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教你寫論文的純乾貨文章

2020-09-03 荼然笑了

  很多朋友不會寫論文,所以在寫作之前習慣找各種論文經驗,希望對自己的論文寫作有所幫助。中教資料庫小編覺得,再多的經驗也不如親身實踐,就像手指雖然可以指向月亮,但手指畢竟不是月亮。

  我跟很多人說,學習論文寫作,可以去中教資料庫上看很多已經發表的論文,學習其中的精華,但是幾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過如何寫好一篇學術論文的問題,更多的人只是浮於表面的模仿,基本上不會去考慮如何使自己的論文有學術創新,所以結果顯而易見,都很難發表出來。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撰寫好一篇學術論文,必須要掌握好撰寫學術論文的方法,下面我們拋棄學術研究的浮躁而冷靜地從刊物的角度來思考如何撰寫好一篇學術論文?

  ——選題

  選題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種說法,哲學社會科學不像自然科學,沒有成功與不成功之說,只要願意去做,最後必然成功。

  此話謬矣,沒有好的選題,即便是洋洋灑灑數萬言乃至數十萬、數百萬言,結果都是無用的廢話。

  這就不能視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選題之上的。

  那麼,什麼是成功的選題呢?簡而言之就是選題要有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什麼呢?

  1.研究的目標取向。成功的選題應該是揭示研究的目標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達到什麼樣的目標。研究的目標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從選題來看就可以知道該問題研究的狀況和可能發展的趨勢。如果選題沒有揭示研究的目標取向,而只是陳述了一個事實,那麼就意味著該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說前人已經做了比較詳盡的研究,在目前的狀況下已經沒有深入的可能了。這種選題就不應該去選。

  2.研究的具體範圍。成功的選題應該是範圍具體的,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選題不能過大,過大的選題會使研究無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點水。另一方面是題目太小,研究就會過於沉迷於瑣碎的細節,從而使研究失去了價值和品位。特別是有的細節並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發展的趨勢,但由於研究者的視野太小,沒法從細節中發現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特別是做歷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這樣的毛病。

  3.對一個學術問題產生質疑,或者說要有爭鳴性。學術研究是無止境的,真理更是無止境的。很多學術觀點在當時是對的,或者說是真理,但時間和條件都變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會發生變化。因此,選題一定要敢於質疑,但質疑必須要有理有據,而不是隨便懷疑。在有理有據的基礎上的懷疑,這樣的選題一定是有價值的。

  總之,選題是很講究技巧的。選題實際上是積累後的第一次思想井噴,沒有積累就無法進行選題。好的選題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選題是論文成功的前提。

  在選題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題目的表達,即怎樣把這個內容表達出來,內容表達方式如下:

  一是題目不宜太長。太長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題目要求精煉、簡潔,要力求達到多一個字太長、少一個字太短的水平。

  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兩個,最好一個。這就必須貫徹「計劃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過兩個,論文到底研究什麼就非常難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釋概念,實質性的內容就被衝淡了。

  三是表達要精準。題目如果引起歧義,或者模糊不清,那麼論文在寫作是很可能出現跑題現象。

  ——文獻梳理和文獻的使用

  文獻是寫好論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礎。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能力。

  沒有文獻,就相當於造房子沒有磚塊一樣;同時,沒有文獻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樣沒有基礎。

  文獻是學術傳承和學術倫理的載體。尊重文獻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獻,也體現了學術發展的脈絡。

  因此,文獻在撰寫論文中至關重要。

  1. 梳理文獻的目的

  選題的問題意識來源於對文獻的閱讀和分析,問題意識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基於既有的研究而發現問題。梳理文獻的目的在於:

  其一,梳理所選問題的歷史發展脈絡。任何問題都有一個發展脈絡,不了解學術發展的脈絡就不能對學術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是從哪裡來的,然後才能預判這個問題的未來發展方向可能是什麼。不僅要梳理這一問題國內的研究現狀,而且還要梳理國際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現狀,從而全面把握這一問題研究的基本狀況。如果打開電腦就直奔主題,對某一具體問題洋洋灑灑地寫下去,也不去查閱相關文獻,結果可能是低水平重複的東西。這樣的論文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即便發出來,也僅僅是作為工作量或評職稱的成果而已,並不代表它對學術有什麼貢獻。在學術論文中,開頭就直奔主題的論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論文。人貴在直,文貴在曲。論文的貴也在曲。而這種曲是通過對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現出來的。

  其二,梳理文獻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學術貢獻。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這就是牛頓所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這個巨人不是具體的一個人,而是所有對該學術問題作出了貢獻的前人。學術的傳承就是要尊重歷史,不尊重前人的學術貢獻,就難以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也難以對學術研究進行深入研究。不尊重歷史,我們同樣會陷入盲目自大的學風,以為別人都沒有達到自己的水平,從而最終也會陷入重複別人已經說過的故事,浪費學術資源。

  其三,梳理文獻最根本的目的是發現前人研究中的問題,從而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學術問題大多不是一代學人就能解決的,一代學人只能解決那一代學人的認知水平之下所能解決的問題,但即便如此,也存在著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會因主觀能力的不足而存在著研究的缺陷。因此,後輩學人就是要反覆不斷地閱讀、比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從中發現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這樣,自己的選題就有可能或者延續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發現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進行彌補,或者在原有的問題領域發現新的研究處女地。這才真正體現了所做選題的研究價值。

  2. 如何梳理文獻?

  不少作者喜歡在引言中一口氣把所有相關的文獻都羅列出來,認為這就叫文獻梳理。但是,把所有相關文獻羅列出來肯定會佔據了論文的篇幅,會導致喧賓奪主的論文結構。文獻羅列太多,正文就要騰出篇幅來,結果正文想寫下去但發現篇幅越拉越長而不敢深入下去了。這種文獻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確的文獻梳理方法是:

  其一,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獻。即在權威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和權威論著,這些論文論著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狀況。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羅列出來。

  其二,選擇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論文。也就是權威學者,或者是活躍在學術界的作者的論文、論著。這些論文論著同樣也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態勢。

  其三,選擇研究的視角來梳理文獻。也會是結合你要研究的視角特別是具體的問題來梳理文獻,這樣範圍就大大縮小,也有利於作者把握文獻。

  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在引言中進行文獻梳理。引言可以對問題的來龍去脈進行適當闡述,在正文撰寫的過程中,可以對具體的觀點進行文獻追述。這種方法要求作者對學術史特別是前人的學術觀點十分清楚,對論文的寫作已經有嫻熟的技術。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夠把握的了。

  ——如何使用文獻

  在文獻的使用上,相當多的作者以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獻。但是,論文究竟使用了什麼文獻?還有就是所用文獻是否與所引用觀點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獻上有以下幾種錯誤傾向:

  一是為文獻而文獻,即是在文獻上湊數。用一大堆文獻來嚇唬讀者,顯示作者是閱讀了大量文獻的,但仔細看後,會發現文獻與論文的觀點關聯度不高。實際上就是假文獻。一般的審讀者可能不會認真看文獻,但作為編者,特別是主編第一眼就是要把好文獻關,決不能讓作者在文獻上魚目混珠。

  二是文獻與所引用的觀點屬於張冠李戴。引用的觀點本來是張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願意去查對,只是在二手文獻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該觀點,於是就以為這個觀點就是李四的。這種情況非常嚴重。

  三是絕大多數是自引文獻,完全迴避其他學者的研究。這種情形體現出作者的是自傲,以為這個問題沒有人超過自己,因此不願意引用他人的觀點。甚至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報紙上發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來。這種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釣譽之心。

  因此,使用文獻是不能有任何投機取巧的方法的,必須老老實實。使用文獻體現了一個學者治學是否嚴謹,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獻時:

  一是切忌文獻堆砌。使用文獻的價值在於體現論文的研究深度和嚴謹性,而不是通過堆砌文獻了炫耀自己的專業知識多麼廣博。如果是這樣,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

  二是切勿張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獻的源頭,如果是經典著作的文獻,就更加需要去閱讀和查對。比方說,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沒有去讀他們的著作,而是從別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過來。同時由於沒有弄清楚究竟是馬克思的觀點還是恩格斯的觀點,可能會弄錯了。這樣就成為學術笑話了。切記要查閱文獻,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國文獻有的作者不願意閱讀,而別人引用之後,自己在沒有閱讀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還想用外文形式來冒充。這在學術界是有公案的。張冠李戴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引用觀點時是一個學者,但注釋文獻時卻是另一名學者。這表明,作者根本沒有讀過被引觀點的學者,而是從注釋文獻歸屬作者的論文中看到了這句話,同時又不願意花時間去查對,所以也是一種張冠李戴的情形。

  三是切勿用網絡文獻、報紙文獻。學術的浮躁與否,學術的嚴謹與否,從文獻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獻都是網絡文獻或者是報紙文獻,這樣的論文無論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會說,網絡文獻、報紙文獻表明論文是最新的觀點。但是,網絡文獻和報紙文獻並非是學術觀點,也並非是經過嚴格論證的學術觀點。或者說,這樣的觀點沒有學術底蘊。因而,這些文獻不能支撐一篇學術論文。當然,網絡文獻、報紙文獻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數據必須通過網絡來發布,如一些統計機構的統計數據、調查數據等都是從網絡上發布的。簡而言之,權威機構的網站、權威學術機構的學術網站、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網站等,這些網絡文獻完全可以用。

  四是切勿想當然地使用文獻。包括弄錯出版時間、引用內容錯誤、頁碼錯誤、作者和譯者錯誤等。這些會導致論文出現嚴重的硬傷。

  ——論證的邏輯

  研究是一個論證的過程,論證是一個嚴密的邏輯思維過程。然而,當前眾多的論文缺乏這種思維,大多數用發散性思維來寫論文的,因而論文就缺乏深度。論爭的邏輯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層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論證邏輯一定是立體的、有層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的。世界是平的,這只是一種臆想,論文的論證邏輯是立體感的,這是一個剛性的現實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論證邏輯就像撥洋蔥,一層一層撥到中心,最後才知道洋蔥中心究竟是什麼。而平面性的論證邏輯缺乏新奇感,就像攤大餅,一開始就知道大餅中是什麼內容了,所以這樣的論證不會給人遐想,也不會帶來新奇。好的論文,同樣要給讀者帶來出人意料的結果。

  縝密性,而不是一盤散沙

  論證縝密性體現的是作者的思維能力,也體現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專業基礎紮實的,其邏輯思維能力肯定要強。相反,沒有紮實的專業根基,那麼其論證肯定是碎片化的。因為,他掌握的專業知識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專業知識,只能導致碎片化的論證邏輯。有不少學者,雖然在學術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專業基礎並不紮實,所以在撰寫論文時,基本上就是用1、2、3、4……進行羅列,而缺乏縝密的邏輯推理和邏輯證明。這種狀況可能還不是幾個人,而是一代人的問題。因為,中國又一代學人是在文革中成長起來的,讀書不多,且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缺乏專業素養,但通過自己的努力也的確躋身於知名學者之列,但這種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沒有辦法彌補。所以,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識結構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觀點,而不可能成為治學嚴謹、有深厚學術底蘊的學者、思想者。

  科學性,而不是宣傳性

  學術研究無疑是一個求真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通過大量的事實或史料經過邏輯論證之後才能得出結論。正是這樣,學術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學性。然而,當今的學術研究越來越缺乏這樣的精神,做歷史研究的不願泡圖書館、檔案館,做現實研究的不願做田野調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數據,並且先預設一個價值立場,用這些材料和數據來證明這個預設的立場或觀點。殊不知,同樣的材料和數據可以證實完全相反的兩種觀點。這樣,學術研究因沒有按照學術規範而導致學術失去了科學性和真理性。反過來,預設一個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找到相應的材料和數據來證明這個觀點,這同樣也會導致難以找到學術的真理。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對學術的傷害,即任何人都可以從事學術研究,學術也就從根本上喪失了其尊嚴,也無所謂學術權威可言。正確的方法是在閱讀了大量文獻之後而形成新的觀點,然後再回到材料通過更多的材料來證明你的觀點的科學性。

  預設觀點然後來找材料,這是宣傳的基本方法。當前學術的科學性越來越被宣傳性所取代,原因在於:一是當今行政幹預學術的現象非常嚴重,學術質量(評獎)、學術水平(各種學術稱號)、學術考核等都是行政領導來評價的,在這種情況下,甚至行政級別與學術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幹預之下,學術就越來越多地為行政服務,從而使學術成為政治的附屬品,為政治宣傳服務。二是一些學者為了儘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級別而不斷做政治宣傳的「學問」,學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閣,應景性的宣傳文章則一揮而就,但往往是正確的空話、無用的廢話。三是宣傳性的「研究」比真正意義的學術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輕鬆。看幾份報紙,瀏覽幾個主流網站的文章,就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確,這類文章不愁沒有地方發表。學術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

  學理性,而不是口語化

  學術論文肯定是學術性很強的,它必須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語化表達。口語強調是能讓讀者聽得懂,所以具有隨意性。而學術論文並不是要大眾聽得懂,而是要有專業背景的人才能聽得懂。如果都能聽得懂,那就不是學術論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講話了。有一種觀點在嘲笑,學者的論文是在自娛自樂,別人都看不懂,這種論文對社會根本就沒有用。我覺得這種觀點實在是膚淺可笑。學術論文都聽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專業學術論文了,學術論文肯定只有專業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學術論文傳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個民族的核心文化,這種文化是民族發展最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響是戰略性的,而不是當前的普羅大眾能不能看得懂和聽得明。當然,學術的思想肯定要進行大眾傳播,這時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語化方式來跟大眾交流。

  嚴謹性,而不是隨意性

  學術研究是一個求真的過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須在論文寫作中要有嚴謹的態度。當前學術的浮躁特別是科研管理部門要求快出成果,從而助長了學術上的各種不端行為。

  例如,一是隨意使用數據。學術論文在使用數據時一定要是權威性的數據,也就是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然而,由於當前數據發布的機構比較多,一些作者在選取數據時太隨意,不去研究一下機構本身的權威性,結果所用的數據被學界所質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數據的來源而隨意改動數據,導致數據失去了真實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獻也是一樣,近年來,外國著作引進翻譯太多,翻譯也太隨意,甚至譯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這些翻譯著作時沒有認真挑選,手中有什麼就是用什麼,結果把錯誤的文獻內容引入自己的論文中,導致論文出現一些硬傷。

  此外,研究的嚴謹性還可以從使用文獻中體現出來。有的叢書文獻出版時間是不一樣的,而引者可能會想當然地就整套叢書都是同一出版時間,這也是論文的嚴重硬傷。如《鄧小平文選》(1-3卷)其出版的時間是不一樣的。關於調查的可靠性在於,調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樣的方法,以及統計的方法等。

  圍繞核心問題展開論證,而不是學術散文天馬行空

  學術論文肯定有一個核心觀點,因而在論證過程中就必須是圍繞這個核心觀點展開,所有的材料的目標都是指向這個核心觀點的,而不是從核心觀點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離主題。然而,現在不少作者完全是為了湊字數,為了這個目的,論文的關鍵詞非常多,幾乎是每一小節講述一個關鍵詞,整篇論文很有可能是一個拼盤,而不是在一個關鍵詞或者一個核心觀點統領之下的論文。結果,篇幅很長,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脫韁的野馬,怎麼也拉不回來。這樣的文章只可以說是學術散文,而不是學術論文。

  ——論文的修改與查證

  文章不厭百回改。這是研究的一種態度。如今大多數人不願意修改,也不願意查證文獻和材料。這顯然缺乏對學術研究的認真和嚴謹性。

  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

  其一、對文章的總體結構在進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結構上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如虎頭蛇尾;或者是結構上的不相稱性(把沒有直接關係的兩個問題放在一起來討論);

  其二,對文章的邏輯進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邏輯上的不連貫性;

  其三,對文句進行斟酌,看表達是否存在問題;

  其四,對文獻進行查證,看是否存在著文獻的錯誤;

  其五,對數據進行核對,看是否存在數據的錯誤;

  其六,對注釋進行核對,看是否存在差錯;

  利用中教資料庫智能投稿直通車投稿的,只需要一鍵上傳稿件,該系統會對稿件自動進行智能診斷,對格式規範、寫作方向、創新程度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為作者提出具體的修改建議,達到優化文章質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部分修改審查文章的目的。

  如何對待編輯部修改的意見?

  其一,在正常情況下,編輯部提修改意見就意味著此文有可能經過修改後達到發表的水平。而沒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沒有人脈的情況下,編輯部不會對沒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見;

  其二,編輯部看問題一般視野要寬一些,看問題的視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見,作者要儘可能滿足編輯部的要求;

  其三,如果編輯部的修改意見確實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闡述自己的觀點,編輯部認為說的有道理的話,一般也會尊重作者;

  其四,不要以為編輯部可以刁難,多次的來往只會使論文更加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後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是多餘的,編輯部也會反覆推敲的。

  ——論文的結尾

  論文的結尾既是整篇論文的點睛之處,也是揭示學術在未來研究的發展趨勢。因而,結尾一定要有氣勢,氣勢磅礴的結尾,往往能夠凸顯論文的整體品質。從當前的學術論文來看,結尾主要有以下幾種問題:

  其一,論文根本就沒有結尾,當論證完畢後,論文就嘎然而止。這是典型的虎頭蛇尾;

  其二,沒有對前面的研究進行總結,而是離開前面的研究談體會,因而沒有體現結束語的作用;

  其三,對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談,沒有集中到觀點上來,從而顯得太平淡;

  其四,太簡單,有結尾與沒有結尾沒有什麼區別,這樣的結尾就沒有意義。

  那麼,什麼樣的結尾才是好的結尾呢?我認為至少要體現一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能夠從宏觀上對論文進行觀點性的總結。前面主要是論證,證實或者證偽,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必須要有一個結尾來提煉作者的觀點,使讀者更清楚作者的觀點。

  二是要有大氣磅礴之勢,有行雲流水之氣。前面的論證是一個小心求證的過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筆,但在結尾部分,可以放開手腳,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採來歸納和抽象論文的要義。

  三是要有科學預測和思考。結尾除了歸納觀點外,也可以對該問題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科學的預測,以及對該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相關焦點

  • 教你如何寫好一篇畢業論文
    下面我分享一下自己總結的這波——高效寫好一篇畢業論文的「騷操作」。首先,準備論文的第一步是什麼呢?很多人都會告訴你,寫論文的第一步是要先閱讀大量文獻。為什麼呢?你的導師身經百戰閱文無數,他不會知道你連最起碼的論文是什麼東西都沒搞清楚。
  • 如何動手寫一篇實證論文文章?實證論文寫作經驗分享
    摘要:同學們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常常把握不好寫文章的重點、難點、順序以及相關規範等問題。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將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如何動手寫實證文章的個人經驗。第一個經驗是,時刻要想著自己的觀點,即文章的重點是命題或觀點,要有能推進某一個領域某個方面的理論認識。第二個經驗是,觀點是搭在架子上的。
  • 導師教你寫論文最負責任的方式,就是在你寫完後批你一頓
    以寫論文為己任的同學,不論是處在本碩博哪個階段,都必然有一位導師。」——當然,出於禮貌,應該不會有情商如此之低的同學去氣呼呼的如此質問自己的導師;但是,在此,我得給你導師辯白一下:真不是他不教你,而是,他只有等著你犯了錯誤,才能教你。為啥這麼說?原因一:有的東西,光憑理論傳授,你根本聽不懂。
  • 如何寫一篇高質量的論文?
    導師讀過無數篇論文,同學們想要寫一篇高質量的論文來受到導師的青睞,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任何一位學生的論文都受到導師專家的好評,並且內容獨特,創新,詳實,那絕對是優秀的論文。寫一篇論文,首先除了要用到你平時積累的知識,其次還要通過論文查重系統的檢測。
  • 一篇文章教你搞定畢業論文寫作
    論文寫作是本科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基礎知識、研究能力、自學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和檢驗,也是每一個即將畢業同學比較頭疼的一件事情,下面小編為你歸納了一些論文寫作的要求及方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 十大寫作技巧 教你如何簡單寫好一篇文章
    寫作在21世紀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寫作不僅可以表達出你的想法甚至能賺錢。一篇內容很棒的文章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也能讓讀者看到你內心的想法,學會寫作是比較難的,所以在本文中與你分享一些寫作技巧。學會這些技巧對你的寫作會有很大的幫助。
  • 讀書太少寫1篇文章要很久?掌握這3步,教你快速寫1篇合格的文章
    有很多朋友會留言或者私信給我,就算知道了這些方法還是很難落地來寫文章,感覺自己讀書特別少,以前沒有進行很好的積累。哪怕已經知道怎麼搭建素材庫,現在從頭開始的話也需要很長的時間,素材才能豐富起來。寫一篇文章可能好幾天都寫不出來,特別鬱悶。
  • 論文如何寫?學會這一招,你能快速完成一篇高質量的論文!
    大家都知道,想要順利畢業,畢業論文就要寫好了。只有畢業論文順利通過,我們才能進行答辯,答辯通過後,就能順利畢業啦。所以畢業論文撰寫這一關千萬不能馬虎,那麼論文如何寫呢?今天就來教大家一招,希望大家學會後,都能快速寫出一篇高質量的論文~一、寫作前的準備1.先收集好素材在寫作之前,我們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收集素材啦,要知道素材是寫好論文的基礎,想要寫出一篇好的、高質量的論文,材料就不必不可少了。
  • 怎樣寫一篇SCI論文
    大多數作者在論文開始寫作時都不知所措。事實上,寫論文有一定的規律性。如果你掌握了創作的進度和節奏,你就能成功地寫出一篇優秀的論文。 1.樹立主題思想,體現在標題中 不管寫什麼文章,都只有一個主題。 當人們寫論文時,他們必須從複雜的數據和信息中提取抽象的基本原理。整個過程必須記錄許多獨立的創新。這整個過程很容易分散,所以更關鍵的是關注單一的信息內容。
  • 施一公手把手教你寫論文
    我急匆匆趕到街頭買來5份報紙,果然,在A版的倒數第二頁,以15釐米×15釐米的篇幅發表了我一個多星期前寄給報社、本以為不會發表的一篇抨擊吳宏達的文章。以上是我個人英文寫作能力提升的一段過程。但是,科研論文不同於讀者來信,有其專業特點甚至是固定格式。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寫科研論文,感覺很差。
  • 三招教你寫一篇優秀的高考議論文
    就是說,作文沒有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是文章也有一定的組織規律,體現一定的思路結構,根據筆者多年的高中一線教學的體會,筆者認為高中議論文,必須走好以下三步,即結構合體,思路入格,粘連有術。  一、議論文的結構合體  寫文章要遵循一定的思維規律。這種思維規律反映在文章的外部形態上,就是具有一定體式的文章的結構。
  • 讀一篇文獻就能寫出一篇論文,你能做到嗎?
    你寫論文之前是不是也有讀文獻的習慣,讀完之後呢,有啥收穫呀?  有的人讀完一篇文獻,就可以寫出一篇論文,這是什麼操作?差別在哪裡?  看看詳情:  有人說,我們在中教資料庫學術平臺上讀了很多文獻,但是毫無收穫,為啥呢?
  • 如何寫一篇符合要求的澳洲學術論文
    對於已經在澳大利亞留學的小夥伴們來說,論文的撰寫乃是頭等大事。與國內的大學教育不同,澳大利亞的大學對於論文寫作十分看重,寫一篇好的essay還是很不容易的,這也讓即將赴澳留學那些寫作能力並不是那麼童鞋們心生惶恐。所以,接下來就為大家帶來:如何寫一篇符合要求的澳洲學術論文。
  • 800一篇的論文敢用嗎?教你這樣寫高質量論文,畢業黨不用發慌!
    畢業黨經常因為畢業論文寫作的問題發慌。很多同學的論文寫作,不到最後時刻絕不動筆,到最後學校要求提交論文的時候卻依然無從下手。有同學說最後時刻有網絡論文創作呢,但是一篇論文至少要八百,有些還不包括後面的降重費用。
  • 新手如何寫一篇省級期刊論文
    在我接觸到的很多想要寫一篇省級期刊論文的本科生當中,大部分同學對論文選題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事實上一篇文章是否能夠通過編輯的審核,論文選題佔了大部分因素。好的選題,能夠讓人有想要了解的意願。而那些不好的選題,甚至是不規範的選題肯定會被編輯直接pass。好的選題五花八門,不好的選題千篇一律。所以避開不好選題的坑,是投稿成功的第一步。
  • 如何寫好一篇小論文?
    考上研究生,意味著科學研究的大門已經為你敞開,你將在導師的帶領下接觸本專業的科學前沿,你很有可能在未來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而研究生階段科研成果的重要體現,就是你的論文。如何寫好論文,是每名研究生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那麼,如何寫好一篇小論文呢?
  • 如何寫好一篇本科畢業論文?做好這4步,看這一篇就夠了!
    作為一個每年指導本科論文加研究生論文有近千篇的指導老鳥最喜歡回答這樣的問題。因為最起碼,來看這個問題的同學都是真心想好好寫一篇畢業論文的,這樣的同學都非常值得鼓勵。今天,學姐給大家講一講,本科畢業論文中不踩雷的模板,和通用的寫作過程。
  • 每天寫一篇文章 武漢大三「論文哥」兩月發稿34篇
    原標題:大三「論文哥」兩月發稿34篇   兩個月內在《求是》等中央和地方政治經濟類網站上發表理論文章34篇,《求是網》7篇、《共識網》4篇、《烏有之鄉網刊》23篇,單9月就有2篇文章登上求是網頭條,這些文章出自一個90後大三學生之手,讓不少同學佩服。
  • 寫論文時,「0基礎」怎麼辦?教你這4個論文寫作要素,輕鬆應對
    天天愁中文核心小論文,投了好幾周為啥一直沒回復?想寫畢業論文,寫兩天沒內容了怎麼辦?正在畢業的你是不是每一問都觸達你的痛點?也許很多人曾經都認為,只要你用心閱讀文獻,勤做實驗,專注數據,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形成自己的文章,肯定會發表期刊論文,順利畢業!
  • 寫論文時,「0基礎」怎麼辦?教你這4個論文寫作要素,輕鬆應對
    天天愁中文核心小論文,投了好幾周為啥一直沒回復?想寫畢業論文,寫兩天沒內容了怎麼辦?正在畢業的你是不是每一問都觸達你的痛點?也許很多人曾經都認為,只要你用心閱讀文獻,勤做實驗,專注數據,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形成自己的文章,肯定會發表期刊論文,順利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