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可以養護陽氣、防病保健。但人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生理特點,不同年齡段的人進行艾灸應有所側重。艾灸的朋友基本上都有出過水泡,不用慌張,出水泡是艾灸中很正常的現象,是我們體內排毒的過程,可以堅持繼續艾灸。
艾炙後出現水泡說明你體內溼氣重
如果出水泡說明你體內溼氣較重,如果水泡是無色的,說明是寒溼,如果水泡是黃色的,說明有鬱熱的表現,如果水泡是血水樣,說明體內溼毒很盛!艾灸的地方發癢,是該部位是有風邪的表現,其實艾灸是一個很好的東西,可以幫助您去風去寒去溼,提高您的正氣!
水泡出現後,一般有輕微疼痛,有的人則沒有任何痛感。遇到水泡後,不用害怕,可以繼續在水泡的位置施灸,數次後水泡就會自行潰破。潰破後仍然可以繼續施灸知道結痂,結痂後還可以施灸,這時會有液體狀的物質從痂體下滲透出來。以上的種種表現均為艾灸後的排病反應,而流出來的液體狀物質也大多為人體瘀滯的廢物,這些廢物的不斷流出會加速身體的康復。所以是件好事!
水泡出現後也不會化膿,所以一般不需要消炎藥水消毒。如果盲目消炎,反而為畫蛇添足之舉。此時應當相信你身體的自愈能力,所以不久,水泡破裂後會很快結痂,基本上不會出現化膿發炎。但是患者傷口如果接觸了不乾淨的物質或在不潔的環境中活動,那就另當別論了。
艾灸有開鬱、祛溼、補陽氣的作用,特別適合春季養生,經常艾灸可以讓您輕鬆避免春季常見疾病,度過睏乏的春天。
1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足三裡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溼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溼。
艾灸如果出現了水泡,心理上不要有太大的負擔,起水泡對於健康益處大於害處,艾灸是利用艾草的疏通經絡的特性來調節身體系統的,艾灸結束了,由於水泡存在,對於經絡的刺激還在繼續,等於處長了艾灸發揮作用的效果,所以這是好現象。對於出現的水泡,一般不需要處理,更不要刺破,時間長了水泡會縮小直到消失,這樣不會留下疤痕。
出現水泡後,由於平時不注意將水泡搞破了,容易引起感染,出現化膿。在直接灸時,灸後幾天內也會出現灸處化膿的現象,中醫認為這是好現象,說明通過艾灸刺激了身體的免疫力。
採用溫和灸,一般不會出現水泡,因為灸的過程中可以隨時調節艾條或灸盒,避免灸點皮膚溫度過高,這就需要朋友們注意一旦皮膚感覺過熱時要及時調節,因為當感覺皮膚溫度過高時,由於神經傳導需要一定時間,這時皮膚的實際溫度要比感覺高多了,不及時調節會引起水泡。
艾灸起泡您是熱度掌握不好和體內有病氣同時存在,有的時候起泡兩種因素都有,既有燙起來的因素,也有,說明哪裡還是存有病氣而導致起泡。就因為起泡的問題,我想多說兩句,您一定要自己掌握熱度,如果感覺太熱,不要咬牙挺著,一定要多預備枕巾或小手絹,這樣當您感覺熱了的時候,可以墊在艾灸罐的下面。尤其是出汗加上熱,起泡的機率會更大,這樣就好比我們自家蒸饅頭,當熱度很高的時候,蒸汽也大,這個時候您要是蒸汽燻到手,就會起泡。
有的人屬於寒性體質,她體會不到熱,但是也會起泡,那就是病氣排出來的一種方式。寒氣大的人,在艾灸的時候,往往告訴我體會不到熱度,總說艾灸罐也不熱。那麼這裡面有兩個因素,第一個 就是體內的寒氣頂著熱度在皮下,神經已經不敏感,這需要過程,艾灸到一定的時間,體表會越來越涼,摸著就過得部位很熱,病人自己體會不到熱,等把寒氣逼出體表,就好比,由經引絡,會逐漸體會到體表不怕冷了。
其實愛情的本質是一種物理療法,同時也是一種綠色的療法,艾灸首先起源於中國,艾灸之後不但會產生水皰,有的人還會產生灸瘡,或者在艾灸之後感覺到口渴,身體疲倦發生,或者是全身有不適的感覺,其實這些現象不需要有太多的顧及,自己都可以消失。
中醫學認為,「溼邪」是「六淫」(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之一,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並侵犯人體導致疾病。而溼邪通常有兩種,一是外溼,一是內溼。外溼多因氣候潮溼、涉水淋雨、居處潮溼所致;內溼則多由過度嗜酒或過食生冷,以致寒溼內侵脾陽失運,溼自內生。
總之無論哪種溼邪,都會使人出現食欲不振、腹滿腹脹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症狀,同時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發困、不想飲水等一系列「溼濁內盛」症狀。遇上陰雨連綿的回南天,人們長期處於過度潮溼的環境中,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溼邪入體而引發溼症。
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有溼?
1頭部沉重四肢乏:溼性重濁,其特點就是沉重,失眠,記憶力下降,易怒,煩燥。
2口中發黏舌苔膩:感受溼邪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口中發黏。
3胸腹脹滿小便不暢:溼為陰邪易滯留臟腑,阻礙氣血運行致脘腹脹滿,脾胃功能失常。溼邪停於下焦,則小便短少而不舒暢。
4下肢浮腫便溏瀉:常表現為下肢浮腫,朝輕暮重,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滯,便完後感覺不爽。
5腳縫癢,起水泡甚至潰爛。
艾炙的作用
艾灸防並治病的作用大多源於艾灸的補益作用。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艾灸所以能夠防病治病,是因為艾灸能使人體起到以下一些作用。
1.調節陰陽: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就會發病,艾灸能使失衡的陰陽重新恢復平衡。
2.調和氣血:氣是生命之源,血為物質基礎,氣血充足、氣機條達則人的生命活動正常;反之則發病。艾灸可補氣養血、疏理氣機,且可提升中氣以達養生保健的目的。
3.溫通經絡: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經絡通暢則利於氣血運行及營養物質的輸布,若病邪侵及經絡導致其閉阻不通則會引發疾病。艾灸藉助其溫熱肌膚的作用,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以達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痺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之效。
4.扶正祛邪:正氣存內則邪不可幹,艾灸通過對某些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體正氣,增強機體防病抗病能力。
艾灸可以防病治病。
另外,現代研究還證實,艾灸能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產生,提高其免疫效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同時,艾灸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有利於多種疾病的康復。
編輯推薦:
艾灸治腰酸你知道嗎
腸胃不好 艾灸幫助你調理
腸胃不好艾灸什麼血位 穴位艾灸+按摩
出現水泡後,由於平時不注意將水泡搞破了,容易引起感染,出現化膿。在直接灸時,灸後幾天內也會出現灸處化膿的現象,中醫認為這是好現象,說明通過艾灸刺激了身體的免疫力。
採用溫和灸,一般不會出現水泡,因為灸的過程中可以隨時調節艾條或灸盒,避免灸點皮膚溫度過高,這就需要朋友們注意一旦皮膚感覺過熱時要及時調節,因為當感覺皮膚溫度過高時,由於神經傳導需要一定時間,這時皮膚的實際溫度要比感覺高多了,不及時調節會引起水泡。一起來看看艾灸的注意事項:
1、某些疾病患者不可艾灸: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者、精神病患者等不可艾灸。
2、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體位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找準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3、暴露在外的部位不能直接艾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4、以下部位不可施灸: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大血管處、心臟部位、眼球等。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
5、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切記不可艾灸。
6、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要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時間短一點,以後再加大劑量。
一般情況下,在艾灸完出現水泡後,為了避免起水泡的部位留下疤痕,大家在進行處理的時候就可以考慮文中所推薦的方式,而在艾灸的過程中,為了避免意外傷害的出現,大家還需要對上述艾灸中需注意的事項進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