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15-12-21 鄧暉 吳凡 康家寶
一張映滿湘西孩子笑臉的照片,成為清華大學熱能系大四學生薑超撬動社會公益資源的鑰匙,也讓他和小夥伴們完成了一次紮實的暑期社會實踐。
照片下面,他這樣介紹:在湖南吉首,不少偏遠學校沒有浴室,鎮上也沒有公共浴室,住宿學生只能在水池邊用冷水洗漱。清華大學「湘西溫度」實踐支隊計劃開展一次公益教育調研和專業知識相結合的暑期實踐,為三所偏遠學校搭建太陽能熱水供水系統,讓住宿學生冬天也能洗上熱水澡。
短短一個多月,來自85個人的60083元迅速在網絡眾籌平臺匯集。帶著這筆錢,「湘西溫度」支隊來到湘西,很快,3所學校700餘名住宿師生,每人每周至少可以洗上兩次熱水澡。
每年的社會實踐,成為國內很多大學的必修課。可囿於經費限制,也受到同質化、走過場的指摘。從向學校、院系伸手要錢,到積極黏合社會力量、變身「公益資源構造者」,公益眾籌給大學生社會實踐帶來哪些新變化?怎樣激活社會公益資源?這種模式能推廣複製嗎?日前,記者採訪了部分參加社會實踐公益眾籌的學生和指導老師。
從「伸手要錢」到「公益資源構造者」
選擇用公益眾籌募集資金搞社會實踐的,不只是「湘西溫度」。
幾個月前,一批自稱「象牙塔裏白大褂」的清華醫學生發起了「白衣鄉路」醫療公益實踐眾籌。為改善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城河村村民的醫療條件,他們設計了包括常備內服、外用藥的「清和小藥箱」等項目,成功募集了2萬餘元。
「今年清華有13支社會實踐支隊採取公益眾籌,獲得了27萬餘元實踐資金,全部用於服務地公共設施建設。」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賈曦介紹。記者登錄如今在大學中頗為火爆的眾籌網站發現,在其「公益眾籌」頻道,有1000餘個項目,其中相當一部分由在校大學生發起。
當大學生社會實踐資金來源從校內轉移到校外,公益資金由線下募集到流行的線上眾籌模式,「改變」撬動了什麼?
「社會上有很多閒散的、找不到合適渠道的公益資源,大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模式錘鍊自己。」姜超說。可在整個眾籌過程中,他也捏著把汗——眾籌看似降低了實踐資金的獲取門檻,可要想真正盤活公益資源,只靠動人講述遠遠不夠。
最重要的還要讓每個捐贈者有實實在在的參與感和知情權。
為了說服捐贈者,社會實踐開始前,姜超就專門用一周時間去吉首實地調研,測量數據、設計完整的浴室改造方案。
在眾籌網頁上,他們貼出了精確預算:12臺熱水器需要48000元,浴室改造的管材2180元、零件3900元、人工費以及機器加工費21920元。「項目結束後,我們會給捐款人郵寄活動報告,裡面會有整個項目的資金明細、實踐照片以及資金去向。」姜超說。
公益眾籌,帶來社會實踐常態化
「學校有實踐經費,但往往『僧多粥少』,只能申請到少部分補助。學生們要想做點實事,經常要往裡貼不少錢。久而久之,很多團隊只願意選些虛浮的選題走走過場。」湖北某高校團委老師楊超告訴記者,以往該校院系立項的實踐支隊只能得到1000元的資金支持,學校立項的有2000元左右,可名額有限,要經過「嚴酷」拼殺。不少學生為圖省事,乾脆自己找關係蓋個實習證明章:「眾籌不僅擴大了社會實踐的資金來源,還是學生身體力行,向公眾傳播正能量的過程。」
當眾籌遇上社會實踐,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常態化成為可能。
「原來的社會實踐模式就是6月、7月報名,8月、9月幹活,10月總結。眾籌平臺把它變成了一個長線的項目經營過程,學生不再受時間限制,只要有好的項目、籌集到資金,就能做事。」楊超說。
賈曦更看重的,是學生公益眾籌過程中經歷的鍛鍊。這也讓社會實踐育人功能得到了強化:「公益眾籌是對捐助人有承諾的。從項目設計、預算到進展反饋,是一個完整的項目管理過程,能給學生極大的鍛鍊。而且在眾籌過程中,那些具有更豐富資源、經驗的公益人士也會給學生指導。今年我們就有社會實踐項目吸引了一些慈善基金會的關注,共同推進項目。」
創意和公信力缺一不可
在採訪中,不少專家也指出,儘管公益眾籌讓募集資金變得更簡單,但眾籌成功並不是簡單的事。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2014年眾籌網公益頻道上線的500多個公益項目,最終達成籌款目標的只有159個。
大學生公益眾籌如何才能走向專業化、品牌化?
眾籌網公益眾籌合伙人張舒認為兩大因素必不可少:一是項目要有創意,要有明確的產品且具備可持續性。二是項目發起者要具有公信力,要透明,要熟悉網絡傳播特點。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認為,要加強學校專業教育:「眾籌作為一種資金往來,是不是真的能夠用於公益是人們最關心的。作為學校,應當給經驗欠缺的大學生必要的引導,形成正確價值觀。如果有一次把資金用壞了,那麼社會公信力會受到影響。」
「只有親身體驗了,同學們才能知道眾籌做慈善是怎麼做的。」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表示,「學生們在做眾籌時一定要注意專業化、組織化,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可以考慮與社會上比較成熟的基金會等專業機構進行合作,從而獲得更專業的指導。」
編輯: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