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世上最動聽的語言,一定是來自於孩子。在接觸了這麼多的孩子之後,小編越來越覺得這句話的妙處了。幼兒是一張純潔無暇的白紙,無論做什麼都顯得那麼童真和淳樸,即使是一句並不完整的話,從孩子嘴裡說出來也變得那麼惹人憐愛。但是,如果動聽的語言不能從孩子嘴裡說出來呢?
最近,一位媽媽在後臺給我留言說:孩子自打會說話之後就一直不願意開口說話,我們倆怎麼教怎麼不行。寶貝說話時間也晚,2歲1個月才能叫聲爸爸媽媽。當時我們還挺高興,孩子終於要化身小話癆了!誰知道,高興勁兒過去了,語言發育居然也過去了。直到現在3歲了,孩子除了媽媽就是啊啊啊,要不就是「這」「那」一個字一個字地往外蹦。
3歲的孩子只會說幾個字,按照嬰幼兒發育標準表來看,是語言發育遲緩無疑了。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來看,全球語言發育遲緩的發生率為6%-8%,而中國還要略高一些。光從數據看,語言發育遲緩其實遍及我們身邊的孩子,是一類不容忽視的兒童發育性問題。
1-3歲是幼兒語言的黃金髮育期,按理說在這一時期內,孩子的語言能力會得到飛速發展,甚至是看得見的與日俱增。最晚到4歲的時候,兒童的語言發育速度就會放緩至普通人的水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雙語幼兒園在中國得到青睞的原因之一。
其實,很多語言發育遲緩的症狀已經潛伏在陰影中很長時間了,也有一些跡象早早就浮出水面,只是家長沒有注意而已。小編說幾個也許父母就會恍然大悟了:孩子說話的時間有沒有比別的孩子晚很多?孩子在表達需求時是否總是使用肢體動作?孩子是否習慣於用哭鬧來表示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喜歡哭鬧並不是因為孩子不懂事,而是ta已經習慣於用哭鬧與父母溝通。當孩子的語言系統發育剛剛起步時,說話不清、發音不準、詞彙量少是難免的事情,家長不應該因為這個原因就懶得教孩子說話,而是培養和孩子的「默契」。孩子不會說,你就要教ta說;孩子不想說,你就要引導ta說。
在孩子2歲多的時候,就應該會用簡單的詞彙和短句來描述一件事物了,對語言敏感的孩子也學會背幾句兒歌,3歲仍舊只能說幾個簡單詞彙的情況已經屬於比較嚴重的語言發育遲緩了。在網上看到不少家長在詢問這方面的問題,一些所謂的專家醫生給出的答案居然是「不要緊,家長多教就好」,小編實在不敢苟同。
來到我們機構諮詢的很多家長都是在家庭訓練無果的情況下找上門的,我們也多次和家長提及如果孩子語言發育遲緩,自行在家訓練就等於家長把表面的定時炸彈挖個坑給埋深了一些。語言障礙不是感冒、牙疼,吃點藥就能平穩度過的,它需要專業人士用專業方法針對矯正的。
說起來,語言發育遲緩的症狀看上去確實很可怕,孩子不會說話放在哪個家庭都是大問題。但在語言矯正行業看來,任何一種語言障礙都有可怕之處,但我們也自有應對之法。只要家長將孩子放心交給我們就好,怕就怕的是家長對語言發育遲緩的不了解和對語言矯正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