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不止一位家長抱怨:「每次叫孩子吃飯都要叫好幾次!」
「每次請孩子幫忙拿個東西,要叫上好多次,甚至是發火了他才會動!」
「每次喊孩子做作業,總是裝作聽不見,簡直叫到發飆!」……
大部分家長都說,特別是在孩子看著電視,或者是玩的時候,直接叫到發火,沒有發火孩子似乎永遠不會搭理你。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一個智商正常的娃,為什麼會突然「失聰」呢?觀察了班裡幾個典型的娃:
瑞瑞:
一個聰明伶俐的小男孩,帶著一副可愛的小眼鏡,組織區域活動時,瑞瑞總是喜歡建構區,每次看他都玩得特別的開心,但是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自己埋著頭研究,把積木一個一個的搭,有時其他小朋友去和他玩,他總是拒絕,久而久之,在區域活動時瑞瑞都是自己研究,很多時候他搭建的作品總能讓你眼前一亮。
有一次,請小朋友們收拾玩具準備吃飯了,但是瑞瑞絲毫沒有動靜,仍然自顧自的搭建著,我觀察了他近5分鐘的時間,看著其他小朋友基本都要收拾完了,但是瑞瑞仍然無動於衷,此時的我很好奇他是聽見了老師說的話呢,還是沒有聽見,於是我輕輕的走過去,在他身旁蹲下來,微笑的看著瑞瑞。
瑞瑞終於把最後一塊積木放上去,嘴裡說,「哈哈,終於完成了。」轉頭看到對著他面帶微笑的我,他說:「老師,時間到了嗎?」我說「是的。」於是他也開始不緊不慢的收拾著自己的玩具。
瑞瑞是班級裡注意力最集中的一位小朋友,平時很乖巧也很安靜,他在玩或者是在畫畫的時候,任何人都打擾不了他,反覆像一個小大人,在孩子堆裡確實很少見,每次看到這樣的畫面,都好想小心翼翼的保護他不被打擾。
瑞瑞的父母像平時來接孩子時,經常跟我抱怨孩子老是聽不見大人叫,經常自顧自的玩著自己玩的東西。
凱凱:
一個班級裡活潑好動有個性的小男孩,總能聽到其他小朋友告狀說:凱凱,不收拾區角裡的書籍。」「凱凱,把顏料滴在地板上了。」「凱凱,在廁所玩水。」等等,這樣一個活潑好動又稍微淘氣的孩子,有時候也會出現聽不見老師要求的時候。
有一次,請小朋友上來分享故事或者兒歌時,很多小朋友都很積極,也都願意把自己準備的小故事分享給大家,唯獨看到凱凱沒有反應,於是,其他小朋友分享得差不多我請凱凱上來給小朋友們分享時,喊了兩遍凱凱都沒有反應,於是走到了他身旁,問:「寶貝,你願不願意把你的小故事分享給我們呢?」凱凱,有點害羞的看著我,「老師,我沒有下去準備故事。」
案例中的兩位小朋友在學校有時也會偶爾聽不到老師的喊,家長經常說在家裡很難管教,很不聽話,經常惹得父母發火。
在和家長聊天時,我問家長,平時是怎麼喊自己的孩子的,是不是:
「都幾點了,還不去睡覺,明天還要上學呢?」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要把手上的油等髒東西擦在衣服上,怎麼老是改不了?」
「跟你說過多少遍了,把自己的鞋襪收拾好,怎麼老是不會聽?」
大部分的家長都是點頭的,這樣的教育肯定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家長的說話方式出了問題。經過查詢資料和對一個個小朋友的案例分析,我想大概可以總結如下:
第一:孩子的注意力還沒有發展完全
什麼是注意力呢?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注意力的範圍很廣,在心理學上注意力有四個特質,包括注意力的廣度、注意力的穩定性、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轉移。
注意力的廣度就是注意力的範圍有多大,比如一長串的數字,注意力廣度好的孩子能夠完全記住,廣度差的孩子可能只能記住兩三個數字。
注意力的穩定性就是我們常說的專注力,就是是較穩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對象和活動的能力。
注意力的分配,通俗的說就是一心二用的能力,比如演員可以一邊唱歌一邊跳舞。幼兒注意力分配能力還沒有健全,所以很難一邊玩玩具,一邊注意有沒有人叫他。
注意力的轉移,就是從一件事情轉移到另一件事情的能力,由於幼兒注意力轉移的能力還沒有完全建立,比如你讓孩子馬上關掉電視睡覺,可能孩子沒有辦法立刻去做這件事情,他可能會稍微晚一點。
所以,從心理學和孩子生長發育的角度來分析,孩子為什麼聽不見你叫他,其實是因為孩子的注意力的各個方面沒有完全建立,所以會出現經常聽不見我們大人喊他,其實不是他們不想,是因為他們的能力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他們沒有辦法同時做幾件事情,所以,各位爸爸媽媽在遇到孩子偶爾出現沒有及時回應的情況下,請你一定不要去苛責,不然會擾亂了孩子的思緒,情況會更加的糟糕。
第二、孩子由於自身沒有做充分準備或未完成而選擇性「失聰」
由於前期沒有做充分的準備而選擇性失聰,就像案例中的愷愷。其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記得有一次我一個鄰居在跟我聊天時就說到,一次讓兒子去朋友家拿一下他的鑰匙,在回來的路上,剛好遇到了他的朋友,於是兩個人就一起玩了,完全忘記了拿鑰匙這件事情,在他們玩的盡興的時候,鑰匙也不知道去哪裡了,等晚點孩子回家時,媽媽問孩子鑰匙拿回來了沒有,問了多次孩子都沒有回答,最後才戰戰兢兢的說時丟了。
第三、逆反期的無聲反抗。
孩子在三歲左右是自我意識的第一個飛躍期,大概到了5歲左右,我們稱之為「第一逆反期」,他們由於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不想處處順從,總想反抗一下家長的權威,所以「喊了不理」就是其中一種反抗形式,尤其是在大人態度比較強硬時,會更加激起他們的反抗欲,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
第四、家長包辦太多。
比如很多家長會抱怨孩子不收拾自己的玩具,不收拾自己衣物,但是我們家長在抱怨的同時就把孩子該做的事情就已經做了,嘴裡邊喊著,手裡邊做著,這樣的父母,實際上就是默許你的孩子不答應,孩子在心裡會形成一種意識,就是媽媽喊的和自己沒有關係,反正媽媽就是習慣性的抱怨,最終事情都會被做了。久而久之,你的孩子就會習慣性的不答應。
第五、孩子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
比如很多家長在喊孩子睡覺,起床、吃飯,的時候,他們喊一遍不應,喊兩遍不應,甚至有些家長直接到孩子面前去「請」,都無動於衷,這和孩子從小養成隨意、懶散的性格了,變得生活沒有規律,家長也沒有有意識的去糾正,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種習慣。
還有哪些原因呢,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哦,歡迎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