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可能是在暗示他已從骨子裡開始自卑

2020-08-10 母嬰參考


從吃飯投射到人生,孩子某些吃飯習慣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他可能已經處於自卑狀態,開始固步自封,對待生活也特別謹小慎微。

執筆:毛婷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形成的口欲期對一個人影響深遠。

到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其飲食習慣,能夠反映出他很多的內在性格,如果你家娃是這樣吃飯的,警惕他已經在自卑邊緣。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有這3種吃飯習慣的孩子,骨子裡自卑

一個孩子怎樣去吃飯,可以從他嬰兒時期怎樣去吃奶開始看出端倪,這也是他幼年時和最親的母親相處關係的象徵。

而孩子與母親的關係,實際上就是他與這個世界最初的地基,關係到他日後整個人際交往和基礎性格,由此可見,心理學家發現:若孩子有下面幾種飲食習慣,那麼他可能已經從骨子裡開始自卑了。

1、吃飯極度講究乾淨

講究飲食衛生肯定是好事,但從生物學角度而言,很少能做的完全隔絕細菌,如果你家孩子追求食物乾淨已經達到了「苛刻」和「瘋魔」的程度,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具體的表現有:經常覺得媽媽做的飯菜沒有洗乾淨、出去吃飯總懷疑餐具沒有消毒,心理層面上已經到了「強迫」的地步,則有可能是因為內心的自卑積壓,使他開始在自我要求上不斷強迫自己

例如之前就有一位粉絲來信,說他剛上初中的兒子突然變成了「潔癖」,不僅總是懷疑她做的飯沒有消毒,還經常說什麼要淨化自己的朋友圈,神神叨叨的,這位寶媽帶孩子輾轉了好幾個科室才終於在心理科查出病因——因為孩子心裡過度的自卑,導致他出現了「代償性強迫」,總是想通過其他方面的苛刻約束減少自己內心的自卑和壓抑。

2、飲食忌口很多

這就屬於飲食接受度過窄,這種類型的孩子習慣待在自己的「食譜舒適圈」,習慣性拒絕一切新事物。從吃飯投射到人生,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孩子可能已經處於自卑狀態,開始固步自封,對待生活也特別謹小慎微。

對於探索世界是比較膽小怯弱的,沒有興趣愛好的他們習慣於將自己封閉在「安全區」,很難輕易主動嘗試新鮮的食物。

久而久之,很可能會形成「社交恐懼症」,導致自卑-恐懼-封閉的惡性循環,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幸孕姐的一位同事就是這樣,從小各種忌口,絕對不嘗試自己沒試過的食物,不去沒去過的店,打車都是用線上軟體,避免一切可能發生的社交。

3、吃飯總要剩一點

根據長沙心理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顯示:約46.8%的心理諮詢來訪者都會提到這個問題——吃飯時總是要剩下一點。

這種吃飯習慣的孩子,不管飯是多是少,碗裡總會留一點,這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沒有安全感的習慣性行為,剛好夠的飯對他們而言就是沒有吃飽,只有剩下一點才能完全吃飽。

好比你今天的份額只剩下最後一顆糖了,你總是會覺得不夠、心裡不安,但如果口袋裡還有一顆,你攥著這一顆糖就能感覺到自己是滿足和安全的。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就是像是易碎的花瓶,內裡是自卑、敏感和各種不確定的擔憂,投射到人際關係中,這樣的孩子往往都習慣去關注別人的情緒變化,導致自己活得很累。

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走出這種情緒?

1、揪出內心癥結所在

當孩子出現這些可疑的吃飯習慣時,家長不應該直接指責孩子這樣不對,更不能採用辱罵、毆打等極端做法,這樣反而會讓本來就自卑的孩子更加封閉內心。

家長應該循循善誘地讓孩子主動說出自己為什麼會怎樣,心裡或者生理上為什麼不接受這樣的飲食習慣,讓他卸下防備,回歸父母的港灣,逐步進行「心理重建」。

2、坦然面對自己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可能你和其他孩子存在的閃光點不同,但絕對不是你不夠好。

有缺點、有做不好的事情很正常,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最近10歲小女孩跳樓之前留下的遺書就是「我怎麼什麼都做不好,我累了。」這就是太過壓抑自己的情感,無處宣洩之後最壞的結果,家長們一定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

3、不要討好別人

因為害怕自己被討厭,很多自卑的孩子都習慣於討厭自己,看低自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只能通過討好別人來扭轉印象,父母告訴孩子真正被人接納需要的是尊重,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才能獲得平等相處的機會。

【幸孕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父母是他們成長路上的引路人,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就是為他們的未來把握最後一道關。

相關焦點

  • 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除了從言行舉止上得知,其實還可以從簡單的吃飯習慣中體現出來。從這些話語中家長可以很清晰的明白其喜好,但是自卑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只是因為害羞,不會主動地提出要求;二是過度敏感,在意別人怎麼評價他。在正常孩子家庭中,父母會刻意地培養他獨立地去幹一件事,比如在吃飯方面,孩子會主動地擺碗筷,收盤子,洗碗等等。但自卑的孩子常常是沒有主見的,幹什麼都喜歡依賴爸爸媽媽,有的依賴性強的,不僅吃飯需要父母全部準備好,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希望父母代勞。
  • 行為心理學:孩子吃飯有這些習慣,可能比較自卑,寶媽要多加留意
    簡而言之,就是可以從一個的吃飯習慣,反映出他的內心特徵,而這些特徵將會在他的人際關係中體現出來。有這3種吃飯習慣的孩子,小心比較自卑1、吃飯有潔癖在飲食上講究衛生本來是一件好事,畢竟「病從口入」,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幾乎不可能做到完全隔絕細菌,且適當的細菌也對人體有益。
  • 李玫瑾提醒家長:孩子吃飯的時候有這3種行為,暗示長大後沒出息
    因此,如果家長想讓孩子在未來有出息,就一定要培養好孩子的情商,而我國的著名教育學者李玫瑾教授對孩子們的情商培養也十分重視,並且也提醒家長們說:吃飯時有這三種行為的孩子情商低,長大之後容易沒出息。餐桌上的3種行為,暗示孩子長大後沒出息一、吃飯不老實、亂動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的年齡很小,因此不需要太多在意禮儀禮貌方面的問題,但其實如果從本質上看,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老實,總是跑來跑去甚至影響到別人,那就是規則意識淡薄的重要表現。
  • 你骨子裡的自卑,可能源自於父母的這4種行為
    孩子在面對事情的退縮行為,很大程度上都與其家庭的教育方式脫不開關係。這種來自骨子裡的自卑,絕非一日形成,而是家庭環境的映射,不自信的人會過得有多糟糕?這類孩子從小就帶著比同齡人低一等的想法生活,傷害了一整個人生。
  • 心理學家:極度自卑的孩子,骨子裡透露著這五種特徵,家長要關注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性格自卑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骨子裡往往透露著這幾種特徵,需要家長的關注。;在大家談論話題的時候,不敢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別人說了什麼話,不論對錯不敢說「不」;長大後孩子遇到喜歡的人,也不敢邁出表白這一步……這些都是不敢表達自我的表現,和性格內向外向無關,按照心理學的研究,這都暴露出了孩子的自卑。
  • 父母越談錢,孩子越自卑:這3種影響可能毀壞他的一生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孩子正在變得越來越不自信,變得越來越自卑,家長們知道嗎?讓孩子自卑的原因有很多種因素,自身的因素,外界的因素。其中,錢也是其中一種。家長肯定很疑惑,為什麼金錢能讓孩子自卑?
  • 孩子有這幾種表現,說明孩子有自卑傾向,家長鬚高度重視
    有一次,媽媽故意沒話找話跟明明聊天,從明明的談話中媽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原來明明因為自己身體發胖開始自卑。明明說不敢吃飯,是因為怕吃太胖減肥困難,明明還說自己長得不好看、眼睛小,如果再胖就沒法見人。
  • 心理學家:骨子裡自卑的父母,會把自卑傳遞給孩子
    但是殊不知,不承認、不接受,就不會有改變,就會被骨子裡的自卑所牽制。如果你找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去療愈自己,他往往也會把你的這份自卑「掰開」給你看,即他會剖析這份自卑的來和去,他不會越過去,直接給你一些所謂的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因為看見自卑,承認和接受自卑,就是最重要的療愈。那沿著這個角度我們就看看,普通人的自卑是怎麼樣來的,它又會怎麼樣影響我們。
  • 心理學:骨子裡自卑的人,都喜歡做這2種事
    經常會有一些擁有嚴重自卑情結的患者來向我諮詢心理方面的問題,因為內在的自卑情結,已經嚴重的影響了他的生活。他們表現在外的狀態也許是一種猖狂,或者是暴躁不安,還有的則是抑鬱寡歡。他們很討厭現在的自己,同時也覺得周圍的人在遠離自己。我們發現這類骨子裡自卑的人,都喜歡做這2種事。
  • 自卑到骨子裡的的孩子,都會有這些習慣,不糾正將來的路越走越窄
    導讀:自卑到骨子裡的的孩子,都會有這些習慣,不糾正將來的路越走越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自卑到骨子裡的的孩子,都會有這些習慣,不糾正將來的路越走越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80%罪犯童年很自卑,家長警惕四個信號,暗示你家娃可能內心自卑
    宋女士也不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裡,很是著急,後來在朋友的建議下,就帶著小女兒去醫院檢查,可醫生卻帶著孩子去了心理科,這才知道,女兒可能出現了自卑的傾向。通過心理醫生了解到,原來姐姐年紀較大,不僅長的漂亮,成績也很優異,爸爸媽媽也總是誇獎姐姐,相對比下,自己遜色了不少,所以越來越鬱悶,而且感覺爸爸媽媽仿佛更愛姐姐多一點,所以心裡產生了自卑。
  • 心理學家:孩子有這6個跡象,說明孩子自卑到骨子裡,家長要注意
    文/小熊育兒日記孩子的性格養成,除了和天生的基因有關係以外,還和孩子所處的環境、家長的教育方式有著極為重要的聯繫。所以說,想要讓孩子擁有一個樂觀、開朗的良好性格,我們就要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下手,重視起來這方面的教育才行。
  • 心理學家:這3種父母,會把骨子裡的自卑傳遞給孩子
    究其根本,敏感往往源於自卑,所謂的自卑就是認為自己不行,自己不好,為此他需要敏感地覺察到別人的情緒反應,做出適當的調整,以使得自己在別人心中能有一個所謂好一點的形象。那麼這樣的心理和行為,在父母自己踐行的時候,就很容易讓孩子習得,他會認為敏感才是對的,才是正確的人生打開方式。
  • 李玫瑾:看孩子有沒有出息不必等長大,看他吃飯有沒有這3個習慣
    ,比如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想要看孩子在以後有沒有出息,其實不必等長大,看他吃飯時有沒有這3個習慣就夠了。,在吃飯時常見的3種習慣一、護食有一些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對自己喜歡的菜會有一些獨佔的行為,比如把這盤菜端到自己的面前,甚至直接倒進自己的碗裡等等。
  • 心理學:骨子裡自卑的女人,會出現這三種「肢體語言」
    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就好比,有的人生下來,就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而有的人卻很自卑,覺得自己事事不如別人。心理學家阿德勒曾在人類自卑感研究中提出,過重的自卑會導致精神病症。它會弄得人心灰意冷,以致達到萬念俱灰,百事皆休的地步。
  • 自卑的學生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如何克服自卑變強大?
    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1、經常打擊孩子的家庭「你看看誰誰誰學習比你好,你在什麼什麼地方都不如別人」父母說這些話的時候,會打擊到孩子的內心,這可能像個傷疤一樣印在了孩子的心裡。時間長了,孩子看起來很懂事,不亂花錢,但是孩子也會因為金錢造成自卑的性格。孩子可能會因為對金錢過度渴望,會影響以後走上錯誤的道路。3、有暴力的家庭大多數有暴力傾向的人都有自卑的傾向,而孩子在有暴力的家庭長大,就會對暴力產生恐懼,恐懼心理會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
  • 「自卑到骨子裡」的孩子,小時候大多都有這些經歷,並非偶然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自卑的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而這並非是偶然。「自卑到骨子裡」的孩子,童年時期大多都有這些經歷,並非偶然:1. 經常被人語言攻擊一般來說,那些自卑到了骨子裡的孩子,小時候大多都有被人語言攻擊過。
  • 心理學:孩子的這幾個表現越明顯,暗示他內心越自卑,父母要警惕
    很多時候,孩子自卑的情緒會通過不同的表現釋放出來,孩子的這幾個表現越明顯,暗示他內心越自卑,父母要警惕。孩子自卑的表現有以下幾種:表現1:太過害羞害羞的這個表現很多家長應該一眼就能看的出來,孩子見了生人就躲在家長的身後,無論家長怎麼引導孩子始終不肯跟別人打招呼,無法融入集體,遇見新的小夥伴也只是遠遠觀望著,沒有辦法很快的融入進去。
  • 寶寶有這幾種表現,可能暗示母乳營養已不足,建議及時斷掉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孩子的這幾種表現,可能代表母乳營養不足1、接受輔食一般4~6個月左右,家長就會開始給孩子添加輔食,因為這個時候消化系統逐漸完善,並且母乳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其發育需求。斷奶期間,孩子的免疫力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果有過身體方面的問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因此必須確保發育正常和身體狀況良好。3、對母乳的依賴降低很多寶寶在小的時候都有奶睡的習慣,要不然就是哭的時候一定要吃奶才能好,這就是對母乳的一種依賴心理。
  • 寶寶有這幾種表現,可能暗示母乳營養已不足,該徹底斷掉了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孩子的這幾種表現,可能代表母乳營養不足 1、接受輔食 當這些情況都已經不再出現的時候,說明是時候給孩子斷奶了,因為這意味著孩子的依賴已經不單單只是寄托在母乳身上,而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他需要安慰和安撫的時候,也可以採取其他方式來替代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