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紅紅老師課,全都可以聽得懂」
「閆老師講得好細緻,講得真好」
這是昨晚直播過程中,同學們紛紛在評論區寫道。
看得出大家對閆老師的喜愛之情,昨晚直播間的人數一直只增不減。通過細緻地講解,大家學習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對知識點也有了更清晰地理解。
在直播開始前,閆老師也耐心地回答了大家關於考試的疑問。
▨ 2020年考試的變化大不大?
閆老師:預計變化不會太大,大家可以先用19年的課件進行學習。
▨ 沒有變化的地方不需要看新的課件?
閆老師:還是要看的,因為會根據19年考過的知識點進行不同的重點講解。新的課件也要看一下。
▨ 關於帶計算器的問題
閆老師:可以帶著科學計算器,如果考場不讓帶的話提前熟悉一下計算機自帶的計算器。
流動比率,從這個指標來看,分母是流動負債,分子是還債的資產或者現金流。
一般來說,這個指標越高,說明我們的短期償債能力越強。
那是不是這個指標越高越好?
也不是這樣的,我們要分行業來看。對營運周期短的行業來說,這個指標可以相對較低,因為如果這個指標過高,說明企業的現金、存貨等流動資產過多,就會出現現金、存貨積壓過多的問題,這樣就會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
即使是同行業中的企業,若流動比率都是一樣的,也不能說明兩個企業的償債能力相同。
舉個例子,比如說,A和B企業雖然分子上的貨幣、應收帳款、存貨等數量一樣,但是A企業的應收帳款帳齡在1-2年,而B企業在1-2個月,那麼他們應收帳款的變現質量是不一樣的,帳齡短的B企業的應收帳款變現質量更好一點。
同樣,如果是存貨的話,A企業存貨2年還沒有賣出去,B企業商品比較緊俏,存貨是最近2個月新買的貨物,那也可以看出B企業的存貨變現能力更好,所以比較下來,B企業真實的短期償債能力比A企業更好。
這是說明,流動比率高不一定能說明償債能力強,我們要進一步看存貨和應收帳款的周轉效率。
注意:
(1)不同行業不可比
(2)同行業,流動比率高,也不一定說明真實的短期償債能力強,還要看流動資產的變現質量。
速動資產,在計算時相比於前面的流動資產,要將一些非速動資產扣除,例如存貨、預付帳款、不具有穩定性的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資產和其他流動資產。
就是說,那些能迅速動起來的資產,流動性更好的資產是速動資產。主要包括貨幣資金、應收帳款、交易性金融資產。
在看速動比率的分析標準時需要注意:
不同行業的速動比率有很大差別,大規模現銷企業的速動比率低於1也是很正常的。
我們舉例來說,A和B兩個企業,假設A和B的經營規模一樣,但不同的是A企業是現銷,B企業是賒銷。
那麼我們知道,現金的盈利能力比較差,A企業有多餘的現金不如去購買國債等,這樣也比現金放在帳上的收益多,所以現銷的企業不會留那麼多的貨幣資金。
所以A和B在現金上都不會很多,這一項他們是一樣的,但是除開現金這一項速動資產,還有應收帳款等其他的速動資產,但是A是現銷沒有應收帳款,B是賒銷會有應收帳款,所以,A的速動比率分子就要比B小多了。對於沒有多少現金,也沒有應收帳款的A來說,A的速動比率很可能低於1,這是很正常的。
速動比率雖然不涉及到存貨,但是涉及應收帳款,這裡和之前的流動比率類似,要注意應收帳款的變現能力。
注意:
不同行業不可比,同行業還要看應收帳款的變現能力,不能單純看指標的數值。
分析更具說服力。
一方面它克服了可償債資產未考慮未來變化及變現能力等問題,另一方面實際用以支付負債的通常是現金,而不是其他可償債資產。
注意:
從考試上來說,第4、5點,也就是「現金比率的分析」和「現金流量比率的分析」考察較少,大家著重掌握前面三項,也就是上次課講到的「營運資本」,以及「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
在分析短期償債能力時,不僅要看表內指標,也要看表外因素。
長期償債能力,既要考慮流動負債也要考慮非流動負債,是針對所有負債。
這裡有七個指標,分為兩類,一類是還本能力指標,一類是付息能力指標。
在前面我們講短期償債能力的時候,都是講的還本能力,沒有講到付息能力,這是因為流動負債中很多都是無息負債,是生產經營自發形成的,例如應付帳款、應付職工薪酬,這些是沒有利息的。即使有一些負債是有利息的,例如短期借款,但是數額比較小,所以短期償債能力主要是關注在還本能力。
而長期負債,通常來說利息的費用也是不可忽視的,長期負債的債權人,不僅要求歸還本金,也會要求付利息。所以在考慮長期償債能力時,我們就不能只關注還本能力,還要關注付息能力。
這兩個指標是資產負債率的另外兩種表現形式,和資產負債率的性質一樣。比率高,說明企業財務槓桿高。
產權比率:資產權益人的資金對比,用資產負債表的右邊,負債比上所有者權益。
權益乘數:我們先來看一個比率「資產權益率」,可以看到它是「母子率」命名規則,即權益比上資產,那麼現在我想算它的倒數(倒數也稱作乘數),這個倒數就可以簡稱為「權益乘數」。現在就可以得到,權益乘數=資產/權益。
注意:
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權益乘數和負債比重同方向變動。
該比率中的負債總額採用期末數而非平均數,因為實際需要償還的是期末金額,而非平均金額。
這裡我們講到的息稅前利潤,是指沒有扣除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息稅前利潤需要從報表上計算得出:
息稅前利潤=淨利潤+財務費用的利息費用+所得稅費用
教材上提到一個觀點:
利息保障倍數至少應當大於1,即使等於1也很危險。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可以想一下,什麼時候利息保障倍數為1呢?
那是分子、分母一樣的時候利息保障倍數才能是1,也就是息稅前利潤和利息費用相等。
我們先看分母,假設沒有資本化利息,只是財務費用的利息費用,那麼分子上的淨利潤和所得稅費用都為零的時候,利息保障倍數為1,就表明企業經營沒有交稅,也沒有給股東創造利潤,經營成果都付利息了。而且我們知道,利潤是不穩定的,但是利息是契約約定的,一定要支出的,所以當利息保障倍數為1的時候很危險,所以要至少大於1.
(1)負債擔保
(2)未決訴訟
(3)長期租賃:當經營租賃租賃額比較大、期限比較長或具有經常性時,就形成了一種長期性籌資(表外融資),會對償債能力產生影響
此處應收帳款包括「應收票據」,此處將其簡稱為「應收帳款」,相關比率亦按此稱謂。
舉例來看:
一家生產電暖氣的廠家,年初和年末都是他的生產旺季,如果用年初年末的應收帳款平均數來計算的話,就會不準確,因為只用了旺季數據,沒有將淡季的數據包括在內。所以我們可以使用多個時點的平均數,以減少季節性、偶然性或人為因素的影響。
只有在評估存貨管理的業績時,計算存貨周轉率要使用營業成本。
舉例來看:
比如,存貨的成本是100,但是這個貨物別家沒有,就我們有,我的售價就很貴,我賣到10000。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營業收入作為分子,去算存貨周轉率,那這個周轉率就很大,就給人感覺我們企業的存貨管理很好,營銷人員很棒,及時把貨物賣出去了,但是要注意,這個售價賣到10000,不是因為營銷人員營銷很好,賣到高價,而是研發人員的功勞,所以在評估存貨管理業績的時候,就是使用「營業成本」作為分子,不使用「營業收入」。除此之外的其他時候,都使用「營業收入」,這樣就方便記住了。
不使用「資產周轉次數」是因為,各資產的周轉次數不能直接相加,因為分母不相同。
這裡我們在做驅動因素分析時,實質上還是連環替代的思想。
以總資產周轉天數為例,它是由各項資產周轉天數相加得來的,那麼我們每次只變化其中一項資產的數值,其他不變,然後用變化後的等式減去沒變化的等式,這樣就可以看出該變化因素的影響。
注意:
這幾個指標都是「母子率」的命名方式,分子、分母若取自不同的報表,取自資產負債表的數要取平均數。
上市公司有兩個獨有的指標,「發行在外普通股的股數」和「股票市價」。
用這兩個指標去和資產負債表或者利潤表上的一系列項目去對比的話,就會形成一系列有上市公司特點的指標。
在計算市淨率和每股淨資產時,應注意所使用的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數是資產負債表日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數,而不是當期流通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股數。
存在優先股時
每股收益僅適用於普通股,即普通股的每股收益。計算每股收益的分子應該是可分配給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即從淨利潤中扣除當年宣告或累積的優先股股息。
通常只為普通股計算每股淨資產,計算每股淨資產的分子應從股東權益總額中減去優先股權益,包括優先股的清算價值及全部拖欠的股息,得出普通股權益。
通過閆老師細緻地講解,很多同學說真的學到了知識盲點。之前不清楚的現在也都聽懂了。溫故而知新,聽懂了也不要忘記複習,這樣才能真正記住。更多精彩內容,我們今晚繼續。閆老師也期待在錄播課中可以繼續和大家相遇。學習是一條無盡頭的曲線,它是通往「強」的道路上最有力的助推器,也正是如此,我們積極準備了這系列的備考活動,還未領取「超值精品班」課程的學員們,可掃描下方二維碼免費領取。
*掃描海報二維碼,即刻領取*
丨本文由東奧會計在線(ID:dongaocom) 原創發布,若須引用或轉載,請務必與我們聯繫並在文首註明以上信息。未經過授權擅自轉載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東奧會計在線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