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寶寶潤潤,已經1歲4個月了,但是只會叫爸爸媽媽,外婆,其他話根本不說,有時候急了還會發脾氣,看著這小小的人兒,居然還摔東西,把潤潤媽媽氣壞了,但是孩子這麼小,也捨不得打,捨不得罵的。平時自己又總上班,主要是外婆帶他,看起來,兒子也是很不願意聽她的。
潤潤媽媽問我:我媽說我小時候,1歲半的時候,說話都很溜了,什麼都會表達了,俺家這兒子,怎麼這麼晚了還不會表達自己,光發脾氣呢?而潤潤奶奶,小時候因為高燒,把嗓子燒啞了,這會不會有遺傳基因呢?
其實,孩子在1歲4個月,只會叫爸爸媽媽,外婆,是比較正常的現象,尤其是男孩子,會更晚一些。孩子的語言發展除了他自身的發展規律來說,和外界的環境也相關性很強。
前幾天和一個二胎媽媽聊天,她說深刻感覺到,自己家大寶小時候是運動能力很強,但是語言水平一般,但是二寶明顯語言能力很強,只要姐姐一回家就拉著姐姐,要這個要那個,雖然都是疊字,講述不了整句,但是表達意思很清晰,也大概在1歲半左右。
這和二寶有個姐姐關係很大,即便姐姐比她大10歲,也會清楚地感覺到,兩孩子的語言絕對能相互理解,能彼此溝通得更好。
從這裡可以看出,只需要1個小方法,就可以孩子早說話,早早學會表達,那就是:
找同齡人或者比他大一點的孩子一起玩。
多帶孩子出去玩,幾天之後你就會發現他會進步神速,家裡即便有很多大人,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比不上一個小同伴能給孩子帶來的快樂多。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受欺負,就寧願讓孩子每天都呆在家裡,對孩子的成長和語言發展真的很受限,畢竟,一個家有一個家庭講話的風格,可能每天說的多數都是那幾句話。
如果把孩子帶到外邊去,讓他勇敢地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不僅鍛鍊膽識,也接觸了不同的語言風格,而他在著急與別人交流時,也會慢慢思考怎樣才能說出話來讓旁邊的人懂,而不是在家裡那樣,只要一抬手,家裡長輩就直接把東西遞給他了。這樣還讓孩子如何思考?如何get到更多技能?
除了多帶孩子外出,和同齡孩子玩耍外,在家裡可以多給孩子讀讀繪本,放放兒歌,讓孩子能在有各種語言的環境裡浸入,也會增加他說話的欲望。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
資深文案,多平臺原創籤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讚並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