑。可謂技高一籌。白詩開頭是以「低花樹映小妝樓」來暗示青年女子,而劉詩「新妝宜面下朱樓」說得十分明確,而且順帶把人物的心情也點出來了。詩中女主人公梳妝一新,急忙下樓。「宜面」二字,是說脂粉塗抹得與容顏相宜,給人一種勻稱和諧的美感,這說明她妝扮得相當認真、講究。看上去,不僅沒有愁,倒似乎還有幾分喜色。豔豔春光使她暫時忘卻了心中苦惱,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發了一絲朦朧的希望。
詩的第二句寫女主人公下得樓來,的確是鶯歌蝶舞,柳綠花紅,一派大好春光。然而庭院深深,院門緊鎖,「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獨自一人,更生寂寞,於是滿目生愁。這一句承上啟下,三、四兩句是進一步把這個「愁」字寫足。這位女主人公下樓的本意不是為了尋愁覓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樓」,也不必「新妝宜面」。可是結果恰恰惹得無端煩惱上心頭。這急劇變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無心賞玩,只好用「數花朵」來遣愁散悶,打發這大好春光。
就在她在默默地數花朵時,「蜻蜓飛上玉搔頭」。這是十分精彩的一筆,極富有畫面感。它含蓄地刻畫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佇立的情態;它還暗示了這位女主人公有著花朵般的容貌,以至於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錯把美人當花朵,輕輕飛上玉搔頭;而且也意味著她的處境亦如這庭院中的春花一樣,深鎖院中,寂寞地開放,孤獨地凋零。無人賞識,只能引來這無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負。「為誰零落為誰開?」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題。
白詩以「思量何事不回頭」的問句作結,引而不發,意味深長。而這首詩的結尾更是出人意料,詩人剪取了一個偶然的鏡頭——「蜻蜓飛上玉搔頭」,蜻蜓無心人有恨。這個結句回應「思量何事不回頭」而設計的,它洗鍊而巧妙地描繪了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爛漫之中的冷寂孤悽的境遇,新穎而富有韻味,真可謂神形具備。這一唱一和之作,均成為詩壇名篇,春詞佳作,流傳千古!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