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溝通應該是用心的溝通,可很多的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習慣性地把情緒發洩了出來。這也就導致了,為啥有的孩子「十喊九不應」的情況發生,就是因為父母與孩子在溝通上存在了問題。
總結起來,可以分為以下這四種行為:
第一種:用命令的語氣讓孩子很牴觸
網上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就是以試鏡的名義邀請了20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來到攝影棚,然後讓他們的家長也在攝影棚裡面聽孩子說的話。
接著工作人員就問了很多有關家庭的問題,其中就有談到父母最讓他們討厭的行為,孩子們就有說到是父母的「野蠻」行為。
其中,並不是只有青春期的孩子才「討厭」父母的強勢,很多5、6歲的孩子就已經會因為家長的強勢而出現逆反心理了。
其實很多的父母,在和孩子聊天的時候,會情不自禁的命令孩子,這裡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孩子出現不聽話的行為時,父母會感到自己的威嚴不在了,就會下意識的命令孩子。
第二種:總是對孩子嘮叨
現在的父母大多都明白到不能隨便對孩子打罵,所以他們開始了和孩子講道理,一開始家長可能會發現和孩子講道理還是有用的,可是久了,孩子就變得不耐煩了。
如果家長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其實並不是孩子不願意聽了,而是自己每次講道理都是嘮叨個沒完,讓孩子非常的難受。
第三種:家長說話不算數
有些家長,他們會經常哄騙孩子,比如周末忽然要加班,沒時間陪伴孩子,擔心孩子不開心,就故意騙孩子說是要出門買糖給他吃,結果等到晚上回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帶。
可孩子的心裡他是真的非常期待父母給他帶好吃的,這種經常哄騙孩子的行為,會讓孩子逐漸對父母失去信任感,特別的不喜歡父母。
第四種:總是在孩子專注的時候打擾他
還有的家長,在他們心中孩子只有在做作業讀書,才不是在玩。一旦孩子做別的事情了,哪怕再專注,家長都會過來打斷他的思路,要他趕緊回去做作業。
這種行為會引起孩子極大的牴觸心理,他會開始學著故意聽不見父母的話,不願意回父母話。
那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溝通?
第一:平等與孩子溝通
既然溝通是要用心的,如果父母與孩子不是平等交流,那就不是真的用心在交流,而是用威嚴在打壓孩子。
平等交流指的是父母願意與孩子成為朋友,用心傾聽孩子說的話。在平等交流的時候,父母要更多地傾聽孩子,少說話,這樣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
第二: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想法有時候未必是成熟的,甚至有點不實際,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要先尊重和理解孩子。
在尊重的前提下,再去和孩子溝通,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想要做一件比較危險的事情,那麼在這裡父母就可以用到一個溝通方法,叫做BIC。
BIC就是先和孩子說事實,也就是他要做的這件事,然後和孩子說影響,這件事會有什麼影響,最後說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父母不能魯莽地拒絕孩子的想法,而是要去疏導,告訴孩子他要做的這件事會帶來什麼後果,讓孩子明白到並不是父母故意為難他。
第三:不嘮叨孩子,也不要翻舊帳
過去的事情就是過去了,再拿出來講也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會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不敢再去嘗試新的挑戰。
嘮叨孩子其實是一種情緒發洩的方式,父母要及時控制自己嘮叨的行為,和孩子簡明扼要地說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剩下的就交給孩子去思考。
與孩子溝通,家長切記不可過於主觀,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