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網梳理了截止到2018年8月「95後」用戶行為軌跡的數據積累,在選取的3350份用戶樣本中,進行了一次調研,發現作為伴隨網際網路發展而成長的一代人,他們的選擇的確 「大有說道」!
在對已就業的2018年應屆畢業生的調研中發現,有38.76%的已籤約畢業生表示籤約崗位與所學專業並不相符,近四成人的工作與專業不對口,為什麼?
網友一:確實是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
就那我自己來說,實習時是在婦產科實習的是醫生,但是和護士小姐姐很有緣。因為她很喜歡下五子棋,其實我沒有下過,也許是小時候哥哥喜歡下軍棋和中國象棋沒人和他下,就拉著我這個妹妹陪他下的原因吧,我上去就把護士老師下敗了。為此,這個喜歡鑽研五子棋的護士老師經常拉我切磋五子棋,也帶我去打針,我覺得我一針見血,真挺厲害的。但是畢業了也沒能進入醫院,一直失業,現在可以說是一個網絡小說寫手吧……因為我近一年多時間都有一直堅持在寫。
網友二:不是現在,還是一直以來都是如此。
其一,大學生在學校裡面學的知識有高有低,有的人學的東西可能根本很難找到和勝任對應其專業的工作。
其二,在進入社會一段時間後,才真正發現了最真實的自己,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方向原來跟自己的專業背道而馳。
其三,因為所學的專業,需要很長的時間經驗考察期,才會有工資上顯著的提升,為了獲得最快的獲得更好的待遇,於是迫於無奈放棄了原來的專業方向。
其四,父母或者親戚的幹預,認為其所學的專業沒有他們推薦的領域發展前景好,於是強制的幹預了其的專業工作。
網友三:不管從事任何專業的工作,最終目的都是創造經濟價值,實際就是為了財富!
第一,這個問題不是現在才有的,早就有。你可以網上查下「北大才子賣豬肉」的主人公事跡簡介, 北大學生有些都不從事本專業,別說是普通大學了。
第二,當年高考選擇的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或者是家長逼迫著報的。高考時對專業懵懂無知,光靠專業名字選擇了專業,但是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不喜歡這個專業,但是當前教育體制不允許你在大一開學半年後改專業。所以,畢業後就改了專業。
第三,偶然因素。曾經我班裡的一個學生,學的是生物技術專業,畢業後家裡動用關係去了某航空公司,說是給編制,幹3休4,不知真假反正現在還在機場。
第四,國家經濟不景氣,這個層面咱就不分析了。
網友四:跟自己的專業和職業規劃有關係。
有些同學所學的專業很難找到對口的工作,所以在找工作時會做一些與專業無關或者關係不太大的工作;有些同學因為再學自己專業的時候,發現自己在其它領域會有更好發展,所以會做她喜歡的工作,與專業可能無關。
網友五:現在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太快,大學生一畢業就可能會發生結構性失業的可能。
所以就有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的說法。再加上我國人口基數太大,每年的應屆畢業生也太多,就業環境是比較惡劣的,壓力山大啊,所以現在的大學生有很多畢業以後為了社會生存,選擇的工作大多是專業不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