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吳先生覺得會陰部不適已經半月有餘,在解大手時還發現自己肛門邊上有一突起約一節手指粗的包塊,因為生怕是長了什麼「壞東西」(癌),所以來到我的門診。經檢查,我認為吳先生得了「肛瘻」。一聽說不是長的「壞東西」,吳先生說他心情頓時輕鬆了許多,但是他對自己患上的肛瘻疾病卻一臉迷茫。於是我耐心地為他解釋。
肛瘻全稱為肛門直腸瘻
中醫又叫作「肛漏」
人體消化道的下端開口是肛門,包括整個肛管,是從體內直腸通向體外的一條短管,成人肛管長2.5~3.0cm﹐平時由括約肌封閉,呈閉鎖狀態,排便時可擴張至3cm直徑。此處雖僅為方寸之地,但由於解剖結構複雜,又經常處於糞便汙染的環境中,還不時地受到排便動作的衝擊,再加以直接和外界接觸,所以易招致各種疾病的發生。肛瘻全稱為肛門直腸瘻,我們通常俗稱為瘻管,中醫又叫作「肛漏」。從字義上解,瘻管是身體內因發生病變而向外潰破形成的管道。肛瘻就是肛門直腸周圍軟組織感染化膿後向外潰破或被人為切開後,直腸、肛管與周圍皮膚相通所形成的管道,它的特點是以局部反覆流膿、疼痛、瘙癢為主要症狀,並可觸及或控及瘻道通向直腸。這種管道開始為一個,隨著病情的發展,可以有多個。管道的內口是感染的入口,管道的外口即是潰破口或手術切口,多數在肛門外,偶爾也有在肛門內和直腸壁。
肛瘻是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後遺病變。肛旁膿腫發生時,由於病灶組織炎症水腫,往往不能準確尋找到感染源並預以根除,即在肛門或直腸腔內有一固定感染來源即內口。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破潰或切口多在肛門外,膿液從外口流出,但原發感染灶多在內口——肛竇。肛竇則是繼續感染的門戶,因為肛竇開口向上,又開放在直腸腔內,細菌和腸內容物均可經肛竇進入膿腔,造成反覆感染,同時病灶位於肛門括約肌內,括約肌的舒張和收縮會影響膿液的排出,感染使炎症組織纖維化形成瘻道。
「肛瘻可以保守治療嗎?」這是吳先生最關心的話題。由於肛瘻常伴有程度不同的肛旁腫痛潰破流膿病史,形成肛瘻後,這種肛旁腫痛流膿會不定期反覆發作,膿液若流出不暢,局部和全身會表現出急性化膿性感染的症狀,如肛門局部紅腫熱痛,全身體溫升高等,但隨著膿液的再次潰破流出,這些症狀會逐步減輕。肛瘻長期不愈,還會引起排便困難、貧血,久而久之可使身體虛弱消瘦,精神不振,神經衰弱等,導致抗病能力下降,發作亦越頻繁,形成互為因果。肛瘻的多次反覆發作,膿液可穿破管壁順括約肌間隙蔓延而成多發性、複雜性肛瘻,不但給治療帶來困難,而且也影響到肛門的生理功能。肛瘻的多發性,可形成直腸陰道瘻、直腸尿道瘻和直腸膀胱瘻,危及周圍臟器,並且多年未治或誤治的老肛瘻有癌變的可能。只有通過手術(包括掛線)治療才能達到治癒目的。
肛瘻和肛旁膿腫一旦發生,不論輕重,就沒有自愈的可能,抗生素藥物治療也只是減輕症狀,唯有通過手術(包括掛線)治療才能達到治癒目的。以往曾有許多人試圖用手術以外的多種方法治療,但均未成功。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非手術方法能治癒肛瘻和肛周膿腫。肛瘻手術的目的是切開瘻管,清除內口,徹底消除感染來源,使瘻管引流通暢,讓新生的肉芽組織由創底向上生長,逐漸填平創口。手術中應避免將肛門括約肌深、淺各組全部同時切斷或一次切斷兩處或多處肛門括約肌而造成大便失禁。
以往認為肛瘻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一般不會癌變,但近年來陸續有報導肛瘻癌變的病例,筆者在臨床中也曾遇到2例這樣的患者,預防肛瘻癌變的根本方法是及時治療肛瘻。
肛門直腸周圍雖然容易發生感染化膿,但如果我們在平時加以注意,還是可以預防的。預防的辦法就是:「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結合」。
建立正常的膳食習慣。
01
因肛瘻的發生與溼熱有關,對於油膩飲食,可以內生溼熱,所以不宜多吃。應多吃清淡含豐富維生素的食物,如綠豆、蘿蔔、冬瓜等新鮮蔬菜、水果。因經久不愈的肛瘻多為虛證,飲食上多吃含蛋白質類食品,如瘦肉、牛肉、蘑菇等。
防治便秘和腹瀉。
02
這對預防肛管直腸周圍膿腫有重要意義,因為大便乾結容易擦傷肛竇,再加上細菌侵入而感染。腹瀉者多半有直腸炎和肛竇炎的存在,可使炎症進一步發展。
治療全身性疾病。
03
積極治療可能會引起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全身性性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病等。
養成良好的排便後清洗習慣。
04
每日排便後溫水坐浴保持肛門清潔,對預防感染有積極作用。
勞逸結合,適當活動。
05
患者不能久坐或者過度活動,注意不能過度疲勞。
要到正規醫院及時治療。
06
如遇到肛門灼熱不適、肛門下墜時要及時查清原因,及時去正規醫院的肛腸專科接受治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