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事情說好幾遍,孩子仍然充耳不聞,只有爸媽怒吼發火的時候,孩子才會做出反應。
小亮是一位四歲的小男孩,慢慢的,媽媽發現小亮總是「聽不見」。媽媽讓他收拾自己的玩具,聽不見;爸爸喊他關掉電視,不理睬;奶奶讓他吃飯,他也置之不理。面對這種情況,媽媽總是忍不住地大聲呵斥,小亮才會慢騰騰地執行命令。憂心的媽媽問了很多同齡小朋友的家長,發現很多孩子都有這種情況。
孩子如果總是故意不回應父母的話,除了孩子過於專注以外,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對孩子的溝通交流方式存在著以下問題。很多時候,父母意識不到,但孩子卻能夠切身體會。
1.命令式語氣
很多父母都在孩子面前保持著高高在上的姿態,冷冰冰的語氣像是上級向下級傳達命令,說話不允許孩子質疑,也會逼迫孩子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於是孩子會故意不說話,以此表達心中的不滿。
2.嘮叨
父母們愛子心切,經常會反反覆覆地強調一個點。孩子對於一件事情的注意力本來就不能持續太久,時間長了,他們就會對爸爸媽媽的嘮叨產生牴觸心理,根本不會去理睬這些重複的話。
3.沒有眼神交流
如果父母只是遠遠的喊一聲,孩子們就會下意識地覺得父母傳達的信息不夠重要,他的反應就會敷衍很多。
基於上述問題,寶爸寶媽們可以試試以下應對措施來解決孩子「十喊九不應」的問題。
1.說話內容要精簡,語氣溫和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執行自己的話,那麼應該把要說的話精簡一下,讓孩子抓住重點。同時,說話語氣要柔和,不要居高臨下。
2.保障必要的眼神交流
父母們不能隔空喊話,和孩子說話時,最好蹲下來平視他的眼睛,或者坐到他身邊,再去說你的要求。這樣不僅尊重了孩子,也給他施加了一定的壓力。
3.多用詢問式語氣
語氣強硬的命令語氣會讓孩子產生反感的心理,所以父母們想幫孩子做某件事時,可以採用詢問式的語氣,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尊重和有選擇的權利。
與孩子溝通是一門大學問,爸爸媽媽們都有掌握好技巧,這樣和孩子交流起來會輕鬆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