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中國親屬觀裡,出生後的寶寶開口第一聲叫的是誰,就是在表示這寶寶今後會對誰更親,因為對孩子的世界是很單純的,沒有任何外在的因素會決定他們做任何事情,寶寶的行為都是發自內心的。家人誰對她好,他就喜歡誰,也就喜歡和誰待在一起。尤其是在晚上最能看得出寶寶喜歡誰,因為寶寶不喜歡或者親和度不高的人晚上是不願意和他們在一起的,只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人,比如自己的媽媽。那麼寶寶最先開口叫的那個人真的是寶寶最親的嗎?話別說的那麼急,這是有講究的。
1、「爸」的發音簡單一些
「爸爸」二字叫起來簡單,「爸爸」的聲母是「b」,發音屬於塞音,寶寶在發音的時候,不用氣流來震動聲帶就可以發音,發音比較簡單。「媽媽」的聲母是「m」,這是屬於鼻音,發音的時候不僅需要氣流震動聲帶,還需要從鼻腔發出,這就會比較複雜,所以寶寶在學說「爸爸」、「媽媽」的時候,就會先學會簡單發音的「爸爸」。
2、孩子喜歡爸爸,想跟爸爸溝通的欲望強烈
孩子開口先叫「爸」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喜歡爸爸,有的爸爸比較會跟孩子玩,知道討孩子喜歡,孩子就喜歡爸爸,跟爸爸溝通強烈欲望。所以孩子對「爸」這個字比較敏感,也更容易先學會叫「爸」。但是,媽媽也不必吃醋。孩子先叫出「爸爸」,爸爸對孩子和家庭的責任感會變得更強,以後對孩子的關注度更高,也更樂意與和媽媽一起分擔育兒的壓力。
如何幫助孩子開口學說話?這3點建議很實用
1、多講故事給寶寶聽
這是普遍家長都會做的。講睡前故事不僅可以促進睡眠,而且會增強孩子的語言感知力,雖然寶寶還不會說,但是優美的故事語言對寶寶語言啟蒙的作用是不可估量。長期堅持聽故事的寶寶,能表現出比同階段寶寶更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遊戲讓孩子學會說話
在教小孩學說話時,爸媽還可以多帶孩子玩某些類似捉迷藏或是是模擬小動物的遊戲,在遊戲中孩子對爸媽多種多樣的神情變化的觀察和對爸媽行為和語言的模擬,都可以為孩子更進一步的語言發育打下較好的基礎。
3、多和孩子溝通交流
我們知道,感情是語言培養的基礎,語言很多情況下是情感的直觀表現,多和寶寶相處可以創設互動的環境,各位寶媽可以讓寶爸多多帶娃,不要讓他們拿不會衝奶粉做藉口,因為現在市面上已經有無需衝泡的液奶了,像我給孩子選的是布瑞弗尼3段幼兒液態奶,無需衝泡,奶源質量也有保障,還科學添加了有助於大腦發育的牛磺酸、DNA;能夠幫助腸道調節的GOS、FOS,保障寶寶骨骼健康的CA和維生素D,就讓老公來餵孩子。
6個月~2歲是寶寶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大部分寶寶在一歲左右的時候就會說話,也有說話比較晚的寶寶,但如果晚於兩歲,寶媽就可以帶著寶寶去醫院做一下檢查。另外,寶寶在學說話的時候,周圍的語言環境一定要統一,不要出現多種方言的情況,在教寶寶說話的時候,最好選擇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