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公檢法機構工作人員撥打電話,以涉嫌刑事犯罪為名,要求受害者將錢轉到「安全帳戶」行騙,這是一種詐騙分子慣用的詐騙方法。長沙警方曾多次偵破此類案件,並提醒市民注意防範,這一有些「老套」的詐騙方法也為很多人熟知,但依舊有些老年人受騙,在兩個月前,長沙一名獨居老人就被此種方法詐騙80萬元。
這些打著公檢法名義的電話號碼究竟是何人所撥打?8月22日,長沙市反電詐中心舉行的系列防範電信網絡詐騙通報會上,揭開這一謎底。
早在今年4月,長沙警方接到公安部轉來的線索,顯示有大量從長沙呼出的號碼大肆進行冒充「公檢法」詐騙行為。警方追蹤這些電話信號到一些出租房內,原本以為是人員聚集在出租房內從事詐騙,但破門而入後卻發現房內是通電的通信設備在自動運轉。
經警方偵查發現,這些自動運行的設備為一種GOIP的電信設備,一臺設備可供上百張手機SIM卡同時運作,通過在臺灣等地遠程操控撥號,實現「人機分離」,逃避公安機關打擊。6月份以來,長沙各分縣市公安局陸續開展收網行動,先後打掉GOIP設備窩點6個,抓獲涉案嫌疑人12名,查獲GOIP設備12臺、卡池設備20餘臺、作案筆記本電腦7臺以及大量用於撥號的電話卡、涉案銀行卡和身份證。
接到假冒社保局和法院電話,獨居老人被騙80萬元
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詐騙手段,長沙警方曾多次偵破此類案件,長沙市反電詐中心也多次向市民發出防範提示。
這一詐騙手段逐漸為很多市民熟知,但依舊有很多老年人受騙。在今年7月份,家住長沙市雨花區的陳女士就被這一方法詐騙了80餘萬元。
陳女士今年65歲,獨自一人居住在家。7月3日中午,她接到一個自稱是長沙市社保局的電話稱,需要核對她的個人身份信息,並報出其身份證號等信息,問其是否正確,之後又稱她的身份信息可能在上海被盜用,如果屬實建議其報警。
對方又提供了一個報警的電話,稱可以處理她的事情,她就打了對方提供給她的這個電話,接通後對方自稱是最高人民法院工作人員,稱陳女士涉嫌販毒,案情很嚴重,並且有200多萬贓款在其名下,問她是否屬實。她回復並沒有那麼回事,對方隨後發送一條連接到其手機上,陳女士打開看後,發現她的個人身份信息,涉嫌其販毒和接受贓款的情況。
「我看到之後就害怕了。」陳女士說,對方說她的案情很複雜,不能和其他人說,並且需要審查她銀行帳戶內的錢。對方要求她去附近郵儲銀行開設一個帳戶,並告知其帳戶和密碼,之後幾天又要求其開通支付令牌,並稱要驗證其銀行卡內的金額,陳女士隨後分10次將自己其他銀行卡內的80多萬元轉至其郵儲銀行卡內,每次轉帳時都將驗證碼告訴了對方。
「轉完款後他們就要我在家裡等消息,但之後一直沒有消息。」陳女士說,之後她到郵儲銀行查詢餘額情況,發現卡內金額已經全部被轉走,才意識到被騙。8月初,隨後陳女士向警方報案。
在2018年11月底,長沙86歲的退休教授彭某某也遭遇一起冒充公檢法的電話詐騙。在1個多小時的「洗腦」後,他主動將6張銀行卡的帳號和密碼都提供給了詐騙分子。幸運的是,這一詐騙被長沙市反電詐中心提前預警,中心在2個小時內完成研判、緊急出警和上門勸阻,最終6張銀行卡裡共計50餘萬元的資金未打到詐騙分子的帳戶。
長沙市反電詐中心民警介紹,此類冒充「公檢法」的詐騙手法已經橫行多年,也有一些升級,比如身穿警察制服,在市民不相信時通過視頻通話來冒充警察,要求在公安局門口見面後又以理由將受害人支開。
長沙警方多次打擊此類案件,反電詐中心也經常接到預警和勸阻被詐騙的市民,很多市民也熟知這一詐騙手法,但一些獨居老人也成為重點詐騙對象。
警方追蹤詐騙電話來源,發現竟是電信設備自動運行
這些冒充「公檢法」的號碼究竟是何人所撥打的呢?
民警介紹,長期以來,許多詐騙分子利用一種VOIP的語音通話技術,「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是指將模擬信號數位化,以數位化的形式在IP網絡上做實時傳遞,通俗地講,就是網絡電話,這些軟體通過修改IP數據包的主叫信息實現主叫號碼的篡改,可以將主叫號碼改成任意公檢法機構的號碼。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曾介紹,近兩年,由於國內的高壓嚴打,違法分子紛紛轉移到國外,大量的改號電話幾乎全部來自境外。
針對境外改號電話,工信部也表示,工信部已建立虛假「+86」境外改號電話攔截系統以及高風險號碼比對庫,對境外改號電話進行攔截。另外,還進一步優化完善境外改號電話防範攔截系統,完善境外來源電話提醒技術體系,加強對仿冒公檢法等高風險號碼的重點監測和攔截。
而長沙警方近日偵破的一起網絡詐騙案件中,詐騙分子則使用了一種VIOP的升級版。
2019年4月以來,公安部陸續下發30多起冒充公檢法詐騙的電信詐騙案件線索,長沙反電詐中心迅速指導相關分縣市公安局進行落地核查。
據瀏陽市公安局刑偵大隊反電詐中隊指導員黎歐陽介紹,在接到相關任務後,民警立即對疑似從轄區撥出的詐騙電話信號進行追蹤,發現這些信號集中在瀏陽城區的一棟民宅內。
今年4月份,瀏陽警方鎖定了這些信號發出的具體房間號。黎歐陽說,最開始警方判斷這個窩點至少有數十名嫌疑人在內從事犯罪活動,調集警力後展開收網行動,在破門而入後,卻發現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出租房,只是在臥室內有數臺插了大量手機SIM卡的設備在運行。
在5月份,瀏陽警方再次查獲這樣的一個窩點。在兩次行動中,警方都在房間內發現了同樣的設備,經過辨識,這些設備都是一種名為GOIP的電信設備。
據介紹,這種GOIP設備在將SIM卡插入網關後,同時對接網關到軟交換伺服器,即可實現在任何地方通過網際網路,IP話機、軟電話、群呼中心等,呼出(或接聽)網關所在地的移動通訊設備和固話設備等。
警方在行動中還在房間內抓獲3名吸毒人員,據他們交代,他們是受人所託,以每月200元的佣金負責照看這些設備,同時也可以住在這些房間內。
經警方核實,投放這些設備的人員來自臺灣,在去年,相關人員來到瀏陽後,租下了房間,並將這些設備投放。
遠程操控本地設備實現「人機分離」,警方抓獲12名嫌疑人
長沙縣警方在核查轉交線索後,經過研判,直接抓獲了一名負責維護設備的犯罪嫌疑人盧某豪。
經查,24歲的盧某豪於2017年在泰國曼谷一詐騙窩點參與實施冒充公檢法詐騙犯罪時認識了組織實施詐騙犯罪的臺灣上線,後離開窩點後仍與臺灣上線有聯繫。
2019年4月,盧某豪集結鄧某等人租房準備實施犯罪,盧某豪以他人名義先後在長沙多地租賃高層住宅,並在長沙縣、嶽麓區、雨花區多次更換作案窩點,以圖逃避公安機關清查和打擊。
盧某豪等人由臺灣上線提供資金和設備,並按照其指示操作GOIP設備協助實施詐騙犯罪。盧某豪等人通過蘋果手機的FaceTime與臺灣上線嫌疑人進行聯繫,接收臺灣上線指令,按其要求操作、維護、轉移GOIP設備等,並將臺灣上線嫌疑人批量購買的電話卡等物品中轉郵寄到臺灣。同時,已查明盧某豪還因涉嫌冒充公檢法詐騙犯罪,被浙江金華、廣東珠海公安機關上網追逃。
在整個行動中,長沙各分縣市公安局陸續開展收網行動,先後打掉GOIP設備窩點6個,抓獲涉案嫌疑人12名,查獲GOIP設備12臺、卡池設備20餘臺、作案筆記本電腦7臺以及大量用於撥號的電話卡、涉案銀行卡和身份證。
8月22日,長沙市反電詐中心民警向瀟湘晨報記者展示了被查獲的GOIP設備。「這些是瀏陽市公安局查獲的幾臺GOIP設備。」反電詐中心民警劉偉健稱,設備共有32條線路,每條線路配備4個手機SIM卡卡槽,即一臺GOIP設備可同時支持128個手機號通話,並且還支持群發簡訊、遠程控制、機卡分離、遠程控制等功能。
劉偉健說,GOIP作為是網絡通信的一種硬體設備,支持手機卡接入,能將傳統電話信號轉化為網絡信號。近年來,為了逃避偵查打擊,犯罪嫌疑人將作案手段升級,在原有VOIP改號軟體的基礎上增加了GOIP設備環節,形成一道「物理隔絕」。
嫌疑人在布置好GOIP窩點後即可離開,通過遠程攝像頭觀察窩點情況,同時GOIP設備可以支持遠程傳輸手機SIM卡數據,嫌疑人通過網絡將SIM卡撥號數據傳輸至GOIP設備窩點,再由GOIP設備與所在地通信基站連接將電話撥出,實現了設備與SIM卡的分離,起到隱藏身份、逃避打擊目的目的。
「科技的發展也給詐騙分子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此類案件的偵破也證明公安機關有能力對其進行持續打擊。」長沙警方相關人士表示。
同時,警方也同時提醒,冒充「公檢法」機關詐騙騙局實際漏洞百出,第一,這些機關從來不會用電話調查所謂「重大刑事案件」,更加不會在電話中要求進行資金操作。
不管詐騙分子的手段如何升級,市民防範電信詐騙要做到「四不」,不輕信陌生號碼來電,不點擊來源不明的連結,不透露銀行卡等私人信息,不向陌生帳號轉帳等。
瀟湘晨報記者 曹偉 通訊員 劉彬 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