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孩子和媽媽的感情是最深的,就像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一樣,孩子一到家門口,第一句話一定是:「媽媽,我餓了」、「媽媽,我渴了」,而對爸爸的稱呼往往就是:「爸,我媽呢」。
對許多孩子來說,和爸爸永遠無話可說,對媽媽卻很親近,什麼事情都找媽媽。它使一些父親感到非常「受傷」。
那麼為什麼孩子有事情總是先找媽,而不是找爸呢?
1) 出於本能
事實上,嬰兒在出生時,就有了與母親更加親近的本能。懷胎十月,胎兒不知道和媽媽之間有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心靈感應,這就註定了孩子天生就和媽媽更親近。
因此,寶寶出生後,對於媽媽的聲音、體味等都比較敏感,在每次哭鬧時,只要感覺到媽媽的靠近,都會讓寶寶瞬間安靜下來。
2) 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多
每個媽媽在生下寶寶之後都會有一段時間和寶寶親密接觸。因此,母親必然成為嬰兒的第一養育者,培養嬰兒的時間自然比父親和其他人都多。
媽媽也會更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比爸爸更關心孩子的成長,而且媽媽也能滿足寶寶的各種需要,這樣會讓寶寶更有安全感。於是小孩自然習慣了母親的存在,也習慣了凡事找母親。
3) 媽媽更溫柔
作為女性的媽媽,要比男性的爸爸更溫柔、更好說話,孩子遇到問題找媽媽,媽媽會更耐心地幫助孩子想辦法,或者乾脆直接幫孩子解決。與之相比,父親更缺乏耐心,對孩子也更苛刻,孩子在父親那裡很難找到答案,所以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儘量不願向父親求助。
儘管小孩「進門喊媽」說明了與媽媽的關係密切,但也從側面反映出親子教育中,父親參與不夠,這也是中國式家庭中,很普遍的一種存在現象。
這兩種叫法,相比起「進門喊媽」來,家庭會更幸福
1. 孩子進門先喊爸爸
小孩凡事懂得找爸爸,說明在小孩心中爸爸的地位很高,也反映了爸爸在平時的生活中,對小孩有高品質的陪伴,由此可以看出,爸爸分擔了寶媽帶小孩的重任。這種家庭相處起來,就會更加和睦,母子的幸福也會多一點。
2. 見到媽媽喊爸爸,見到爸爸喊媽媽
有些孩子看到父母中沒有一個在場,就會去尋找。例如,叫爸爸去找媽媽,叫媽媽去找爸爸。這種叫法,說明孩子在家庭中的參與性和集體感比較強,父母雙方一個也不能少。
平時,父母都會給孩子們同樣的陪伴和照顧,在孩子們心中,地位一樣重要,不分主次,這樣的家庭無疑是最幸福的。
對「爸爸,我媽媽呢」這樣的家庭來說,不能說不快樂,但也給很多爸爸提個醒,不要再做一個「隱形的爸爸」了,參加孩子的活動,你會發現,參與孩子的成長是一件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