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完成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2021-01-19 中科院之聲

硅藻是一類重要的單細胞光合真核生物,分布廣泛,提供了地球上約20%的初級生產力,對整個地球生物圈意義重大。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海洋硅藻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組序列於2008年公布,但目前基因組的注釋仍很不完善。蛋白基因組學(Proteogenomics)是利用蛋白質組學數據,尤其是高精度的串聯質譜數據,結合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對基因組進行深度注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葛峰學科組前期採用蛋白基因組學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完成了模式藍細菌的基因組深度解析 (PNAS,2014,111(52):E5633-E5642)並開發了針對原核生物的蛋白基因組學專業分析軟體GAPP(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2016;15(11):3529-3539)。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葛峰學科組對三角褐指藻的基因組進行了深度解析並構建了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該學科組通過整合基因組、轉錄組、ESTs序列等多組學數據,並對資料庫進行了縮減,得到去冗餘的三角褐指藻蛋白基因組學資料庫;通過整合基於蛋白和肽段的樣品預分離、雙酶切和高分辨質譜分析技術,獲得高質量的質譜數據;質譜數據的鑑定整合了多種搜尋引擎的結果,提高了蛋白鑑定的深度與覆蓋度;並採用更為嚴格的肽段假陽性控制策略,從而提高鑑定結果的可信度;通過開發新的算法,實現了真核生物中新的可變剪切體的發現與點突變基因的鑑定。該研究精準鑑定到6628個已注釋的編碼基因;對未鑑定到的已注釋基因的深入分析發現,有1895個基因可能並不編碼蛋白;發現了606個新的蛋白編碼基因並校正了506個已注釋的編碼基因,其中有56個新發現的蛋白編碼基因,在之前的研究中被錯誤預測為長鏈非編碼RNA(LncRNA);鑑定到268個可能具有重要功能的微小短肽(micropeptides),21個新的可變剪切體,並修正了73個已注釋基因的可變剪切位點以及58個發生胺基酸突變的基因;通過將開放式與限定式檢索相結合的策略,對三角褐指藻中的翻譯後修飾進行系統鑑定,發現了20多種不同種類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這些修飾可能參與調控細胞內眾多的生物學過程並在細胞的逆境適應中起著重要作用。通過以上工作的完成,實現了三角褐指藻基因組的深度注釋,並構建了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該研究還建立了完整的構建真核模式生物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的實驗技術和分析流程,可適用於各種已經測序的真核生物,成為解讀真核生物基因組及其功能分析的重要工具。研究成果「Genome annotation of a model diatom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using an integrated proteogenomic pipeline」在線發表於Molecular Plant。第一作者是高級實驗師楊明坤,通訊作者是葛峰,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A0501304)的資助。


 

蛋白基因組學方法構建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來源: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水生所完成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葛峰學科組對三角褐指藻的基因組進行了深度解析並構建了蛋白質組精細圖譜。通過以上工作的完成,實現了三角褐指藻基因組的深度注釋,並構建了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該研究還建立了完整的構建真核模式生物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的實驗技術和分析流程,可適用於各種已經測序的真核生物,成為解讀真核生物基因組及其功能分析的重要工具。
  • 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完成
    硅藻是一類重要的單細胞光合真核生物,分布廣泛,提供了地球上約20%的初級生產力,對整個地球生物圈意義重大。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海洋硅藻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組序列於2008年公布,但目前基因組的注釋仍很不完善。蛋白基因組學(Proteogenomics)是利用蛋白質組學數據,尤其是高精度的串聯質譜數據,結合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對基因組進行深度注釋。
  • 科學家繪製出生物界的蛋白質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生物界的蛋白質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1 19:24:35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tthias Mann團隊繪製出生物界的蛋白質圖譜。
  •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蛋白質圖譜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蛋白質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3:03:13 德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Mikhail M.
  • 我國科學家繪製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5月6日,中國「鯉魚基因組計劃」學術報告會暨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生物應用基因組研究中心、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共同實施的「鯉魚基因組計劃」成功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測序,並繪製了鯉魚基因組框架圖譜、基因組物理圖譜和高密度連鎖圖譜,為鯉魚基因組輔助育種研究、優良品種快速培育提供了重要基礎。
  • 《自然》:科學家繪製出生物界的蛋白質圖譜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tthias Mann團隊繪製出生物界的蛋白質圖譜。2020年6月17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研究人員使用先進的蛋白質組學工作流程(其中肽分離步驟是通過微結構且可高度重現的色譜系統執行的)來深入研究100種分類學多樣的生物。通過以標準化方式獲得的200萬個肽段和340,000個嚴格的蛋白質鑑定,研究人員利用科學界已知的可靠實驗證據將蛋白質的數量增加了一倍。
  • 我國科學家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
    在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資助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哈佛大學、奧本大學等單位組建的國際合作團隊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並揭示其獨特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這是國際上首個完成全面解析的異源四倍體硬骨魚類基因組圖譜
  • 從硅藻細胞壁開發新的納米材料
    Nils  Kröger教授說:「硅藻是自然界中最有天賦的納米科學家,因為人類無法組裝出像硅藻細胞壁那樣錯綜複雜且精細的結構。」           硅藻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外表呈現棕色且滑潤,被覆在被淹沒的石頭上,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
  • 生物進化樹中蛋白質組熱穩定性圖譜
    本篇文章使用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方法系統地描繪了從古細菌到人類共13個物種中48000個蛋白的熱穩定性圖譜,其中涵蓋的變性溫度從30℃到90℃。文章研究發現,蛋白質的序列,組成及大小會影響原核生物的熱穩定性而真核蛋白的無序結構程度與其熱穩定性之間呈非線性關係。
  • 我國科學家啟動「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原生生物是水生態系統重要組分,其中的藻類貢獻了地球上近50%的光合行為,也是水產動物和人類的優良餌料和營養品,另外,部分甲藻和硅藻「瘋長」會造成河流和海洋有毒藻華,帶來嚴重環境問題。同時,很多原生生物是人、畜禽和水產動物的重要致病性寄生蟲,如造成人瘧疾的瘧原蟲、昏睡病的錐蟲、雞球蟲病的球蟲,造成魚白點病的小瓜蟲等。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斑馬魚是生物醫學研究中重要的模式脊椎動物。由於它70%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人類同源而且有著透明快速的體外胚胎發育, 所以科學家們經常用它來研究早期發育和各種疾病, 比如白血病、多種實體瘤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病。
  • 科學家繪製出乳腺癌腫瘤發生和靶向治療的蛋白基因組學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乳腺癌腫瘤發生和靶向治療的蛋白基因組學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4:37:37 美國博德研究所Michael A.
  • 科學家今天聯合公布「正式版」人類基因圖譜
    中新網北京2月12日消息:被譽為繼人類登陸月球之後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人類基因圖譜」終於繪製完成,科學家今天將正式在華盛頓、倫敦、巴黎、柏林及東京等地同時公布有關資料,並在網際網路免費供人查閱。  科學家去年六月已完成人類基因圖譜草圖,並知道了九成以上鹼基對的位置信息,精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 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首次「出爐」!中外科學家共同完成
    封面新聞記者 姚箬君1月7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近日,中外科學家共同合作,首次成功構建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已發表於英國著名的《自然》雜誌。該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圖由周暘等繪)「我們這次構建出的哺乳動物祖先序列對於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
  • 科學家繪製1000種綠色植物的轉錄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1000種綠色植物的轉錄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48:13 「千種植物轉錄組計劃」團隊在2019年10月24日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文章,
  • 科學家繪製出14萬人的遺傳變異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14萬人的遺傳變異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30 14:15:37 美國麻省總醫院Konrad J. Karczewski、Daniel G.
  • 德國人發現硅藻美麗堅硬的外殼是進化的需要
    纖巧精細的絲網狀外殼,能使微小的單細胞藻類——硅藻承受相當於一頭成年大象站在桌子上產生的壓強。德國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成果,為硅藻異乎尋常的美麗找到了進化上的理由。    硅藻是一類「歷史悠久」的單細胞生物,大量存在於海洋、淡水和土壤中。
  •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成功繪製香蕉B基因組精細圖譜
    新華社海口7月16日電(記者劉詩豪 陳凱姿)記者16日獲悉,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聯合11家單位,繪製了雙單倍體香蕉野生種Pisang Klutuk Wulung(BB基因組)的精細基因組圖譜,揭示了香蕉A、B基因組的分化,二倍化進程中A、B基因組的特點、多倍體香蕉A、B亞基因組之間同源交換與重組規律等重要科學問題,為香蕉遺傳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礎
  • 我科學家首次解析硅藻的光合膜蛋白結構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2月8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中科院植物所沈建仁和匡廷雲團隊的一篇論文,介紹了他們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硅藻的光合膜蛋白結構。這為研究硅藻的光能捕獲、利用和光保護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  世界上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吸收紅光和藍紫光。
  • 蛋白質組學:照亮基因組外的星空,解碼生命系統的建構原理
    隨著人類等生物體全基因組序列的測序完成,科學家逐步意識到基因組只是書寫了遺傳密碼的『天書』,僅從基因序列的角度根本無法完整、系統地闡明生物體的功能。」「很多生命現象之謎,不能直接從基因序列中得到解答。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想要解密基因組,必須先系統認識蛋白質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