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每天必做的事,吃的過程中也蘊含著很多文化。尤其是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中國菜在世界上非常有名。南北的每個地區,甚至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菜餚,而餐桌上的文化也能體現人的修養和風度。
孩子從小學會餐桌禮儀,出門在外也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對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好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家庭已經不重視這種文化,人們對餐桌文化的要求也不那麼嚴格,非常的溺愛孩子,無論他們有要什麼,都會滿足,更別說要求孩子遵守餐桌禮儀。
之前網絡上有段視頻特別火,一位老人帶著四五歲的孩子去參加鄉村宴會。每次上菜,奶奶都會把菜挪到孩子跟前,讓他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同桌的人也不知說什麼,只是都放下了手中的餐具。
老人絲毫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還說:「一群大人就不要和孩子搶了,他還在長身體呢。」那個小男孩也受奶奶的影響,毫無禮儀。對此有網友評論說,這是「熊孩子赴宴」。很難說這孩子是不是真的熊,但這位祖母的做法是真的十分欠妥。
孩子的行為往往反映出了家庭的教育水平,餐桌禮儀更是如此。今天奶奶用盤子餵孩子,明天他們就會覺得在晚宴上,用臉盆吃飯的行為也很正常。
因此,若是孩子有這些飲食表現,長大後會影響人際關係,主動性也會變低,家長需要多注意,引導他們改正
吃飯時會出現這幾種表現,家長需要多注意,及時要求孩子改正:
1、喜歡在菜裡挑挑揀揀。
這養行為是最不受人待見的。這不僅不衛生,而且對一起吃飯的人也不尊重。有不喜歡吃的菜時,孩子便習慣性地在裡面挑挑揀揀。
吃飯時總是挑三揀四,這是非常自私的行為。別人喜歡這道菜,看到這樣,也會不想再動筷子,會給人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因此,家長平時吃飯時要注意孩子的飲食習慣。如果孩子在吃飯時挑三揀四,家長必須制止孩子,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不好,不禮貌,不尊重他人。
告訴他們尊重是相互的,如果他們想被別人尊重,就應該先尊重別人。如果喜歡在菜裡挑選,就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
2、不等長輩就動筷
從古至今,我國就是一個禮儀之邦,餐桌禮儀在古代也是十分重要的。雖然在現代社會,很多家庭在生活中並沒有太注意,大多都較為隨意,一家人吃東西也沒有特別小心翼翼。但是餐桌禮儀必須要讓孩子知道。
當他們在聚會,或是和其他長輩吃飯時,我們必須告訴他們,在長輩沒有入席之前,不能先動筷子。長輩動筷之後,再開始動筷,這是最禮貌的方式。
否則會讓長輩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年輕一代的尊重,從而對後輩沒有什麼好影響。因為這樣的壞習慣,孩子長大後可能也會目無尊長,長大後容易變成白眼狼或不會孝順家人。
3、將自己喜歡的食物佔為己有據
有些孩子看到桌上喜歡吃的食物時,就喜歡把碗或盤子放在自己面前,甚至是將其佔為己有,不允許其他人吃,如果有人準備夾菜,他們還會大喊大叫,並立即用胳膊把食物圈起來,誰也不許吃。
這樣的孩子很自私,這不僅會在他小時候體現,而且在他長大後,他會更加自私,沒有前途,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父母應該提前教導孩子:即使再喜歡吃一道菜,也不能只顧自己,因為也許別人也喜歡吃,私自佔有它是非常不禮貌的。
如果發現你家孩子也有以上幾種表現,建議大家利用繪本,用講故事的方式向孩子表達一些規矩和道理,比如《小熊寶寶好習慣》繪本。這套繪本會提高寶寶的綜合能力,為家長教育孩子提供建議,從幾個不同的方面展現了孩子需要掌握的良好習慣和好品質。
這套繪本會提高寶寶的綜合能力,為家長教育孩子提供建議,從幾個不同的方面展現了孩子需要掌握的良好習慣和好品質。
在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同時,還可以一併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全套10冊,僅需69.9塊錢,平均下來一本只要6.9元錢,兩包零食的錢就能幫助孩子養成很多好習慣,非常划算了!
一個人的行為品格不好,一頓飯就可以看出來,因為規矩經常擺在桌子上,這不僅是大人的,也是孩子的。中華文化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們教育的基礎。餐桌文化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在家裡和外面繼承它。要讓孩子懂事、禮貌、尊重,餐桌文化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