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傳承,貌似把父輩的一些東西繼承下來是一個主動性的過程,可是殊不知在心理層面上,心理問題會無意識地被父母傳遞給孩子,這就是心理問題所謂的代際傳遞,除非父母看見這個事實,意識到這種傳遞,進行有效的規避。
那怎麼樣的心理問題會這樣代際傳遞呢?下面我們就列舉三種與自卑有關的這種心理特徵,看看這樣的父母是如何把自卑進行傳遞的。
一些父母,在人際關係中特別敏感,能敏感的覺察到別人的情緒變化,從而會做出一些反應,這會給關係中的自己帶來緊張,給關係中的他人帶來壓力。
那麼當這個別人是自己的孩子時,就會對孩子的自我造成一個「包圍式」的束縛,因為敏感,父母會覺察到各種關於孩子的變化,從而對孩子的自我發展造成幹擾,甚至是不必要的入侵。
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陽光粗心的父母才是好父母,這樣的父母往往會養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而一個敏感的父母,是不可能表現出粗心特質的。
究其根本,敏感往往源於自卑,所謂的自卑就是認為自己不行,自己不好,為此他需要敏感地覺察到別人的情緒反應,做出適當的調整,以使得自己在別人心中能有一個所謂好一點的形象。
那麼這樣的心理和行為,在父母自己踐行的時候,就很容易讓孩子習得,他會認為敏感才是對的,才是正確的人生打開方式。
有一種父母,他們的自我是虛弱的。虛弱其實是一個中性詞,很多時候其實他們是軟弱的,他們不敢與外人發生任何衝突,哪怕是自己的利益受損,但是他們在自己的孩子(家人)跟前會發洩自己的情緒。
比如我有個來訪者李峰(化名)告訴我,他的父親性格懦弱,鄰居經常欺負他們家,把他們家的院子佔了很多,他的父母都是忍氣吞聲,不敢語言。但是他們在家裡面,總是發脾氣,家裡有不順心的事,就說是自己導致的,總是喜歡抱怨和責怪別人。
那時候他小,他會真以為是自己導致的,是自己沒有讓家裡人過上好日子,也是因為自己太小,所以才讓鄰居欺負,所以他從小就不喜歡自己,從小就很自卑。
日常生活中,喜歡討好、迎合別人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從根本上是不相信自己是在他人那裡被愛的,即他們骨子裡是自卑的,因此他們需要用討好、迎合別人來換取別人的接納。
而一個孩子怎麼樣跟別人相處,這個方式就是在跟父母互動的過程中,以及觀察父母在跟其他人互動的過程中習得的,父母總是對周圍的討好、迎合,那孩子就會認為這是與他人建立關係,應該採取的方式,所以這樣的孩子是沒有在愛與接納中成長的。
沒有愛與接納,他就不敢展現真實的自己,他會認為真實的自己是不被喜歡的,而去討好和順應別人才是被喜歡和接納的。
由此我們就看出來的,父母自己如果沒有意識到,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就會無意識地把問題延續給孩子,造成問題的代際傳遞。
我們之所以寫這個類型的文章,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父母,包括終將成為父母的人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去主動性的尋求幫助。以養育出更好的孩子,育兒先育己,先把自己成長和發展好,這是養育孩子最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