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科植物新屬種-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的科學家在廣東韶關丹霞山發現一種具有獨特結構的腐生蘭花,經過解剖學、孢粉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研究,確定該蘭花是一個新物種,取名為「丹霞蘭(Danxiaorchissingchiana)」,以丹霞蘭成立了蘭科的一個新屬——丹霞蘭屬(Danxiaorchis),並確定其系統位置,完成其所在的布袋蘭族
-
中國蘭科植物
中國是世界上蘭科植物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目前有記載的中國蘭科植物共計 200 屬 1,723 種,具有從原始到高級的一系列進化群。中國蘭科植物集中分布在西南和華南地區,在省級分布上,雲南省約有蘭科植物 1,150 種,是中國蘭科植物最為豐富的省份,其次是廣西有蘭科植物約 460 種,以及西藏、四川、貴州、海南、臺灣等,這些地區包含了中國 90% 以上的蘭科植物
-
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發起蘭科植物保護行動
2017年6月,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北京師範大學、上海辰山植物園等科研單位的80多位專家對我國高等植物紅色名錄的瀕危等級進行評估,其中90種蘭科植物瀕危等級為極危,佔被評估物種中極危物種的15%。因此,加大我國蘭科植物保護工作已刻不容緩。6月初,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發起了蘭科植物保護行動。
-
國家蘭科中心主任劉仲健:蘭科兩個新種以深圳命名
,「建立了2個新亞族,發現了丹霞蘭屬等10個新屬以及80多個新種。」    發現深圳香莢蘭及深圳擬蘭    在世界蘭科植物的研究領域,劉仲健一直是其中的「翹楚」。1982年,劉仲健從華南農業大學畢業,便來到深圳梧桐山苗圃總場投身於蘭科植物的研究工作。
-
版納植物園第一批蘭科植物回歸野外
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瀕危植物遷地保護與再引種研究組完成了第一批蘭科植物的野外回歸。本次回歸的2種蘭科植物,鑽喙蘭(Rhynchostylis retusa)和硬葉蘭(Cymbidium mannii),均為野外採集的自然果實,通過無菌播種獲得的幼苗。
-
貴州省蘭科植物保育中心「落戶」望謨縣
貴陽網訊 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貴州省蘭科植物保育中心「落戶」黔西南自治州望謨縣,目前正在加緊建設中。近年來,蘭科植物資源保護的國際國內關注度日益提升。貴州是全國蘭科植物資源豐富的省份,截至目前,全省已發現野生蘭科植物資源83屬共340種。
-
雅長:全球蘭科植物熱點
這裡是雅長蘭科植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樂業縣,區內已發現野生蘭科植物60屬162種。這裡的蘭花景觀世界罕見。 雅長保護區的蘭科植物居群密度之高、分布之廣、原生性之強、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見,因此被譽為「全球蘭科植物熱點」,具有重要的保護和科研價值。
-
華南植物園與企業共建藥用蘭科植物研究中心
近日,中科院華南華南植物園與廣東永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籤署協議,合作組建「藥用蘭科植物研究中心」。華南植物園以段俊研究員為首的研究團隊在藥用蘭科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繁殖和利用方面已有深厚的積累,並在其種苗繁殖和人工種植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研發出了包括鐵皮石斛在內的多種藥用蘭科植物的種苗快繁與高效栽培技術體系。
-
雲南:野生蘭科植物的王國
麗江杓蘭為中國特有種,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南部。 從2008年在滇東南重新發現暖地杓蘭開始,陸續在雲南、廣西、西藏發現了暖地杓蘭的新居群。暖地杓蘭種群數量十分稀少,屬典型的極小種群瀕危植物。 玉龍杓蘭為中國特有種,是極小種群瀕危植物,僅在麗江玉龍雪山、香格裡拉有分布。
-
保護野生蘭科植物刻不容緩
蘭科植物,極度瀕危 蘭科(Orchidaceae)是被子植物的最大科之一,以豔麗多彩、特化程度極高的花及為數眾多的微細種子而著稱。全世界約有蘭科植物800餘屬2.75萬餘種,廣泛分布於兩極和極乾旱荒漠以外的各種陸地生態系統中,以熱帶地區分布最為集中。
-
版納植物園瀕危附生蘭科植物齒瓣石斛野外仿生態種植獲進展
世界各國各地區對瀕危蘭科植物長期的保護實踐表明,基於蘭科植物生態學、傳粉生物學、繁殖技術、真菌相互關係和種群遺傳多樣性研究基礎上開展的蘭科植物回歸,是有效的蘭科植物綜合保護策略。蘭科植物是一類典型的菌根植物:自然條件下其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生長發育的早期階段都依賴於共生真菌,甚至在有些成年蘭科植物中菌根真菌仍起著重要的作用。
-
四川發現植物新種「戟葉風毛菊」葉子的形狀像一把戟
四川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取得階段性進展。11月27日,記者從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目前,四川省蘭科植物資源專項調查任務過半,且在大巴山區調查過程中發現了植物新種戟葉風毛菊。生境(易思榮 攝)今年8月,在大巴山區開展蘭科植物調查過程中,來自三峽醫專的易思榮教授團隊在巴中市發現了菊科風毛菊屬一奇特的野生植物。隨即,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陳又生研究員和徐連生博士加入了對該植物的野外調查研究。
-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開展蘭科植物野外回歸活動
原標題:開展蘭科植物野外回歸活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園林園藝部蘭花回歸團隊與景洪市基諾鄉銀廠社區共同開展了「共守綠水青山,恢復蘭科種群」的蘭科植物野外回歸活動。
-
華南植物園好玩嗎?2018廣州華南植物園遊玩攻略
建有木蘭園、姜園、竹園、蘭園、棕櫚園、蘇鐵園等30個植物保育專類園,保存植物13,000多種,一系列科學研究項目和成果得到社會的廣泛讚譽,被譽為 「中國南方綠寶石」。「師法自然」的園林,遠山近水,林木蒼翠,景物怡人。有「龍洞琪林」、「展覽溫室群」、「廣州第一村」遺址等一批廣州市重要景點。
-
蘭科植物「家族」再添兩「姐妹」
        在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廣東舌唇蘭(左)和紫金舌唇蘭(右)。通訊員供圖?
-
中國規模最大的亞熱帶植物園,景色優美,遊客仿如走進原始森林
每到節假日,很多居住在廣州的遊客都會往外跑,近的到從化、清遠等地踏青放鬆,遠的出省、出國,其實廣州市區就有一個面積300公頃的「綠肺」,它就是位於天河區興科路723號的華南植物園,走進這個「植物大觀園」,遊客仿如走進原始森林。
-
科研人員發現蕨類植物新「科」
圖為劉紅梅博士在越南野外拍攝的爬樹蕨植物。9月17日,記者從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園獲悉,該園劉紅梅博士及其合作者經過6年研究論證,終於研究發現蕨類植物―新「科」――「爬樹蕨科」。這一科研成果8月24日已在國際最權威的植物分類學雜誌《分類學》(Taxon)上發表,標誌著深圳的蕨類植物研究正式躋身國際前列。
-
華南植物園「常見有毒植物識別」科普課程招募
2、戶外植物識別(1.5小時) 沿生物園、藤本園、蘭園、藥園、陰生植物園、棕櫚園等路線,講解路上見到的一些有毒植物,識別當季開花的植物,如逐馬藍、花葉假杜鵑、南五味子、多花黑鰻藤、梯葉鐵線蕨、狐尾椰子等植物。
-
上海植物園引種七種苦苣苔科植物 現正處於花期
上海植物園成功引種七種苦苣苔科植物,現正處於花期。據介紹,上海植物園具有悠久的苦苣苔科植物搜集與展示的歷史,早在上海植物園的前身「龍華苗圃」(1954-1973年)就已開始培育和生產國外的苦苣苔科植物——大巖桐,近年來,上海植物園加大了苦苣苔科植物的引種力度,至今,苦苣苔科植物已經收集了200多個原生種,600多個園藝品種。
-
深圳蘭科植物研究世界矚目
專家、學者正在參觀蘭科中心園區。 【深圳商報訊】(記者 陳錫明 通訊員 劉國惠 文/圖)蘭花千萬種,梧桐山下「藏」最多。蘭科植物是世界性的瀕危物種,位於梧桐山腳下的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就是保護瀕危蘭科植物物種最多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