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孩子說話時,寶媽們都特別期盼孩子第一聲喊「媽媽」,如果真是這樣心都要融化了。
等孩子開始學話的時候,家長們都會用一些疊詞給孩子傳遞信息,比如稱呼上會說「爸爸」、「爺爺」、「奶奶」、「姑姑」,一些物品也會說「桌桌」、「凳凳」等等,所以孩子小的時候都比較擅長說疊詞,那麼叫「媽媽」更是習以為常,肯定不會直接叫「媽」的。
不過有一天,你可能突然發現,孩子不喊你「媽媽」了,而是喊「媽」,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了,需要多想想。
「媽媽」和「媽」之間僅差一字,但有不同!
孩子小喊媽媽時,當媽的已經習慣,孩子也這麼叫習慣了,並不知道還有別的叫法,而孩子長大後,會覺得喊媽媽有點撒嬌的感覺,還是喊媽比較自然,所以只有當一個人面對喜歡,並且信任對方的時候,才會說一些撒嬌的話,也就是說孩子長大後,還是和媽媽關係特別深厚的話,孩子多半還是會喊媽媽,而不是媽。
當我們聽到一個孩子喊媽的時候,可以明確知道對方是孩子的母親,但也會感受到那種距離感,所以當媽媽自己聽到孩子第一次叫媽的時候,心情會十分複雜,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和自己的距離變遠了。
所以當孩子不喊你「媽媽」,而是喊「媽」時,家長應多注意他心理變化。
1、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自我意識也會慢慢清晰起來,變得不再特別需要媽媽,稱呼也會忽然從媽媽變成媽。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秘密了,並且想要有自己的空間,甚至有時候不希望媽媽打擾自己,這是孩子慢慢獨立的表現。
2、孩子不想再被人當做小寶寶,想證明自己是個大孩子了,覺得喊媽媽是小孩子,大孩子都會直接喊媽,那麼有一天稱呼就會從媽媽變成媽。說明這個時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渴望長大,不希望被束縛,想做一些以前不能做到的事情。
3、孩子慢慢長大後,不想媽媽總是管這兒管那兒,弄得自己縮手縮腳,還可能因為媽媽一兩次的批評而心中積怨,對媽媽產生怨恨。或者媽媽本身是一個控制欲強的人,孩子長大後更想逃離媽媽,心的距離變遠了,那麼感情就淡了,這種關係下,孩子不可能對媽媽撒嬌,所以和媽媽說話的時候,會表現出一種怨氣,語氣就會顯得很生硬,因此喊媽就成了習慣。
如果有一天孩子不再喊你媽媽,而是喊你媽,那麼寶媽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如果孩子只是獨立了,長大了,寶媽們需要給孩子空間,不要再去控制他,如果孩子和媽媽產生了隔閡,這時候寶媽要審視一下自己,看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對,慢慢化解這種矛盾,讓自己和孩子的距離變得更近,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不知道你家孩子對你的稱呼改變了嗎?而且察覺到孩子叫你「媽」後,發生了什麼變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