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發展中的人,你要更新迭代你的知識,才能跟上他成長的步伐。
有個家長看到我文章後,加我微信,第一句話就是:&34;
看著問題,我有點哭笑不得。
孩子的養育是一連串的動作組成的,過濾了所有的情境,直接給一個結果,然後要答案,是很多父母的習慣性做法。
但孩子處於2歲左右這個階段,的確可以給大家普及一個育兒方面的知識——可怕的2歲。
之前很乖巧的孩子,到2歲左右,突然性情大變,不滿意就發脾氣,大吵大鬧,撒潑打滾,家長怎麼說都不聽,也不認錯等等。
很多父母都傻眼了,怎麼好端端的孩子,突然之間就變成這個樣子了?
《小七老師育兒說》一書中講到:孩子發脾氣、執拗,一般從13個月到18個月開始就出現了,15個月到36個月則會有更多的叛逆和反抗行為出現,「可怕的2歲」正好處於這個階段。
因為這段時間,孩子的內心世界發展完成了一件裡程碑式的大事,那就是自我認知。也就是說主體我對客體我的認識,以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初步認識都開始出現了。所以,當孩子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完整有別於他人的人時,那麼這個階段孩子的所有表現,就是對全世界的「獨立宣言」。
那孩子怎麼來宣布自己的獨立、自己的與眾不同的呢?一般從兩個方面:
第一、對別人說「不」,通過否定別人來突出自己的特別。
第二、對別人說「我」、「我的」,通過對人和物的佔有來宣告自己的權利。
所以你會覺得,奇了怪了,怎麼說什麼都是「不」,好像就是單純為了說「不」而跟你對著幹的。
玩具也是,什麼都是「我的」,好吃的也霸佔是「我的」。所有這些,都是他在宣告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啦,父母你不要管我,不要幹涉我。
此外,這個階段,父母一定要提防說孩子自私這樣的話。
記得孩子2歲左右去朋友家玩,因為年紀相仿,朋友的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朋友就說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你的朋友到家裡來玩,你玩具怎麼可以不分給他呢。其實,這和自私毫無關係,和孩子的生長發育息息相關。
所以,不管孩子說「不」還是「我」「我的」,父母可能都感覺孩子變化太大,有點適應不了。但現在明白了是孩子內在的發展需要,父母就應該去理解他們,順應他們的成長規律,接納和包容他們,千萬不要覺得孩子是叛逆、固執,而用大人的權威去壓制他們。
那具體應該怎麼應對呢?小七老師給到大家以下幾個建議
第一、事先給孩子自主選擇的空間。
拿吃飯這個事情來說,不要問他吃還是不吃,而是問他吃什麼?什麼時候吃?如果不吃可以告訴她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比如說餓肚子、不舒服,如果孩子一再堅持,那就尊重他的選擇,讓他切實的感受到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
吃飯這個人天生的生理需求,現在卻成為很多父母頭疼的事情,追在孩子屁股後面餵飯。
有個媽媽說,有次她在和奶奶通電話的時候,說孩子不吃飯的問題,這個奶奶在農村,從小孩子都是放養著長大的,順嘴就說:餓他兩頓就吃了。
這個媽媽卻覺得,奶奶怎麼不心疼孫子,讓餓著。這個媽媽如此護犢子,卻未必是對孩子正確的愛。
餓了就吃是人的天性,卻因為父母過度的緊張,導致孩子吃飯都成問題,實在是需要好好反思下。
做父母,真的需要智慧。
第二、調整自己的態度,只要孩子不違反基本原則,比如安全方面,就順著孩子一點。
我給孩子樹立的規則是:安全第一位;不破壞環境;不影響他人。在這個範疇之內,放手讓他們去探索她自己的世界。
現在的很多父母,對於孩子都過於的小心翼翼了,或者說過於精細了,有點本末倒置了。
比如,很多孩子在外面玩,肯定喜歡爬上爬下,或者玩泥巴等等,但很多父母特別是老人,覺得太髒了,不讓孩子趴在地上,或者不要玩這個,不要玩那個等等,對孩子各種限制,其實是束縛了孩子的生命張力了。
幾年前在一個早教中心,看到一個父母抱著2歲左右的孩子,這個孩子從鞋子、褲子到漂亮的公主裙,以及她頭上的髮飾,都是非常完美的搭配著,但是孩子的臉上看不到那種生命的活力,眼神怯怯的, 在媽媽懷裡不願意下來。
應該給孩子更多自由,而不是借著危險的藉口,而不讓孩子去嘗試。如果怕孩子摔著,那就在旁邊陪著孩子,保證他的安全即可。
第三、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但不接受孩子過分的行為——我永遠愛你,但我不愛你的某些行為。
在《如何說 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 孩子才肯說》一書中,作者也非常強調,一定要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因為情緒是沒有對錯的。
當我們全然接納孩子的情緒後,孩子的情緒也釋放得差不多了之後,我們再心平氣和的告訴孩子,這個行為是不對的,下次不要再做這樣的行為了。
當孩子覺得媽媽能夠理解我,媽媽是愛我的,那麼這個行為即使不是一下子就能改,但只要見溫柔而堅定的堅持著,你就一定會看到可喜的變化。
比如當孩子發脾氣、大哭大鬧、撒潑打滾,打人摔東西的時候,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內心的感受。可以對孩子說:「寶貝,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很難過,因為你剛剛搭的積木倒了,你感到很氣餒,對不對,媽媽理解,媽媽懂,媽媽抱抱寶貝。」
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被媽媽看到後,他就會漸漸安靜下來。千萬不要說:「倒了就倒了,我們再重新搭一個就好啦,有什麼可哭的。」你這種否定孩子感受的做法,只會更加激怒你的孩子,讓他往大喊大叫的方向去推進。
等孩子平靜下來之後,你再告訴他,摔東西、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
這樣,就做到了接納孩子的感受,又告訴了他哪些行為就不對的。孩子在父母這樣接納和理解的愛的滋養下,就慢慢度過了「可怕的2歲」階段。這個方法可以一直用著,甚至我們成年人,也是非常受用的。
育兒之路漫漫,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主要在於,父母要學習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給到孩子相應的心理營養和心理支持,然後採用相應的方法與孩子溝通,絕大部分的問題,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說是「可怕的2歲」,其實是因為不懂他的父母才覺得可怕。真正懂得孩子的父母,會利用孩子的每一個階段的成長規律,給到孩子最好的助力,幫助他健康陽光快樂的成長!
「一想到我有一個鶯飛草長般的孩子,而且我還將與你同行長長一段路,也不由對生活充滿渴望,就好像我也有了無數個未來。」
借用《孩子,我願意這樣愛你》中這段美好的話語,與君共勉。
-end
作者簡介:慕珂,船長繫心理學訓練營主班,「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講師,樊登讀書籤約作者,堅持星球演講培訓合伙人。希望在育兒育己的路上,陪你一起成長!
還沒看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