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來,白居易寫了一首詩,劉禹錫和詩一首,從而成為詩壇雙璧

2020-12-25 老沙侃文化

「四海齊名白與劉」,白居易與劉禹錫不但是生活上的好友,更是文學上的知己。二人均是詩詞高手,惺惺相惜,互相提攜。每當一人有新作完成,另一人必寫詩相和。大和三年春天,白居易的仕途不順,他的處境如同閨婦一般,於是寫了一首詩來隱喻當時的處境。

春詞

白居易

低花樹映小妝樓,春入眉心兩點愁。

斜倚欄杆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

春入眉心兩點愁

這首詩通過「兩點愁」、「斜倚欄杆」、「背鸚鵡」、「不回頭」等一系列的靜態描繪,展現出一幅靜態的畫面,一幅始終處在低氣壓中的畫面。低低的花和綠樹掩映下的小樓,將愁帶入了少女的眉心,點點的愁一下就進入了主題的表達層面。寫出了這個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後二句,是少女在此情此景對愁思的回應,最妙是「思量何事不回頭」這句,給全詩帶來了重重疊疊的神秘感。隨後,劉禹錫就寫了一首和詩:

和樂天春詞

劉禹錫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新妝宜面下朱樓

這首詩的大意是:濃妝豔抹打扮一新下紅樓,深深庭院春光雖好只添愁。走到庭中查數新開的花朵,蜻蜓有情飛到了玉簪上頭。

同是寫閨中女子之愁,劉禹錫的這首詩卻寫得更為婉曲新穎,別出蹊徑。可謂技高一籌。白詩開頭是以「低花樹映小妝樓」來暗示青年女子,而劉詩「新妝宜面下朱樓」說得十分明確,而且順帶把人物的心情也點出來了。詩中女主人公梳妝一新,急忙下樓。「宜面」二字,是說脂粉塗抹得與容顏相宜,給人一種勻稱和諧的美感,這說明她妝扮得相當認真、講究。看上去,不僅沒有愁,倒似乎還有幾分喜色。豔豔春光使她暫時忘卻了心中苦惱,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發了一絲朦朧的希望。

深鎖春光一院愁

詩的第二句寫女主人公下得樓來,的確是鶯歌蝶舞,柳綠花紅,一派大好春光。然而庭院深深,院門緊鎖,「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獨自一人,更生寂寞,於是滿目生愁。這一句承上啟下,三、四兩句是進一步把這個「愁」字寫足。這位女主人公下樓的本意不是為了尋愁覓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樓」,也不必「新妝宜面」。可是結果恰恰惹得無端煩惱上心頭。這急劇變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無心賞玩,只好用「數花朵」來遣愁散悶,打發這大好春光。

行到中庭數花朵

就在她在默默地數花朵時,「蜻蜓飛上玉搔頭」。這是十分精彩的一筆,極富有畫面感。它含蓄地刻畫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佇立的情態;它還暗示了這位女主人公有著花朵般的容貌,以至於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錯把美人當花朵,輕輕飛上玉搔頭;而且也意味著她的處境亦如這庭院中的春花一樣,深鎖院中,寂寞地開放,孤獨地凋零。無人賞識,只能引來這無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負。「為誰零落為誰開?」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題。

蜻蜓飛上玉搔頭

白詩以「思量何事不回頭」的問句作結,引而不發,意味深長。而這首詩的結尾更是出人意料,詩人剪取了一個偶然的鏡頭——「蜻蜓飛上玉搔頭」,蜻蜓無心人有恨。這個結句回應「思量何事不回頭」而設計的,它洗鍊而巧妙地描繪了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爛漫之中的冷寂孤悽的境遇,新穎而富有韻味,真可謂神形具備。這一唱一和之作,均成為詩壇名篇,春詞佳作,流傳千古!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一首詩,其中一句傳遞進取精神,激勵了無數人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經遭遇貶謫數十年,人生的大好年華就這樣浪費掉了,沒有為國家效力,沒有實現自己的抱負,始終被小人算計。唐敬宗寶曆二年,從和州返洛陽的劉禹錫遇到了和他名氣相當,從蘇州返洛陽,途徑揚州的白居易,兩個人惺惺相惜,雖然神交已久,今日終於相見。兩個落魄的靈魂相聚在酒席上,談論起人生的際遇,不覺得感慨萬分。
  • 劉禹錫和白居易把酒言歡,席間寫下一首詩,其中兩句流傳千古
    唐朝是詩歌最繁榮的朝代,各個時期均不乏知名詩人,以王勃、駱賓王為代表的初唐四傑,到了盛唐更不用多說,李白、杜甫遙遙領先,白居易、王維等人緊隨其次。既然提到白居易,就不得不說跟他並稱「劉白」的劉禹錫,他也是當時詩壇上炙手可熱的人才。
  • 裴度寫信給白居易,白居易調皮地寫了一首詩,千古流傳
    一年後白居易到長安做秘書監,白鶴還留在洛陽家裡。這裡有清澈的水塘,茂密的竹林,還有布置精巧的花草亭臺。這雙白鶴在花園裡飛來跳去,卻不願離開。一天,劉禹錫因事來到白居易家,剛走進院子,白鶴好像還認識他,立刻就飛到他眼前,劉禹錫又驚又喜,回到家就寫詩寄給白居易。
  • 白居易最感人的一首詩,為詩豪劉禹錫所作,句句令人肝腸寸斷
    有一種友情叫「劉白」,詩豪劉禹錫和詩魔白居易之間的感情,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白居易比劉禹錫年長,官位也一直更高,年少時他和元稹友誼很深,世稱「元白」。後來,元稹早逝,詩壇和他關係最好的就是劉禹錫。如果說白居易和元稹是少年友情、意氣風發,那他和劉禹錫就是在經歷半輩子的沉浮後,經過歲月洗禮的一生摯友之情。公元842年,劉禹錫病逝於洛陽,享年70。這讓白居易痛哭不已,此時兩人已相交20年,特別是兩人退休後,共同生活在洛陽。平日裡,相約喝酒作詩,你來我往,成一時佳話。好友的突然離世,對這位老人的打擊可想而知,同年他為好友寫下了兩首悼亡詩!
  • 劉禹錫的一首七律,情真意切,也為詩壇留下一段佳話
    劉禹錫是中唐著名詩人,他性格倔強,為人耿直,認定的道理絕對不願低頭。劉禹錫經常與白居易詩書往來,彼此間因為太熟悉了,還經常相互調侃,但字裡行間卻流露出惺惺相惜和關心敬重。下面介紹劉禹錫的一首七律,情真意切,也為詩壇留下一段佳話。
  • 韓愈想讓友人出門賞春,寫了一首誇讚春天的詩,一不小心成了經典
    李白因為自由灑脫的性格,吸引了無數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了大唐最強大的朋友圈,和杜甫、高適的三大頂級「流量」詩人結伴同遊,也成了詩壇最大的盛典;元稹、白居易的絕世友情更是超越了一切,留下了感情真摯的佳話,直到今天仍有許多人提起。還有劉禹錫和柳宗元,王維和孟浩然,許多我們熟知的詩人們都有過相識和相交的經歷。
  • 劉禹錫一首詩樂觀豁達,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唐代詩人劉禹錫就非常具有前瞻性,早就在千年之前就知道天命不可違,於是寫下一首寓意深刻的詩。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劉禹錫吟君嘆逝雙絕句,使我傷懷奏短歌。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
  • 劉禹錫的一首七律,脫口而出,白居易也驚呼神妙
    再如文學作品中描寫美景,有時卻是彰顯悲情;禪詩中不見禪字,卻句句有禪意。讀者可以循著詩句的導引,探幽燭微,體察詩人的深衷曲意,才更有一種發現的快樂和神奇的感受。下面介紹劉禹錫的一首七律,脫口而出,白居易也驚呼神妙。
  • 劉禹錫一首愛情詩,講述自不為人知的愛情經歷,讀完美得令人心醉
    說到劉禹錫,恐怕大家首先想到的還是他的那首《陋室銘》,因為這首詩實在是太經典了,已經成為了他的代表作。喜歡劉禹錫的朋友都知道,他的詩文總是自成一派的,無論是他的詠物詩或者是愛情詩,哲理詩都是非常的不同,在唯美的同時又極具韻味,特別是他骨子裡的那種堅定更是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 劉禹錫最獨特的一首詩,通篇寫得很是生動,並且還個性十足!
    從而也使得他在唐朝的詩人中,顯得別具一格,同時他的詩作也是寫得極為生動,也非常的優美,並且他的常常是反其道而行之,這也使得他的詩作更加的獨特,也更加的深刻,所以讀他的作品最是能夠讓人感受到唐詩那種纖細之美。
  • 白居易誇劉禹錫是詩豪,後人卻評論:其實寫得好的就這一首嘛
    推動詩歌進步的,就包括白居易、元稹、李賀、賈島、柳宗元等人,當然也不能不提到劉禹錫。我們熟知的《陋室銘》就是他的駢體銘文,然而劉禹錫還是以詩出名,宋朝黃庭堅就評價:大概劉夢得樂府小章優於大篇,詩優於它文耳。劉禹錫的詩文強到什麼程度呢?當時白居易就在《劉白唱和集解》說「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
  • 劉禹錫最經典的一首詩,寫盡世間的繁華與落幕,有種大徹大悟之感
    劉禹錫應當說是唐朝最有個性的詩人,他的個性不像李白那麼張狂,也不像白居易那麼灑脫,他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真切的人生感受,雖然他的一生也是顛沛流離,並沒有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重用,同時還處處受到打擊,可是當他面對這種打擊時,更多的還是表達了一種從容的心態,也正是他的這一份從容,也使得他詩作顯得個性十足
  • 劉禹錫很含蓄的一首詩,表面上寫天氣,實際上卻在寫愛情!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劉禹錫很含蓄的一首詩《竹枝詞二首·其一》,來具體體會一下我國古典詩歌的含蓄美。公元821年,也就是唐穆宗長慶元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重慶奉節縣)刺史。期間劉禹錫根據當地民歌創作了新詞《竹枝詞》十一首,共分為兩組,以寫男女愛情和三峽的風情為主。 《竹枝詞二首·其一》是其中一組二首詩的第一首,也是劉禹錫《竹枝詞》十一首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其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更是千古名句,歷來深受世人所稱讚。
  • 白居易信手拈來的一首詩,卻暗合元稹之夢,當真是心有靈犀
    在唐朝的詩壇上,有兩個哥們,一同中進士,一同入朝為官,還共同領導了一場詩文運動,最後也一同被貶。這兩個好哥們就是被後世稱為「元白情深」的元稹和白居易。兩人的感情有多深厚呢?當時的元稹奉命出使東川,而白居易在長安。那一日,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簡好友李杓直外出春遊,最後又到了李杓直家飲酒作樂,在席上他想起遠在千裡之外的元稹,於是便寫下一首詩。
  • 劉禹錫最經典的一首詩,最後一句語意雙關妙絕千古!
    《竹枝詞二首·其一》是劉禹錫的一首經典詩作。而《竹枝詞》是我國古代四川東部的一種民歌,其演繹形式為邊舞邊唱,用鼓和短笛來伴奏。劉禹錫正是因為喜愛這種民歌,便採用了這種民歌的曲譜,改制成了新的《竹枝詞》,以此來描寫當地的風土人情。
  • 白居易很美的一首詩,通篇都是寫景,寫得生動有趣,美得令人驚豔
    那這些詩不僅收錄在了很多得要的詩集裡,另外在我們小學的課本裡也是時常有收錄,所以只要提起這些作品,即使是一個小學生那也是能夠通篇背誦。白居易也是一位天才詩人,他寫《賦得古原送別》時只有17歲,這個年紀如果放在今天,那就是一個還沒有成人的少年,但是他的才華卻是令人驚豔,也正是這首詩讓他在唐朝詩壇開始嶄露頭角。
  • 古人喜歡悲春傷秋,寫出來的詩很傷感,唯獨劉禹錫的詩完全不一樣
    劉禹錫的才華無與倫比,儘管他的名氣好像不如白居易,其實早年間他是排在白居易前面,而且他的詩也是別具一格很多經典作品,那也是膾炙人口,例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望洞庭》、《烏衣巷》、《竹枝詞》等等,那都是難得的佳作,每一首都令人驚豔,而且寫得也是極為有深刻。
  • 白居易爽約被朋友責怪,回贈了一首詩,最後7個字寓意深刻
    韓愈與白居易都是中唐的大文豪,一位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散文寫得頂呱呱;另一位號稱詩王,多少青年才俊都崇敬他。韓愈與柳宗元關係密切,而白居易與元稹、劉禹錫來往頻繁,韓愈和白居易兩人雖然都相互尊重對方,卻始終未能成為知己。
  • 劉禹錫最經典的一首詩,短短28字,驚豔了1000多個秋天
    他是唐代著名詩人,和白居易合稱「劉白」,與柳宗元並稱「劉柳」,又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他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靖王。他的詩簡潔明快,意境開闊,豪朗俊爽,故有「詩豪」之稱。他就是劉禹錫。古人云: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故而秋天總是有些蕭疏和悲涼的,尤其是中國的士大夫文人多是仕途不暢懷才不遇的,所以到了秋天就會生出一種一事無成的喟嘆和生命落空的悲愁。因此「悲秋」就成為了詩歌的一個傳統,成為了一種常見的文人情結。
  • 一首《春詞》詩,把少女的憂愁寫得委婉新穎,別出蹊徑
    白居易這首詩,寫的是春天裡失意女子的哀愁。詩中先描繪一個斜倚欄杆、背向鸚鵡、眉目含愁的年青女子形象,接著以「思量何事不回頭」的問句,輕輕點撥,引而不發,意味深長。劉禹錫和白居易是好朋友,看到白居易的《春詞》後,欣然和了一首 ,所以叫《和樂天春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