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這3種父母,會把骨子裡的自卑傳遞給孩子

2020-11-03 心理相先生


我們經常說傳承,貌似把父輩的一些東西繼承下來是一個主動性的過程,可是殊不知在心理層面上,心理問題會無意識地被父母傳遞給孩子,這就是心理問題所謂的代際傳遞,除非父母看見這個事實,意識到這種傳遞,進行有效的規避。

那怎麼樣的心理問題會這樣代際傳遞呢?下面我們就列舉三種與自卑有關的這種心理特徵,看看這樣的父母是如何把自卑進行傳遞的。

1、在人際關係中敏感的父母

一些父母,在人際關係中特別敏感,能敏感的覺察到別人的情緒變化,從而會做出一些反應,這會給關係中的自己帶來緊張,給關係中的他人帶來壓力。

那麼當這個別人是自己的孩子時,就會對孩子的自我造成一個「包圍式」的束縛,因為敏感,父母會覺察到各種關於孩子的變化,從而對孩子的自我發展造成幹擾,甚至是不必要的入侵。

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陽光粗心的父母才是好父母,這樣的父母往往會養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而一個敏感的父母,是不可能表現出粗心特質的。

究其根本,敏感往往源於自卑,所謂的自卑就是認為自己不行,自己不好,為此他需要敏感地覺察到別人的情緒反應,做出適當的調整,以使得自己在別人心中能有一個所謂好一點的形象。

那麼這樣的心理和行為,在父母自己踐行的時候,就很容易讓孩子習得,他會認為敏感才是對的,才是正確的人生打開方式。

2、自我虛弱的父母

有一種父母,他們的自我是虛弱的。虛弱其實是一個中性詞,很多時候其實他們是軟弱的,他們不敢與外人發生任何衝突,哪怕是自己的利益受損,但是他們在自己的孩子(家人)跟前會發洩自己的情緒。

比如我有個來訪者李峰(化名)告訴我,他的父親性格懦弱,鄰居經常欺負他們家,把他們家的院子佔了很多,他的父母都是忍氣吞聲,不敢語言。但是他們在家裡面,總是發脾氣,家裡有不順心的事,就說是自己導致的,總是喜歡抱怨和責怪別人。

那時候他小,他會真以為是自己導致的,是自己沒有讓家裡人過上好日子,也是因為自己太小,所以才讓鄰居欺負,所以他從小就不喜歡自己,從小就很自卑。

3、喜歡討好、迎合的父母

日常生活中,喜歡討好、迎合別人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從根本上是不相信自己是在他人那裡被愛的,即他們骨子裡是自卑的,因此他們需要用討好、迎合別人來換取別人的接納。

而一個孩子怎麼樣跟別人相處,這個方式就是在跟父母互動的過程中,以及觀察父母在跟其他人互動的過程中習得的,父母總是對周圍的討好、迎合,那孩子就會認為這是與他人建立關係,應該採取的方式,所以這樣的孩子是沒有在愛與接納中成長的。

沒有愛與接納,他就不敢展現真實的自己,他會認為真實的自己是不被喜歡的,而去討好和順應別人才是被喜歡和接納的。

由此我們就看出來的,父母自己如果沒有意識到,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就會無意識地把問題延續給孩子,造成問題的代際傳遞。

我們之所以寫這個類型的文章,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父母,包括終將成為父母的人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去主動性的尋求幫助。以養育出更好的孩子,育兒先育己,先把自己成長和發展好,這是養育孩子最好的策略。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骨子裡自卑的父母,會把自卑傳遞給孩子
    但是殊不知,不承認、不接受,就不會有改變,就會被骨子裡的自卑所牽制。如果你找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去療愈自己,他往往也會把你的這份自卑「掰開」給你看,即他會剖析這份自卑的來和去,他不會越過去,直接給你一些所謂的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因為看見自卑,承認和接受自卑,就是最重要的療愈。那沿著這個角度我們就看看,普通人的自卑是怎麼樣來的,它又會怎麼樣影響我們。
  • 心理學家:孩子有這6個跡象,說明孩子自卑到骨子裡,家長要注意
    可能有很多家長都會問,我們到底怎樣做,才能得知孩子的性格如何,是否自卑呢?有心理學家專門針對這個問題做了相關的研究,他認為:如果孩子身上有這6個跡象的話,就證明孩子可能骨子裡很自卑。:孩子有這6個跡象,說明孩子自卑到了骨子裡1.
  • 心理學家:極度自卑的孩子,骨子裡透露著這五種特徵,家長要關注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性格自卑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骨子裡往往透露著這幾種特徵,需要家長的關注。,也不敢邁出表白這一步……這些都是不敢表達自我的表現,和性格內向外向無關,按照心理學的研究,這都暴露出了孩子的自卑。
  • 提醒: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可能是在暗示他已從骨子裡開始自卑
    種吃飯習慣的孩子,骨子裡自卑一個孩子怎樣去吃飯,可以從他嬰兒時期怎樣去吃奶開始看出端倪,這也是他幼年時和最親的母親相處關係的象徵。而孩子與母親的關係,實際上就是他與這個世界最初的地基,關係到他日後整個人際交往和基礎性格,由此可見,心理學家發現:若孩子有下面幾種飲食習慣,那麼他可能已經從骨子裡開始自卑了。
  • 心理學家:你骨子裡的自卑,源自於這4個「不敢」
    有的人生來自信,做什麼事都遊刃有餘,樂觀就是他們的代名詞,有的人很自卑,不相信自己,做什麼事情都畏畏縮縮,不敢前進,這就導致他們在很多事情上都沒有作為。心理學家分析過:如果你不願意做這四件事,說明你骨子裡非常自卑。告別自卑,勇敢做自己,從敢說話開始!
  • 心理學家:長大自卑的孩子,小時候多有這三種經歷,現實扎心
    文|秘籍君 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一句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很早就被很多人引用,特別是那些童年有不好經歷的孩子,更能從這句話中體會更多的心酸。
  • 心理學家:如果你非常喜歡做這3種事,說明你骨子裡很自卑
    ——亦舒任何一個人都會產生自卑感,當我們感知自身與所想形成巨大偏差的時候,那麼自然而然會產生自卑。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下,我們會不經意的產生一種自卑,這種自卑感是短暫的,也是正常的。可是,如果自卑感一旦成為了長期存在的「自卑情結」,那麼將嚴重影響著這個人的一生。
  • 心理學:骨子裡自卑的人,都喜歡做這2種事
    導語: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到:「不了解一個人的幼年,就無法了解其成年。」兒時遺留下來的自卑情結,很容易演變為成人之後的自卑感。擁有自卑情結的人,被自卑感深深折磨著,同時又在試圖去掩蓋這種自卑。
  • 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會形成心理創傷,長大後自卑、軟弱
    比如,有過下面這3種經歷的人,就會形成心理創傷,長大後自卑、軟弱:1、被父母有意無意的「拋棄」的經歷從現實層面來說,絕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是不會有「拋棄」孩子這一說的,本文是一種心理學的表述,是指父母在物理空間上離開孩子之後對孩子造成的心理感受。
  • 你骨子裡的自卑,可能源自於父母的這4種行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自卑這種特殊的人格特質,從來都不是天然養成的,與個體的童年經歷息息相關。而我們在性格養成的最關鍵時期,都是和父母在一起。所以,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孩子則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 孩子心裡自卑,一般由這2種原因引起,有3種表現,家長要重視
    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卑感,這往往是他們成長過程中,被外界的挫折或嘲笑所留下的心理陰影。成年人和兒童都會有自卑心理。有的孩子把自卑感轉化為進步的動力,有的孩子不能與自己的自卑共存,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 心理學家:父母的這3種做法,會讓孩子自卑、軟弱,沒有出息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們看到了很多的父母,在一些養育方法上有欠妥當,甚至一些方法是錯誤的,這給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甚至這些影響會成為他們的人格基礎。比如下面這三種方法,就可能會養育出內心軟弱、自卑,能力低下的孩子,那如果要讓讓一個孩子有所謂的出息,這樣的養育方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要不得的。
  • 心理學家:自卑的孩子,一般有這五個特質,父母要留心
    曾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性格自卑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會有這5個特質,可是大多數父母還以為是孩子內向,需要鍛鍊,心理學家:自卑的孩子,一般有這5個特質這種孩子的內心非常敏感,總會被身邊人的一言一行所影響,經常會猜想身邊人對自己不滿,或者不喜歡自己的原因,越想越多,越想越敏感,自卑的心理也越來越重。這樣的孩子更加需要家長的關愛,有時孩子一個小小的舉動,其實就在透露著自卑,因此父母要多多去開導孩子,並且幫助他進行社交。
  • 長大後容易自卑的孩子,父母通常有這3種表現,家長不要不當回事
    自卑的首要表現,就是「我不行」。這並不是謙虛,而是真的從內心覺得自己不行,最主要的就是怕自己會輸。同時自卑的孩子還喜歡逞強,心理學家發現:自卑感強的孩子,總感到自己不如別人,但另一方面,又非常希望自己能有優秀的表現。爭強好勝不是錯,但一定很累。如果孩子出現了過度的好勝心,凡事渴望證明自己,父母應該注意引導了。
  • 骨子裡自卑的人常有兩種表現,心理學家:與原生家庭難逃干係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自卑,只是輕重程度不一而已,適度的自卑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社會,變得更加積極向上,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可是如果一個人的自卑根深蒂固,甚至刻在了骨子裡,從來不想辦法去克服,反而選擇逃避或者自我麻痺,那麼自卑感會越來越嚴重,可能導致一個人患上
  • 父母的這3種「教育方式」,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需要及時糾正
    種「教育方式」,容易養出自卑孩子·打壓式教育有的父母奉行打壓式教育,認為誇獎使人退步,只有批評才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壓力,讓孩子把壓力轉化為動力。,亦或是為了讓孩子體會父母掙錢的辛苦和不易,所以在給孩子花錢的時候總是會衝孩子哭窮。
  • 心理學家:父母的這3種行為,可能會毀掉一個孩子
    可實際的狀況是,對於很大一部分父母而言,生活瑣事繁雜,自身問題重重,於是就輕而易舉地就把自卑、沒有安全感、低價值感等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傳遞給了孩子。在心理諮詢室,我們很容易見到這樣的情況,一個自卑、敏感、討好的人,他生活的很不開心,甚至很痛苦,回顧他的成長經歷,去看他的原生家庭,我們就不得不對此進行批判。
  • 心理學家: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長大後自卑、軟弱,還很負能量
    亦或者他會經常壓抑自己,不敢與別人發生任何衝突,從而變得相當軟弱,以至於滋生出很多負能量。而安全感的形成往往與一個人生命早期的經歷有關,比如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可能會變得自卑,軟弱,其實最本質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形成足夠的安全感。
  • 心理學家:如果父親有這3種習慣,那麼孩子一定會越來越自卑
    在教育心理學中,如果父親存在這3種習慣,那麼他們的子女一定會因之感到自卑。1、言而無信言而無信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即使在社會交往中,也應該言而有信,這種行為十分影響子女對父母的看法。3、不懂得表揚孩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非常需要表揚和鼓勵,這是他們進步和奮鬥的動力。但是,往往很多父母會擔心表揚孩子,會讓孩子驕傲,為了讓孩子戒驕戒躁,父母捨不得去表揚孩子。其實表揚孩子可以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
  • 心理學家:如果父親有這3種習慣,那麼孩子一定會越來越自卑
    在教育心理學中,如果父親存在這3種習慣,那麼他們的子女一定會因之感到自卑。3、不懂得表揚孩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非常需要表揚和鼓勵,這是他們進步和奮鬥的動力。但是,往往很多父母會擔心表揚孩子,會讓孩子驕傲,為了讓孩子戒驕戒躁,父母捨不得去表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