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於今年4月1日起實施的《氣象災害防禦條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政府實施的災害預防措施和應急處置措施。有關專家指出,雖然該條例沒有明確言及保險業,但從保險本身所具有的防災防損功能來看,做好災害預防和事故處置,應屬必盡之責。
保險業是對風險進行管理的行業,防災防損則是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理論上講,保險公司不但要提供經濟損失補償,還要積極參與被保險人的風險管理,在損失發生前預防損失,在損失發生後抑制損失。因此,充分發揮保險在防損減災和災害事故處置中的重要作用,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地減輕社會財富可能造成的損失,而且有助於提升保險行業的整體形象,對於保險企業的經營效益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業內人士指出,長期以來,國內財險公司整體承保盈利能力不強,除了市場競爭比較激烈和內部管理比較薄弱等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防災防損功能的弱化和缺位。不少公司為了搶佔市場盲目承保、不求質量,承保後不加強風險管理、不注重災前的防範、不對投保企業進行日常安全檢查等,結果造成賠付率居高不下,經營成本節節攀升,近幾年綜合成本率更是一直超過100%,嚴重影響了經營效益。而2009年財險業之所以能夠實現盈利,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費用水平和綜合成本率雙降,同時保費充足率提高。
即便如此,從2009年的相關數據來看,國內財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還是偏高,不少公司仍然在100%以上,與國際上一些承保效益較好的保險公司相比,差距明顯。比如,記者近日從美國法特瑞互助保險公司(FM Global)北京代表處獲悉,過去的十幾年間,FM Global的平均綜合成本率是75%,而截至2009年11月30日,其綜合成本率僅為63.8%。
FM Global有關人士認為,保險只是風險轉移的一種手段,風險本身並不能夠通過保險降低。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只有採用正確的、專業化的風險防控措施來先期降低風險,再輔之以保險等風險轉移手段作為最後防線,才能有效降低賠付率。如果採取惜賠、拖賠甚至無理拒賠這種消極、被動的方式來降低賠付率,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失信於保險客戶,毀壞保險行業的形象。
據介紹,FM Global雖然是一家保險公司,但其核心和重點卻放在了以工程技術為基礎的防災防損風險管理上。依靠「絕大多數財產損失是可以預防的」、「損前預防勝過損後補救」、「僅僅依靠保險是不夠的」等理念,該公司從承保到理賠等各個方面,都貫穿以防為主的原則,有效地把防災防損風險管理技術與保險緊密結合起來。而這也是其綜合成本率常年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秘訣之一。
有關專家認為,由於在市場環境、業務結構以及運營模式等方面的差異,加上工程防損風險管理技術涉及各類專業人才,需要大量成本投入和歷史數據積累,目前國內財險公司還很難複製FM Global的做法。不過,FM Global的經驗卻表明,只要保險公司把目光放得長遠一些,真正把保險的防災防損功能從概念上落到實處,僅僅從提升自身的經營效益來看,就是大有裨益的。
其實,保險的防災防損功能並不僅限於財產險方面,在人身險領域,一樣可以有發揮的巨大空間。比如,據記者了解,2009年人保健康之所以能夠提前3年盈利,實現國內專業健康險公司由經營投入期進入盈利期的歷史性突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該公司建立了「事前健康管理、事中診療監控、事後賠付核查」的這種以防為先的醫療風險控制機制,有效控制了健康險的經營風險,從而實現了短期險業務較好的承保利潤。
有關專家指出,保險防災防損功能對於風險的化解和降低,並不意味著就會削弱社會對保險的需求。相反,如果保險公司在提供保險服務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客戶的風險管理過程中,加上出險之後的科學理賠,那麼社會對保險的信任和需求程度,自然會有更大的想像空間。如果依然滿足於現狀,堅持「就保險論保險」的做法,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責任編輯:林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