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寶媽非常著急難過,孩子3歲半,只會叫爸爸媽媽。周圍的聲音,話裡話外,認為孩子是啞巴。寶媽看到幼兒園群裡,2歲多的孩子背《三字經》的視頻,更是崩潰。
那麼,3歲多的孩子,一般語言能力是怎麼的呢?我們來看看嬰幼兒語言各階段的表現
【1】寶寶出生時,聽覺已經發育成熟。1個月時,他就能識別出一些聲音。當你跟他說話時,他會扭頭看向你。
【2】 2~3個月,當你說話時,寶寶會對著你笑,還會嘰嘰咕咕發出一些「啊」「哦」的聲音。
【3】 4~7個月,當寶寶聽到聲音時,會尋找聲音的來源;他能根據你的聲調分辨你是開心還是生氣;當你說話時,他會專注地看著你的嘴巴,試圖模仿你說話的聲音,開始牙牙學語。
【4】 8~12個月,寶寶會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能聽懂一些日常用語。9個月時,可能會叫「爸爸」或「媽媽」。
【5】1——2歲以下孩子的語言能力特點
【6】2——3歲,這個階段,語言發育的差異極大,有些孩子天生比其他孩子更健談,但並不意味著愛說話的孩子比安靜的孩子更聰明或發育更快,甚至不代表他們的詞彙量更豐富。通常來說,男孩開始說話的時間比女孩晚。語言能力特點
【7】3——4歲
能說出自己家庭地址。
孩子掌握的詞彙量應該達到300個以上。
他將有能力講出5個字詞組成的句子,並模仿成年人的大部分發音。
能轉述在幼兒園或朋友家發生過的事情。
有時孩子會有點「話癆」——一個可能令你很煩的現象,但這是他學習並積累新詞語的重要途徑。
嬰幼兒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有
1.聽力障礙。聽力損失是造成語音和語言發展出現問題最常見的原因,嬰兒出生後3天就可以進行聽力檢測了,如果發現存在聽力障礙,可在牙牙學語前進行聽力康復,並強化語言訓練。
嬰幼兒有可能出現聽力問題的一些表現:
2.構音器官異常。構音器官包括舌頭、嘴唇、下巴、顎部、牙齒。如果嬰兒吞咽或咀嚼困難,顎裂,父母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進行矯正治療和訓練。
3.腦癱,自閉症,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語音和語言能力的發展也會滯後,需要特殊幫助來發展他們的交流能力。
4.家庭語言環境差,比如,父母不經常與孩子交流,家庭缺乏充分的情感、母愛等感官刺激;過分溺愛和約束;家庭中南方話和北方話並存,導致孩子理解困難,出現表達問題。
5.心理失語症。孩子在達到特定年齡後,還沒有出現語言爆發期,那麼他們的心理肯定是受到了某種傷害或阻礙,以至於他們無法把已經學習好的語言表達出來。例如,有些孩子到3歲或3歲半時,所使用的詞彙還是低齡兒童的那些詞彙,而語言器官卻是正常的,稱之為「心理失語症」。這完全是由其心理引起的。
6.特發性語言發育障礙。寶寶也可能在無以上明確原因的情況下出現語言發育明顯延遲,稱為特發性語言發育障礙或發育性語言發育遲緩。臨床上分為表達性語言障礙和感受性語言障礙兩種,前者能理解語言但不能表達,後者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都受到一定限制。
如果發現孩子3-4歲存在說話晚的情形,及時尋找專業醫生和專家對孩子的語言發育狀況做出全面、系統的正確評估。根據語言發育遲緩的病因對寶寶進行專業的言語治療同時,家長還需要給孩子充分地鼓勵和耐心,為他們提供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放鬆自己的要求,刺激引導孩子開口說話。
那麼具體怎麼引導孩子說話呢?
多和孩子說話,說話時,必須讓他看到父母的面孔和口形,這樣他才容易跟著學。父母在說話時眼睛也要看著孩子,語氣要愉快,速度宜慢,有短暫的停頓。
講話內容結合眼前的事物、當前的活動或符合孩子的興趣。說話時,還要輔以相應的表情和動作,讓自己說出的話生動有趣,易於被孩子接受。
食物:在吃飯、吃水果,教孩子認識食物,比如:
這是什麼呀?
「你想吃什麼呀?想吃桃子嗎?」
「你最喜歡吃什麼呀?」「我們今晚吃雞腿哦!」
玩具:拿出小籃球,讓孩子抱抱,告訴他:「這是籃球。」
指著小汽車,問:這是什麼呀?
日常用品:我們可以反覆提日常生活用品,比如:
「我們拿杯子喝水」
「坐沙發」
「開門」
打電話:拿起玩具手機,告訴孩子:「我們來打電話,好嗎?」
媽媽在給你打電話,你在幹什麼呢?」
孩子一起說兒歌:「兩個小娃娃,正在打電話,喂喂喂,你在幹什麼?哎哎哎,我在哄娃娃。」
也可嘗試讓孩子接聽家人或朋友的電話,鼓勵孩子向他們問好。
比如一問一答式兒歌《輩分歌》
爸爸、爸爸、爸爸,
爸爸的爸爸叫什麼?
爸爸的爸爸叫爺爺。
爸爸的媽媽叫什麼?
爸爸的媽媽叫奶奶。
爸爸的哥哥叫什麼?
家長問,孩子答。剛開始,孩子不會答沒關係,我們可以重複重複再重複。
比如簡單、重複性強的兒歌《幸福拍手歌》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快快拍拍手喲
開始的時候你得幫寶寶做拍手和其他的動作。慢慢地,他們就能自己去完成這些動作了,當然這還需要一段時間
給寶寶準備的繪本,色彩一定要鮮豔,圖片一定要醒目,圖文布局宜清晰,句式宜簡短
剛開始,可以是一些簡單的認知類的圖書。比如小動物,交通工具,生活用品
詞語不斷重複出現的書,比如《蹦》這本書,文字非常簡單,從頭到尾都是在不斷重複「Beng」這個音,加深孩子的印象和親切感。
生活場景熟悉的書,比如《小手手出來了》,描寫了小寶寶在洗完澡後穿衣服的過程,便於家長和孩子語言互動。
例如帶孩子到遊樂場玩,參加熟悉的親戚小朋友的生日會等,讓他多接觸其他小朋友,學習說話和與人溝通。
經常把孩子帶到郊外,一路描述:藍藍的天空,暖暖的太陽,花兒開了
仔細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比如我家孩子,特愛看河邊的鴨子,有空就帶他去河邊,開口說的第一個字就是「嘎嘎嘎」,儘管當時發音更像「噠噠噠」,從而打開說話的開關。
兒科專家說,學齡前期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患病率達5%~8%,對於爸爸媽媽而言,對寶寶最大的幫助就是給予他(她)足夠的語言刺激。長時間的治療和訓練之後一般是可以起到治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