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臺灣式電信詐騙」:冒充公檢法 窩點3個月轉移
2016-11-11 09:43:53 | 來源:人民日報
「我是公安機關工作人員,某某(人名),知道公安局為什麼要找你嗎?之前我們寄發協查公文,通知你來進行到案說明,你怎麼沒有出面處理……」這樣的電話,或許你也曾接到過。冒充公檢法詐騙,多被稱為「臺灣式電信詐騙」案件,由於此類案件的伺服器、窩點及犯罪嫌疑人在國外,具有非接觸性和隱蔽性等特點,打擊抓捕難度不小。
近日,公安部指揮浙江等地公安機關成功破獲特大跨境電信網絡詐騙案件, 涉及3個特大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團夥,共抓獲冒充公檢法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的犯罪嫌疑人101人(大陸76人,臺灣25人),涉及案件135起,涉案金額達2000餘萬元。
「臺灣式電信詐騙」的團夥是如何構成的?詐騙窩點是如何運轉的?為何這類詐騙如此猖狂?記者採訪了辦案民警和在押的部分電信詐騙犯罪嫌疑人。
團夥如何形成?
各類團夥組成「公司」,3個月轉移窩點
在溫州市甌海區看守所,記者見到了在押的部分犯罪嫌疑人。
現年39歲的臺灣籍男子董某某,是此次專案被押解回國的一名團夥管理者,與他一起在柬埔寨窩點被抓的還有其他26名人員。作為詐騙窩點的組織管理人員,董某某不僅負責人員管理、與臺灣轉帳窩點等的聯繫,同時也負責境外窩點人員的生活採購等工作。
詐騙分子往往將話務行騙窩點稱為「公司」,董某某被抓時,其所在「公司」就設在柬埔寨某地一棟三層的別墅內。
「臺灣式電信詐騙是集團化運作的犯罪產業,這樣一個『公司』的運轉,需要多個分工明確的分團夥支撐,它們之間可能是隸屬關係,也可能為互利關係,還有可能是單項服務關係。」溫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一大隊副大隊長盧立錕說,「詐騙話務窩點的實際出資人為『金主』,通常是臺灣人,依據所騙錢款數額獲取提成;撥打電話實施詐騙的是『話務員』,具體分為一線、二線、三線;在話務窩點負責網絡線路和設備維護的是『鍵盤手』或稱為『電腦手』;轉帳窩點稱為『水房』,一般設在臺灣;提供銀行卡的人稱為『車商』,取款人員為『車手』……」
為逃避打擊,這種團夥過一段時間就會換人換點。「第一個窩點在金邊,從2016年3月初開始,到5月下旬結束。第二個窩點從今年6月初開始,也是在金邊,距離第一個窩點有20分鐘左右車程。」犯罪嫌疑人莊某說。
「3個月是比較划算和安全的周期,『公司』人員也要替換。」已經有近兩年詐騙經驗的董某某說,「除了支付房租、吃住等日常費用,還要給線路提供者、收販銀行卡的團夥等付費。一般來說,『公司』組建的第一個月需要詐騙200萬元人民幣左右的業績,收支才能打平;第二、三個月則需要170萬元至180萬元人民幣的詐騙業績來維持收支平衡。」
窩點如何運轉?
每晚都開會總結,幾天騙不來錢要罰背「劇本」
「臺灣式電信詐騙」分工明確、流程清晰:一線話務員使用網絡電話,並根據被害人信息直接撥打電話,冒充公安機關來核實身份,告知其名下銀行卡涉嫌洗黑錢,待受害人上鉤再轉到二線話務員;二線話務員則聲稱為專案組辦案人員,告知受害人涉嫌洗錢,核實受害人的銀行卡帳號和餘額;三線話務員則假冒最高檢工作人員騙取密碼,並與「水房」對接,由「水房」將受害人銀行帳戶內的錢轉走。
「我們按照北京的工作時間實施詐騙,『公司』電腦等設備也都按北京時間進行設置。每天北京時間8點半柬埔寨時間7點半開始撥打受害人的電話,柬埔寨時間下午4點半結束。」董某某介紹。
「在話務人員實施電話詐騙前,需要有幾方面的準備工作。」辦案民警陳豐向記者介紹,「『菜單』就是所說的『料』,即受害者信息,一般包括受害者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具體地址,需要臺灣『金主』提前提供給話務窩點;根據『菜單』涉及的地域信息,話務窩點的『鍵盤手』聯繫改號平臺提供者,使得受害人手機顯示的號碼為當地公安的號碼;『鍵盤手』還要時時與線路提供者保持聯繫,保障通話質量。」
戴某某是被押解回國的一名「鍵盤手」,同時也負責做窩點詐騙人員的業績:「一線話務員能提成5%,二三線分別提取8%,車商提取15%—20%……每天晚上,窩點都會開總結會,一二三線分別召開,對於騙術比較『高明』的錄音還會分享學習,同時也會分析沒有詐騙成功的案例;對於連續多天沒有詐騙成功的人員,還會罰背『劇本』或者手抄。」
據犯罪嫌疑人介紹,一線人員多為大陸人員,二三線以及管理者一般都是臺灣人員。一般情況下,詐騙分子不能自己離開別墅,這是為了防止引起當地居民注意而被舉報,窩點人員需要的生活用品等由管理者代為購買。
為何猖狂難禁?
線路租借、呼叫改號、信息洩露,監管還須合力
當前境外詐騙窩點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聚人施騙」,各個分團夥通過即時聊天工具、網絡電話專用分機等工具相互溝通,導致被害人被騙時深信不疑、錢款被快速多次轉移提現,也導致警方在擴人擴線方面難以突破。但本次專案在線路商環節、改號平臺環節抓獲了嫌疑人。
胡某,從事線路出租業務,主要提供境外線路接入服務。「我手上有5條國際線路,從上家以每分鐘0.2元—0.3元的價格租入,以每分鐘0.25元—0.32元的價格租出,獲利20%左右,兩年間共賺了40餘萬元。」胡某說,「這些線路多是從國外公司租來的,當這些公司租用運營商的線路出現剩餘時,我們就可以轉租到。但是其源頭還在三大運營商,因為運營商通過技術改進,就可以強制顯示國際代碼或未知代碼,從而防止詐騙分子利用漏洞改號。」
胡某告訴記者,很大比例的線路提供商存在「灰線」產業,雖然不清楚買家的具體工作,但是由於買家提供的價格比正常服務高出很多,線路提供者對買家從事的活動往往心知肚明,在客觀上給詐騙行為提供了渠道。
記者了解到,被用於改變呼叫號碼的VOS軟體,具備「呼叫控制功能」,可以進行改號。被詐騙團夥利用的多是盜版版本,其獲取非常容易,而且通過認證技術可以防止對盜版軟體的攻擊,價格在幾百元不等。
此外,公民信息洩露問題值得關注。詐騙分子口中的「料」,多來源於金融、電商平臺及快遞行業,銀行流出的信息更「優質」。
公民信息屢遭洩露,線路租借監管不力,呼叫改號操作簡單,為電信詐騙提供了便利。改變這些情況,單靠公安部門的打擊遠遠不夠,更需要工信部門進一步加強監管,運營商履行職責、嚴格內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