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出身的他們,為什麼沒有從事本專業的工作?

2020-12-14 大學與教育

知乎上突然冒出了這麼一個問題:

看了關於這個問題的幾個數據:

累計回答1200+;

關注該問題人數52,820+;

累計瀏覽量更是高達3,986,050(別數了,近400萬)

根據教育部近兩年的留學生現狀白皮書和藍皮書的數據顯示,近兩年出國留的學生人數在150萬左右,而2017年國內應屆畢業生人數為700萬。

然而,這800多萬的學生中,究竟能有多少人在畢業後,會從事著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說是未知的,也可以說是可預知的。為什麼?咱們來看看這幾個故事,可能你就會明白為什麼了。

一如既往的中國的好學生(留學生)

關於Soulframe

大學專業:清華建築系

留學背景:耶魯大學設計研究所

現在工作:遊戲製作人

差別大嗎?

有人可能會說:「建築學專業的去做遊戲,跨度不算很大,還是有很多聯繫,比如繪畫,力學,做遊戲估計也會用到,而且遊戲和建築學同樣需要創意和精美。」

差別不大嗎?看看@Soulframe自己怎麼說:

清華建築系畢業,申請出國時拿了14所名校offer,耶魯大學設計研究生,畢業拿了幾個國際top建築事務所offer,正要沿著好學生的路子在美國某事務所拿高薪offer,拿綠卡,生娃時——突然一種極度疲憊和厭惡的感覺襲來。

一個月之內改變了選擇,回國創業,吃泡麵,地下室辦公創業。4年後,擁有一家60+人,年利潤幾千萬的遊戲公司。

所以,回想那個關鍵的時候,做了什麼選擇呢?

中國的好學生——沒錯就是我這樣的,就像是matrix裡頭,沉醉在夢鄉中的人類,從小成績不錯,接收著四面八方的讚譽,肩負著越來越重的期望——初中畢業要爭取最好的高中,高中畢業爭取最好的大學,大學畢業爭取最好的研究生,出到社會後爭取最好的工作,又體面收入又高又輕鬆最好。

但是,總有那麼一些時刻,你窺到了matrix之外的世界,那些軌道外的東西刺激了你,那麼新鮮又真實,以至於你沉醉其中。但強大的外力立刻又將你拉了回來——老師對你說,別玩物喪志,以免影響成績;父母對你說,這東西能賺錢嗎?仍走在軌道上的朋友勸你回歸,小心脫軌。

當然如所有好學生一樣,「分得清主次」,「看得清形勢」,不務正業可以,當然不能影響了正途。但是,學業與作品的區別在於:每門考試過後,你會立刻把知識全忘了,而作品卻越做感情越深。

而在即將研究生畢業之前,仍然遵循著好學生的路子,在求職路上連續得手,不少一流國際設計事務所又都拋來了橄欖枝。 看起來,只需完成最後一步,家長,師長,親友……所有愛你的人就可以徹底放心了。

我放棄了真正想做的事情,而沿著它營造的幻象繼續走了下去。當然,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也許仍然會收穫鮮花,掌聲,財富,但我唯獨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因為,如果那樣選擇的話,我就永遠背叛了他們。學業只是幾年的事情,而事業很可能是一輩子。所以,就在那個時候,寧可痛苦地醒來,也不能辜負內心。

據說,一個人一生只有三次機會能夠決定自己人生的走向。對於這個題目中所特指的所謂「名校好學生」來說,也許數量更少,但無論如何,對於我來說,那一刻一定人生是我最重要的選擇之一。

最後想說句雞湯:Follow your heart, fuck everything else.

差別大嗎?

可能又有人會說:「是這樣沒錯,但這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有多少像答主這樣的畢業生,也要追逐夢想,成功的有幾個?他們都不優秀嗎?他們都沒有自己獨到的想法嗎?大部分人也只能平平淡淡過一生,丟掉自己的夢想。這就是現實。」

那麼咱們繼續看看第二個故事。

物理系出身的阿里巴巴業績王(國內985)

關於趙周

大學專業:浙江大學物理學系

現在工作:成人教育行業,一邊創業,一邊給一些比較大的企業做培訓和諮詢。

當年,浙大物理系不在我們省招生,錄取通知書上我的系是土木工程系。我拿到通知書的當天,就寫了一封信,情真意切要求轉到物理系。114查到浙大招生辦傳真,發了過去。我是那屆第一個轉系成功的學生。

高中時看多了科普書,對我影響最大是湖南科技社的一套《第一推動叢書》,還有幾個版本的《愛因斯坦傳》和《愛因斯坦文集》。

對物理是真愛。愛到一個程度,要考研之前,驚醒,發現我就算一切順利走下去——讀研、出國讀博、博士後……未來能做的事情,也就是一份工作,跟當初吸引我的「物理之美」沒有關係了。

一天在圖書館學習,接到一個電話,說看我註冊了阿里巴巴網站,要不要再升級為付費會員。後來,去了阿里求職。那時唯一我能投的崗位只有銷售。一面二面都通過了,三面沒有通過。我跑到華星樓下等面試我那位HRD,希望再給一次機會。在雨中等了一個多小時,見到HRD和馬雲一起走了出來。

馬雲聽了我的解釋,跟我說你先回去吧,明天會再給你電話。第二天一早,HRD給我電話,說來上班吧。那是2003年3月。

一年半之後,我帶的小組拿到了人均銷售額第一的成績,在頒獎會上,馬總給大家講了我入職的故事。他說他看好我,因為當年他自己也是這麼做銷售的:真誠,思考,堅持。

轉行,最需要的不是及時止損的果斷和重新來過的勇氣,而是對核心能力的識別和轉移。至於我的物理夢,我仍然跟老婆講起希格斯玻色子和LHC和《生活大爆炸》時眉飛色舞,但我清楚,我這輩子不可能再成為像牛頓、像愛因斯坦、像波爾和費曼那樣的人了。

「成功的人生並不是在行動之前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恰恰相反,只有行動、實踐、質疑、再次行動,你才能發現自己是誰。我的經歷就是這樣。我的個性一部分來自遺傳,一部分來自早年的經歷,但直到我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之後,它才最終成型。」

「我現在覺得,人生,就是對自己性格的探索。要是一個人,直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擅長做什麼,那是何等的悲哀啊。人生之旅就像是攀登一種個性的階梯,在此過程中逐漸證明自己、發現自己。」

——查爾斯·漢迪《思想者》

3

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我肯定會繼續轉行

關於蘇菲

大學專業:同濟大學建築系

留學背景:東京大學建築系

現在工作:網際網路公司做產品

我從事建築這一專業已經有很長時間,長到足以讓我非常確定,我對它的確沒有興趣。很多人會跟我說「都已經學了這麼久了,放棄了不是可惜」,然而我卻覺得「正是因為學了很久,所以才能堅定地排除它,不用浪費多餘的精力,真是太好了」。這兩種思維方式有什麼區別,大家可以細細品味一下。

我認為人的前進方向是不斷調整的,調整是為了將來更好,而過去的經歷就是調整的依據。所以我很少會後悔自己所做的事或者所做的選擇。如果不能毫不猶豫的扔掉舊衣服,衣櫃裡就永遠沒地方裝新衣服,也就不會因為新衣服而遇見新的自己和新的機遇。

因為不能專業對口找工作,所以我非常早就開始尋找自己就職時應該選擇的方向。

最大的敵人往往都是自己的猶豫不定。目標明確,具體,然後開始思考怎麼販賣自己。專業不對口的情況下,意味著需要有其他東西讓人事覺得有價值。

那之後就是通過炮灰公司反覆的練習面試——到心儀的第一志願公司面試時已經上了很多次戰場了。最後只投了8家企業,拿到其中兩家offer後就收手辭掉了其他面試。看起來沒有很多人投了數百家企業的辛苦堅韌,百折不撓的堅強,迷茫求生的勵志故事。但是這努力是每一天不間斷的計劃和實施中體現的。

可能有點「看起來毫不費力」,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努力。訣竅是,比任何人都提前,然後比任何人都更早抓住訣竅,只做最有用的事情。

只是大多數人都眼睛一味看著別人做什麼,然後在隨波逐流上浪費了大部分時間而已。

與其用90%的時間做無用功,不如用30%的時間先思考該做什麼,再用60%的時間去做有用的。

雖然不能追上其他科班出身的人,但至少可以不要讓這個距離擴大,並且讓自己的水平逐漸達到該領域的平均標準。但是我絕對不會想要把這方面作為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已經起跑晚了,還要拿這個和先起跑的人競爭,就是自殺行為。

人應當為創造將來的快樂而活,不應該被過去的包袱縛了手腳。我們的能力,本就是為了能給自己帶來理想的生活。不行動,就別抱怨。有想要的,就去爭取。

4

那些名校畢業的跨界之王

那些名校畢業的學生,最後都在做什麼工作?

王力宏(歌手):麻薩諸塞州威廉士學院 Williams college pre-med,大二下半年轉 入音樂系,此他還是外伯克利大學的碩士+名譽博士;

李玟(歌手):美國UC IRVINE 生物系生物科學和生物化學;

黃西(脫口秀演員,主持人):德克薩斯州萊斯大學生化博士;

阿什頓-庫徹(演員):愛荷華大學生物工程學;

徐勇(百度):北京大學生物學士、碩士,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博後;

方舟子/方是民 (作家):中科大生物學士,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生化博士;

曹宏威(政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張發寶(生物谷):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博士;

姬十三/嵇曉華(果殼網):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

還有更多例子,不勝枚舉。

海外藤校、北大清華、本碩博連讀,畢業後北大學子出來賣豬肉、哥大畢業生街頭賣煎餅...費盡千辛萬苦讀名校,學費百萬換來的一紙文憑真的就這麼浪費了?

沒從事自己專業相關工作的他們怎麼說:

名校和熱門專業只是符號和背景,個人堅定沉實的熱愛和決心如何被這些虛幻的東西限定。我相信,人生有無數可能。

——@寂靜的聲音

每個專業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所以即使專業對口也需要不斷學習方可持續進步。學什麼專業固然重要,但有能力不斷開拓自己的事業,提高境界和應變學習能力才是根本。雖說隔行如隔山,但各行業都會對自信和勇於追求的人敞開大門的。一生豐富的實踐經歷才是真正的專業。

——@George

所謂「連接」在於跨界的價值,複合人才的價值,都在於能夠在一個人的個體,融會貫通一個或多個領域的經驗和知識,特別是思維模式。而這樣的人才,在相關行業變革升級的時候,一定非常稀缺。

——@Carol 夏焱

名校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學習專業的機會,更是教會我們從事任何工作的學習能力、適應力,以及適用於任何工作的基本素質或者說軟實力,比如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自我驅動力等等,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越是好學校設置的通識課越多,因為通識課承擔著傳授你從事任何工作的基本能力的功能。很多人進名校不只是為了學習專業。

我們對一個人認可往往都是基於他們最後做出的成就,跟他們選擇做什麼好像沒什麼關係,跟他們畢業於什麼名校、選擇的什麼專業好像關係也不大。

愛好也好,夢想也好,都要靠轉化為實際的價值,才能讓你堅持做下去,不然只能是一時興起。

所以評判一個選擇的對錯,不是看選擇本身,而是看將這個選擇執行到最後的結果。開始,誰都無法判斷他的好壞,至少結果出來前你沒後悔就行。

5

你必須非常努力 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

你畢業後一定會從事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嗎?

相關焦點

  • 名校畢業生,卻不能從事對口專業工作,這樣的大學生活有什麼意義
    有些家長或許會覺得,名校畢業的學生,怎麼找的工作這麼差?怎麼去賣豬肉、送快遞這種不用太高學歷的工作去了?這些內在的東西不容易讓人明白,還有人覺得名校出身不從事大學所學專業的工作,那還上大學幹什麼呢,這樣的大學生活學習有什麼意義?其實這樣的大學生活是有意義的,並不是真的虛度光陰。那為什麼這樣的大學學習生活是有意義的呢?
  • 40%的「95後」大學畢業生未從事本專業的工作,究竟是為什麼?
    大街網梳理了截止到2018年8月「95後」用戶行為軌跡的數據積累,在選取的3350份用戶樣本中,進行了一次調研,發現作為伴隨網際網路發展而成長的一代人,他們的選擇的確 「大有說道」!在對已就業的2018年應屆畢業生的調研中發現,有38.76%的已籤約畢業生表示籤約崗位與所學專業並不相符,近四成人的工作與專業不對口,為什麼?
  • 大學畢業從事本專業工作的有多少?以身說法,真的不是很多!
    其實考上大學所學的專業和將來從事的工作,你說一點關係沒有,那也不對,從我的同學和我的學生的粗略統計情況來看,大學學的專業和後來從事的工作,完全相關的佔46%,基本不沾邊佔到33%,還有前面不沾邊後面有從事本專業工作,或者前面從事本專業工作,後來又跳槽不幹本專業的人數佔到18%。
  • 為何大學生畢業後不從事本專業工作,要做銷售呢?原因很現實
    張玲玲今年6月份大學畢業的,她本科學的是英語專業,可是畢業之後卻沒有從事和英語相關的工作,反而是去了一家房地產公司做起了銷售,這其實令她的家人很不解。按照張玲玲爸爸媽媽的意思,她可以在畢業之後去考一個教師資格證,然後去學校或者其他輔導機構當一名英語教師,又穩定又和專業對口。但是女兒並不聽勸,他們也很無奈。
  • 大學畢業後不想從事本專業的工作怎麼辦?
    題主的問題很具普遍性,現在有許多本科畢業的人和沒有上過大學的家長都抱有題主一樣的想法。 我要說的是,不要以為本科學的那點東西就成了你的專業。本科的專業只是一個入門的指引而已。
  • 為什麼土木畢業生不願意從事本行業工作?
    十年前,我依然決然地填報了土木工程專業,現在想起來都覺得當時是腦子進了水。也怪當時年少,沒有什麼主見,獲取的信息也非常有限,家裡親戚說土木工程畢業後就業率很高,而且有個表哥在湖南一個土木相關行業裡幹的非常好,等我畢業後可以通過他的關係直接進去,於是就義無反顧地一腦袋扎了進去。
  • 大學畢業不想從事本專業工作,除了銷售,更好的選擇是什麼?
    在高考之後填志願的時候,家裡人都和我們講,專業一定要選好,到時候和你的工作有關係的。但是大部分人在畢業的時候才發現,你所學的專業和你從事的工作基本沒有太大的關係,即便你找到了專業對口的工作,你也會發現,你所學的專業知識很少能夠用到你的工作中。
  • 為何名校那麼看重本科出身?
    最近有考生諮詢小水,雙非考生考取名校的研究生,會被歧視,這到底是否是真的。因為她之前聽學姐說起,名校一般不會錄取雙非考生,特別是本科是三本大學的更是如此。她的本科院校不好,但是她想考名校的研究生,所以因為學姐的話,導致她不敢選名校,但又有點不甘心。
  • 非本專業的小白,如何開始人力資源工作
    在我看來,這樣的應聘者,要麼是對人力資源缺乏足夠的認知,要麼就是在人力資源方向上沒有更高一層的追求——求職目標就是基礎的人事工作。在人力資源方向上有一個什麼樣的目標,其實都是OK的。只不過作為一份工作,既然要去從事它,花點時間多去了解了解,還是有必要的。
  • 該醫學專業是零醫患糾紛的專業,要注意專業沒有機會從事臨床工作
    在本科專業目錄中,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隸屬於醫學技術類,根據陽光高考網的數據顯示,目前開設該專業的院校並不多,只有160所,開設該專業的基本都是一些醫科類大學或者醫學院。這意味著,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不再具備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的資格,當然也就無法從事臨床醫學類的工作,所以大家要明白多數醫學檢驗專業的畢業生本就不可能成為臨床醫生。
  • 如何看待大量土木工程畢業生不從事本專業
    在最近關於「怎麼看待大量土木畢業生不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討論中,一個爭議點是「專業不對口」,一方面有人認為「自己辛辛苦苦學習了四年的專業知識,到最後都沒有到工地上去體驗一下,覺得有點浪費。」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是這樣的,經過上課,考試,到答辯,都是與土木專業息息相關的內容,突然一下畢業就去做其他行業,可能是有點不甘。
  • 名校畢業生從事什麼工作才不算「墜落」?
    馬雲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沒有!完全沒有!如果我們對學歷背景有什麼要求的話,馬雲就被阿里巴巴拒之門外了。」他表示更看重進取精神和學習能力,而這並不取決於你畢業於哪所學校。在就業學歷歧視現象存在的當下,馬雲所闡述的用人觀無疑更值得尊敬。一些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對求職者有不少歧視性要求,明確要求必須是哪一層級的高校。
  • 北大、復旦等名校畢業生,從事房產中介、家政被熱議,你怎麼看?
    近日,「北大、復旦畢業生從事房產中介,32歲碩士做家政」的一條新聞,引發熱議。在鏈家的在線直選經紀人的「 雙一流高校」欄裡,名校畢業生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等頂尖名校,碩士、博士也在其列。據悉,其中多位經紀人實現銷售超過1億元,提成非常可觀。
  • 非法本人員如何從事合規管理工作?
    我之前是業務崗位,有可能從事合規管理工作嗎?今年的疫情確實給一些畢業生、待業者甚至其他行業從業人員帶來的不小的衝擊,而合規工作作為一個「小眾」行業,開始被很多人看到了發展的潛力,確實值得深入了解。誠然,合規工作與法律工作不可分割,且有很強的互通之處,但是是否非法律專業人員就一定不能從事相關工作呢?先說說一些歷史情況。
  • 為什麼社工專業學生紛紛選擇從事非社工的工作?知乎話題精選
    導讀(ID:cnswer):為什麼社工專業的學生紛紛選擇從事非社工的工作,在職社工的人員流動性為何如此之大?
  • 「畢業之家」三本出身,怎麼做到比985更優秀?
    記得關注喲,後續將會為大家推送高考志願填報和大學專業的介紹喲。 (一)三本院校出身,還有沒有希望能踏進研究生這個門,如果有希望的話最多能考上什麼段位?這是來自一位三本同學的真實。同樣的成績,學校比對綜合素質和生源質量,錄取名校的學生無可厚非。事實上,越是優秀的學校,越不會以學歷取人。他們反而更在意你的個人能力。
  • 大嬸問:為什麼你讀中藥學,不從事自己專業的工作,多浪費啊!
    從我畢業後,幾乎每走到一個單位,都會有中年大嬸或大叔問我:為什麼你讀中藥學,不從事自己的專業,多浪費大學讀的幾年書啊?對於這樣的問題真的太難一兩句話解釋清楚。當時我都是應付式的回答,畢竟人家也只是隨口問的,無論我回答什麼,人家都會很快忘記的……但是,我也有認真想過,為什麼呢?
  • 不從事大學專業相關的工作會怎麼樣?
    但只有一小部分人,會從事與專業完全不相關的工作。說說這些年來遇到的變換賽道的求職者們。問他們當時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是否了解該專業工作的真實工作狀態?如今回到人才市場,放棄自己學了4年的專業,用自己的零基礎去搏未來。他們說知道沒有專業優勢,所以鎖定的目標工作是房屋中介、銷售之類的崗位。並非說這些工作崗位不好,只是這幾位,浪費了四年時間,真是很可惜。
  • 裸辭考研的「二本人」:擠破頭的逐夢 抹不去的出身
    因此,也有「二本、三本淪為考研基地」一說。從某種程度上看,對於高考失利的人來說,考研是不甘與倔強的集中爆發。對於懷揣名校夢、逐夢失敗的「執拗者」而言,考研是他們說服自己接受現實前的最後一搏。而對於因本科出身不好而被困「一眼望得到頭的職場」中的人來說,考研是他們掙離現狀的唯一方式。
  • 日本修士升學秘訣,為什麼考入名校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近半年時間我們工作室的學生中有好多喜提日本名校修士合格通知書的同學,包括東大、慶應、東工大、北海道大學等等名校。專業也是非常多種多樣,包括媒體、化學、環境設計等等。 這時候肯定有不少小夥伴會問,他們為什麼能考上這些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