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兒女是一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了,眼看孩子從嗷嗷待哺的嬰兒成長為帥氣的小夥子和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身為父母的我們沒有不自豪的。父母都不盼著孩子能賺大錢,只要健健康康就是家長最大的心願了。俗話說「不如意事常八九」,疾病是我們永遠無法逃離的問題,關鍵是面對疾病的態度和行為。
尤其對還處於發育關鍵期的幼兒來說,一些疾病的出現不僅標誌著孩子的發育情況出現問題,還有可能代表父母甚至整個家庭的育兒行為存在隱患。俗語叫三歲看老,家庭在前三年對兒童的一生都有不可動搖的影響。如果孩子的語言出現問題,應該由誰來背這個鍋呢?
先不要忙著追責,語言是人類進行溝通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也正是由於重要性和特殊性,它經常會給我們找些麻煩,尤其是5歲以下的兒童,不會說話、說話晚、語言理解能力的缺失接踵而至。雖然看似只有三點影響,但其中包含的東西卻多得嚇人。
有一次,小編去兒童醫院看望一位做醫生的朋友,他就和我講了一件事情。今年6月份的時候,診室裡走進來一家三口,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來看病。孩子三歲多快四歲了,因為二人工作在城市的關係,孩子就一直寄放在老家由爺爺奶奶照看。今年過年回家時,發現孩子居然還不怎麼會說話,除了「奶奶」就會說「飯飯」,連句整話都講不出來。
除此之外,孩子說話時的語言邏輯也是問題,不會用動詞或助詞,「狗狗,我,摸摸」這種結構是孩子常用的。交流也成老大難問題,同村的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玩,只因為孩子不會說話。為此,媽媽難過了好幾天,後悔自己沒有親自帶孩子,也埋怨老人不會育兒。
我的朋友說,因為孩子長期和父母兩地分離導致的語言發育遲緩在幾年前處於高峰期,如今雖然有所減少,卻也是語遲最多的病因之一。父母為了生存而不得不遠離孩子也是無奈之舉,但這必然會導致兒童的發育產生或多或少的問題。
不少人對語言發育遲緩的了解仍然僅限於不會說話和說話晚,而對具體的症狀知之甚少。當孩子的語言邏輯和社交出現問題時,父母總是把責任歸類於孩子的調皮和不聰明,「只要你肯把心思都用在正道上,你絕不比別人差」。在三四歲的時候,孩子間的差距並不大,這時主觀能動性還不屬於他們,依靠父母的引導才是成長的關鍵。
如果有人問語言發育遲緩真的有那麼可怕嗎?那我告訴你,語言發育遲緩的終點是自閉症。我們剛剛說了,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語言能力不過關,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自然會在心理層面產生極大的波動。
對於孩子來說,語言和智力的發育又是緊密相連的。父母總會把說話晚的孩子評價為「不夠聰明」「小笨蛋」,這也是有一定依據的。智力低下確實有可能造成語言發育遲緩的發生,而語言發育遲緩也會導致兒童智力發育受阻,二者是相互影響的關係。
不僅如此,有研究表明語言發育遲緩兒童在感知能力、思維能力、運動能力等方面都要比正常兒童差上一些。可以說,語言發育遲緩對孩子的影響是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