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2020-05-19 母嬰參考

心理學家發現:自卑的孩子長大後將在社會上難以立足,而家庭往往是孩子自卑的源泉。

執筆:喬蘇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如何觀察出孩子是否存在自卑心理?除了從言行舉止上得知,其實還可以從簡單的吃飯習慣中體現出來。

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自卑孩子往往有三種吃飯習慣

1、不會主動評價食物的好壞

一般而言,孩子在吃東西的時候,都會主動評價喜歡吃什麼,不愛吃什麼。

從這些話語中家長可以很清晰的明白其喜好,但是自卑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只是因為害羞,不會主動地提出要求;二是過度敏感,在意別人怎麼評價他。

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他們常常思考一旦對食物的評價不符合父母期望,很有可能惹父母不開心,這種結果常常會讓他情緒低落。

因此當孩子在吃飯時,不去主動表達自己的喜好,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不一定是懂事,能夠體會父母的辛苦,吃飯不挑食,也有可能是內心自卑的體現。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家長可以試著和孩子進行溝通,觀察其表情變化,是輕鬆還是緊張,通常來講,正常的孩子是不會對評價特別在意的。

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2、什麼吃的都要父母準備好

孩子成長到一個階段後,會逐漸養成獨立意識。在正常孩子家庭中,父母會刻意地培養他獨立地去幹一件事,比如在吃飯方面,孩子會主動地擺碗筷,收盤子,洗碗等等。

但自卑的孩子常常是沒有主見的,幹什麼都喜歡依賴爸爸媽媽,有的依賴性強的,不僅吃飯需要父母全部準備好,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希望父母代勞。

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3、不敢輕易嘗試新的食物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孩子對新鮮的事物都是充滿著好奇心的。

孩子主動追求知識,追求新的事物是一種自然的心理,那是他積累豐富知識的一個重要先決條件。

所以在面對父母製作好的新菜餚時,正常的孩子都會很開心去嘗試新的口味,但往往很多自卑的孩子就不敢去探索新的食物,只想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內,不願意去面對新鮮的事物。

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什麼樣的家庭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呢?

以下幾種家庭,往往比較容易養出自卑娃:

1、過度勤儉的家庭

勤儉節約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傳統美德,但是如果家庭過度節儉,孩子無形中就被灌輸了一種窮的觀念,從而導致其心理上的自卑。

畢竟每個孩子都有一顆攀比心,當其他小朋友擁有玩具時,自己卻沒有,久而久之,孩子內心就會養成一種自卑的觀念。

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2、喜歡批評孩子的家庭

在家庭中,如果家長對孩子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以批評和責罵的方式進行處理,從來不給予肯定和鼓勵,還總是將他和別人進行比較。

那麼孩子在這種嚴格的家庭氛圍中就會感覺自己各方面能力多有不足,慢慢失去信心,進而變得越來越自卑內向。

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3、有家庭暴力的家庭

父母是孩子從小的榜樣,家庭安康,孩子才會開心,但如果他總是浸泡在經常有吵鬧,戰爭的氛圍中,其幼小的心靈將被帶來難以癒合的創傷。

4、家長過於強勢的家庭

家長如果總愛幹涉孩子的選擇,總以自己的的想法來要求他去做事情,那麼孩子就感覺自己什麼事情都幹不好,沒有主意,以至不會去做決定,總是依賴父母。

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如何開導有自卑心理的孩子

1、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伴隨著心智成熟,會形成自我獨立的人格,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什麼時候幹什麼。

所以父母在教導孩子時候,最好按照孩子自身的能力水平進行適當的指導,讓其獨立去完成。

2、豐富孩子的知識,開闊孩子的眼界

孩子的自卑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自己的眼界窄小,和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時,自己的知識有限,參與不到話題裡,就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因此豐富孩子的知識,開闊其眼界對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有效的。

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3、教孩子揚長避短,學會心理補償

阿德勒的「自卑和心理補償」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

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心理移位」,即克服生理缺陷或心理自卑,發展其他方面長處以及優勢,從而趕上或超過他人。

在面對孩子的自卑心理時,家長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和優勢,為他們提供機會和條件來施展才華,這樣孩子就可以將其作為補償目標,在前進的道路上獲得自信心,就能把自卑轉化為一種奮發圖強的動力。

4、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孔德榮認為,父母與孩子之間,孩子既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間,又能和父母以民主的方式相處。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家長應關心、體諒,而不是冷嘲熱諷,棍棒相加。這樣,孩子才會排解消極情緒,越來越自信。

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結語:孩子自卑不是小的事情,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既然可以從吃飯習慣中體現出,那麼也可以從其它方面透露出,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觀察並且呵護他們,讓孩子的自卑心理消滅在萌芽階段。

相關焦點

  • 提醒: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可能是在暗示他已從骨子裡開始自卑
    ,孩子某些吃飯習慣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他可能已經處於自卑狀態,開始固步自封,對待生活也特別謹小慎微。到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其飲食習慣,能夠反映出他很多的內在性格,如果你家娃是這樣吃飯的,警惕他已經在自卑邊緣。
  • 孩子有這幾種表現,說明孩子有自卑傾向,家長鬚高度重視
    有一次,媽媽故意沒話找話跟明明聊天,從明明的談話中媽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原來明明因為自己身體發胖開始自卑。明明說不敢吃飯,是因為怕吃太胖減肥困難,明明還說自己長得不好看、眼睛小,如果再胖就沒法見人。
  • 孩子沒有自信性格自卑內向,這幾種行為可以明顯看出
    但小文的父母卻總是想著讓其作出改變。懂事聽話這只是別人看到的表面現象,小文在家也是這樣,總是喜歡自己一個人安靜地待在自己的房間當中,除了吃飯的時間能與父母說上幾句話,其他時間總是沉默寡聞。父母對此也是非常著急,擔心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半有這幾種懂事表現,將來會難為自己
    在《中國青年報》的一項社會調查中,發現有78.1%的人表示自己更喜歡懂事兒的孩子!這種調查結果的背後就隱藏著一種教育現象,就是要求孩子要懂事兒!所以我非常贊同這句話,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養出特別懂事的孩子!當你發現孩子有這幾種懂事表現,就要引起注意了,而非引以為傲。
  • 三種表現說明孩子有自卑傾向,家長別沾沾自喜,及時引導還來得及
    執筆:張蒙定稿:蘇子後聽話懂事的孩子確實更容易受大家歡迎,也能讓父母安心不少,但有些孩子表現出來的都乖巧行為並不是真正的懂事,反而是一種自卑心理的體現。但他看起來似乎並不開心,很多時候甚至有一種畏畏縮縮的感覺,父母問過幾次,他也不願意說真心話。實際上,樂樂內心可能已經出現自卑傾向,因為他內心知道父母喜歡懂事的孩子,所以被迫去迎合他們的喜好,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掩飾內心的怯懦。
  • 心理學家:如果父親有這3種習慣,那麼孩子一定會越來越自卑
    在教育心理學中,如果父親存在這3種習慣,那麼他們的子女一定會因之感到自卑。青春期的少年會十分自大,認為自己以為的就是正確的,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去處理事情,所以這一階段的價值觀樹立是很重要的。很多青少年會因為缺少家長的關注與溝通而選擇以一些特立獨行的行為去吸引外界的注意,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 心理學家:如果父親有這3種習慣,那麼孩子一定會越來越自卑
    在教育心理學中,如果父親存在這3種習慣,那麼他們的子女一定會因之感到自卑。1、言而無信言而無信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即使在社會交往中,也應該言而有信,這種行為十分影響子女對父母的看法。與此同時,作為父母,如果自己就經常言而無信,那麼就會「帶歪」子女的價值觀,讓他們誤以為言而無信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從而在社會中也經常這樣做。尤其是當子女進入青春期時,這種錯誤的行為帶來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 3個行為說明你的孩子正在自卑,一些家長還以為是「懂事」的表現
    每個家長自身的性格都不一樣,而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自身性格與習慣肯定也會影響到孩子。甚至在一些家庭,我們發現這樣的現象:孩子的習慣跟父母非常相似,甚至連性格脾氣都差不多。
  • 孩子自卑自閉,往往有這四點特徵,很多父母卻把他當作內向
    有句話說,自信樂觀的孩子,愛笑的孩子,運氣不會太差,人生的路途會更加坦蕩。然而,當代社會很多孩子在偷偷自卑自閉,父母卻並未察覺,只是以為孩子是性格內向。殊不知,父母的不察覺和不作為,讓孩子在今後的人生路途中艱難前行。
  • 孩子有這3種"懂事"的表現,其實就是情商低,家長別再沾沾自喜
    家長固然之都想塑造孩子懂事的形象,這樣在外出的時候也不會給自己惹來麻煩,跟其他孩子相處的時候還可以安心一點,在學習上也不懂家長太過於操心。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表現出懂事的行為,並非孩子真的本意上的懂事,而是孩子存在一種自卑的心理,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去開導孩子,可能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 孩子出現這6種跡象,可能是「自卑」的「徵兆」,父母要引起重視
    孩子出現這6種跡象,可能是「自卑」的「徵兆」,父母要引起重視第一種:太過於懂事>父母們都喜歡懂事聽話的孩子,也總是會在外人的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麼聽自己的話。但是太過於聽話的孩子往往內心比較自卑,他們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甚至從不向父母傳達自己的想法,只會做父母吩咐給他們的事情。這樣的孩子內心往往是自卑的,因為他們很害怕失去父母的疼愛,很害怕父母討厭他。
  • 注意了,孩子有這幾點表現,說明有自卑情緒
    孩子有這幾點表現,說明你正養育一個自卑的孩子。自卑、逞能、做錯了會覺得非常難堪;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往往會有一種不配得感,這些都是討好型人格的表現。即使有時是自己應得的,也要刻意討好別人,比如討好自己的媽媽,來獲取零食或者玩具。這樣的孩子是可憐的。往往非常嚴格的父母,容易養出討好型的孩子,因為太嚴格,才會給孩子錯覺:我必須要討好他們,才會獲得我想要的。
  • 孩子的這三個「懂事」行為,其實是情商低的表現,家長先別瞎高興
    因為一個人的行為表現能夠反映他的個性特徵,所以家長也確實應該多多觀察孩子。但是孩子的三個行為往往會讓家長誤以為他是懂事的,但其實這個懂事是打引號的&34;,這個&34;暗示孩子情商低。1、不會反抗教育孩子往往要採用觀察法,家長要學會觀察孩子的在生活中的行為,尤其是一些細節上的或者是一些長期的習慣。這些行為都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個性特徵,以及他日後的發展方向。如果一個孩子永遠都是聽話的狀態,不會反抗,那麼有些家長就會認為孩子很懂事,反而會覺得特別的放心。
  • 六種跡象要注意,很可能是自卑的信號,父母要重視起來
    所以說孩子最大的天敵就應該是自卑了,若是能讓自卑轉換成自信,那家長也會省去很多育兒時的辛苦。雖說改掉自卑沒那麼容易,但是在改變之前還有件事很重要,那就是得先知道自卑的表現都有什麼。因為自卑在每個孩子身上的特點不同,所以先了解不同特徵的自卑都是什麼,才能助力孩子快速的改變身上這些不太好的行為。
  • 讓孩子過早「懂事」,是種殘忍的教養
    大人們總是一遍遍地說「懂事才是好孩子」,好像學會像成年人那樣去思考是一種好孩子必備的技能。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 ,只是很多大人忘了,這個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還有兩個詞叫做「委屈」和「不快樂」。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 孩子在這三個方面越懂事,暗示長大越沒出息,父母可別盲目高興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會有意無意地根據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來觀察孩子是不是懂事或者是不是調皮。因為一個人的行為表現能夠反映他的個性特徵,所以家長也確實應該多多觀察孩子。但是孩子的三個行為往往會讓家長誤以為他是懂事的,但其實這個懂事是打引號的&34;,這個&34;暗示孩子情商低。
  • 孩子自卑不是因為懦弱,往往是因為父母這樣做
    在大家眼裡,他有個美麗懂事的太太,兒女雙全。高學歷,畢業後進入大公司,一路晉升,是個非常優秀的人。但這樣一個優秀的人卻極度自卑。雖然謙卑是好的,但有時候過度謙卑也會讓他錯失很多機會。比如公司內部競爭時,別人使勁上趕著表現,他卻總因為自卑敏感往後縮。直到有次聊天,我們才明白他這種自卑的來源。
  • 這3種家庭更容易教育出自卑的孩子!你中招了嗎?
    ,相信沒有人天生自卑,自卑的孩子往往有原生家庭深深的烙印。但無論孩子做的有多好,父母永遠在挑孩子的毛病,導致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跟父母也不親近。有很多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一樣,會對爸爸媽媽說自己喜歡很多東西,會哭著鬧著讓父母買給他,但是父母一直對他說要懂事。
  • 父母越談錢,孩子越自卑:這3種影響可能毀壞他的一生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孩子正在變得越來越不自信,變得越來越自卑,家長們知道嗎?讓孩子自卑的原因有很多種因素,自身的因素,外界的因素。其中,錢也是其中一種。家長肯定很疑惑,為什麼金錢能讓孩子自卑?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會出現這幾種表現,你家孩子中招了嗎
    對此有網友評論說,這是「熊孩子赴宴」。很難說這孩子是不是真的熊,但這位祖母的做法是真的十分欠妥。孩子的行為往往反映出了家庭的教育水平,餐桌禮儀更是如此。今天奶奶用盤子餵孩子,明天他們就會覺得在晚宴上,用臉盆吃飯的行為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