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34;,人際交流中,聽懂一段話的真實意思並不容易,尤其是面對自己的孩子,因為年齡差別,語言習慣,當時的情緒等因素,很容易發生誤會。所以,聽懂孩子的話,也是家長必備的能力。
一段語言一般包含四個因素,事實,情緒,目的,關係。我們舉個例子來講。
一個孩子說「今天我不想上學了」。從事實層面看,就是他今天不想到學校,這沒什麼歧義。包含的情緒可能是沮喪——她也想先好一點,但是沒辦法,也可能是挑釁——你想讓我學習,我就是不到學校,還可能是其他很多。不同人說這句話的目的也通常不一樣,有的想讓家長幫請假,有的想讓爸媽聽聽自己的困難,或者尋求專業幫助。當孩子把這句話講出來的時候,其實已經呈現了你們的關係,你是他的監護人,他需要和你報備請示或者求助。
聽懂字面意思是最容易的,但是有一個誤區,家長們通常會在孩子表達的意思上加入自己的聯想,隨後的交流不再是關於事情的討論,而是永無休止的爭執。像剛才說的,家長可能會從這句話上聯想到之前經常請假到校時間越來越少,以及現在不上學,未來怎麼考試,等等。這些都會影響父母交流的情緒,進而影響問題的解決。
除了理解事實層面有時候會摻雜個人雜念之外,情緒,目的,關係三個維度更容易被忽略掉,而實際上這是我們最需要聽懂的部分,尤其是情緒。
人和人之間的深度交流,一定交流的是情感,所謂辦事靠譜,值得託付,這些具體細節都是產生和安放情感的載體。家人之間道理講的再通,事情做得再細,如果不蘊含情感,情感不能夠被對方體驗到,通通都白搭。像大家熱戀中常說的「愛你一輩子」,聽者瞬間體會到對方強烈的激情,並且給予回應,這就完成了一個交流。如果一定揪著質問「你怎麼知道未來會怎麼樣」那就太煞風景了。
想要聽懂孩子語言背後的情緒,首先要有這個意識,常常問自己&34;也可以繼續追問「你的意思是?」「你覺得……」,幫助孩子理清和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其次,不要太執著於對錯。太多時候,只要我們開始了評論,就自動關上了體驗的大門,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感受不到自己的關心、擔憂、悲傷,也不願意去看到對方的內心世界。
家庭是個講情不講理的地方,聽懂家人語言背後的聲音,交流內心深處的情感,這才是美好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