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報記者郭春雨
9月5日,教育部等八部門重拳出擊,專項整治學習類APP,已經查處了「互動作業」「同學幫」等10餘個違法違規平臺,下架了200餘款嚴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應用。
近年來,各類學習類APP已成為中小學生輔助學習的重要手段。雖然這些學習類APP方便了老師教學、學生練習,但也暴露出諸多亂象。記者調查發現,不少打著學習名義的學習類APP,不僅成了「抄答案神器」,還充斥著大量的遊戲等內容,甚至還有學習類APP號召學生報名收費課程「拉人頭賺錢」。
小遊戲跟學習綁定在一起
對於家有學生的家長來說,學習類APP都不陌生。記者在iOS系統的應用商店發現,學習類APP的下載和使用率很高。「一起小學學生」APP的下載量有130萬,小猿搜題的下載量有52.1萬,其他一些比較知名的學習類APP下載量也都不少。此外,據有關方面預測,2019年在線教育市場將超過2600億元,中小學生在線教育用戶將達到8000萬人,可謂方興未艾、勢頭強勁。
「我手機上有六七個APP,有些是老師要求下載的,有些是自己覺得有用下載的,現在碰到不會的題拍照搜一下,確實也比較方便。」家長孫女士告訴記者,早在去年孩子上4年級的時候,老師就在家長群裡通知下載一款學習類APP,老師在上面布置作業、下通知、批改作業,有一次期末考試的英語口語測試都是通過APP進行。
然而,開始比較好用,到後來這款APP廣告越來越多、遊戲類視頻越來越多,老師就通知重新用另一款APP。現在老師已經不通過APP布置作業了,都是家長自助下載應用。
「上面有小遊戲可以充值,之前班裡有個孩子充值遊戲幣花了1000多塊錢,從那之後老師就不再用APP了。」孫女士告訴記者,一些小遊戲跟學習綁定在一起,比如通過遊戲來學習一些英語繪本、速算,那就要先充值才能玩。「雖然打著『玩中學』的名義,但是孩子對遊戲的興趣明顯高於學習。越好玩的通關遊戲,越需要充值才能解鎖,錢也不多,一般一次幾十到幾百。」孫女士說,自己還保留著多款這類APP,主要是給孩子檢查作業用,有些題目自己也不會,「掃一掃」就能出答案,覺得很方便。
不過,孫女士也坦言,學習類APP雖然方便了檢查作業,但是也給自己製造了不少麻煩。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要時刻防著孩子拿手機「搜一搜」抄作業。「好幾次了,說是拿著手機查資料,實際上就是打開手機抄作業。」
學習類APP內容魚目混珠
記者下載了多款學習類APP,發現這類APP的質量良莠不齊,不少學習類APP中充斥著大量與學習無關的內容。
在一款名為「作業答案」的學習類APP上,在最上方的核心展示區寫著「別在該放肆的年紀假裝佛系」,記者點開後發現是一個公眾號的推送廣告,公眾號的內容和學習並無關係。
另外一款名為「作業大師」的學習類APP,點開之後最上方的推薦區上標註「校園隊長招募中,在學習的同時順便把錢賺了」。記者點開進入,這是一款「拉人頭賺提成」的APP廣告。推薦學生報名該APP的補習課,即可獲得「獎學金」,拉的同學越多,賺的「獎學金」也就越多。
此外,各種打著學習名義的小遊戲在學習類APP裡極為常見,不僅如此,不少學習類APP中還有大量的笑話、動漫等。記者下載一款「阿凡題搜題」的學習類APP,裡面的「ACG傳送門」板塊介紹是「宅男宅女聚集地,帶你走進二次元」,裡面的內容基本都是圍繞著動漫及其周邊,其中一篇名為「看動漫學動作,萌妹們都喜歡這麼做」的帖子中,用動漫人物教「很中二或羞恥」的動作。帖子下方顯示已經有691條跟帖評論。
相關連結學生坦言「抄一下」更便捷
為了驗證學習類APP的功能,記者下載了在學生群體中下載量比較大的「小猿搜題」和「作業幫」兩款軟體體驗,上傳了3道初中數學題,其中兩道給出了答案。這些軟體的題庫涵蓋了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政治、生物、化學等幾乎所有學科。
「暑假作業用到的比較多。」今年讀六年級的學生小飛(化名)告訴記者,雖然在搜出答案的時候也給出了解題思路,但暑假作業量大,往往就忍不住直接「抄答案」。此外,暑假比較容易拿到父母的手機,因此幾個同學聚在一起做暑假作業,用APP「拍一下,抄一抄」成了常事。
「我們班不少人都用了。開始大家還覺得有解題步驟挺好,但是後來覺得用這個根本管不住自己,越是難題越忍不住抄。」小飛說,「所以現在除非作業量特別大,儘量忍住不用。」
此外,此次八部門重拳出擊點名的「互動作業」「同學幫」等10餘個違法違規平臺目前已經下架,記者在iOS系統的應用商店內無法找到。記者郭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