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耿恭」:耿恭幾十個人是怎麼守住北匈奴兩萬人圍攻一年的?

2021-02-23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字數:2687,閱讀時間:約7分鐘

「拯救大兵耿恭」:耿恭幾十個人是怎麼守住北匈奴兩萬人圍攻一年的?

答: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戰爭史上,東漢「戊己校尉」耿恭死守疏勒城的悲壯一戰,還有那「拯救大兵耿恭」的浴血時刻,都堪稱濃墨重彩的一筆。

東漢永平十八年(75),即東漢王朝剛剛在西域恢復「西域都護」建制的第二年,不甘心丟失西域的死敵北匈奴,就發起了瘋狂反撲:數萬匈奴大軍洶湧來攻,龜茲等西域小國也趁機反水。西域都護陳睦與兩千多戍邊漢軍壯烈殉國。廣袤的西域國土上,就只剩下班超、耿恭等人帶著五百將士苦苦支撐。特別是退守疏勒城的耿恭,更是打到彈盡糧絕,靠吃鎧甲與弓上的皮筋為食。疏勒危急,西域危急。

偏偏這時候,又恰逢漢明帝去世,新皇漢章帝登基。西域戰事十萬火急,可朝中好些「名臣」卻在新皇帝面前扯皮。比如「清流領袖」第五倫就大放厥詞,堅決反對救援西域,要求這些漢軍將士們就地殉國。如此論調,也氣的司徒鮑昱一聲怒吼:「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是啊,如果大漢朝對這些忠勇將士的死活坐視不理,那就寒了天下人的心,他日國家有難,誰還會挺身而上?

年輕的漢章帝,也終於被這句話震動。然後七千漢軍爬冰臥雪,向著疏勒城的方向一路前行。接近疏勒城時,周圍已是一丈深的大雪。耿恭的老部下範羌自告奮勇,帶著兩千援兵打頭陣,在疏勒城下一聲高呼:「我範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緊接著疏勒城門大開。耿恭帶著僅剩的二十六名將士,與範羌等援軍們相擁而泣。再然後,又經過一連串悲壯的突圍血戰,二十六名勇士進入玉門關時,僅剩了十三人……

這一場「十三將士歸玉門」的熱血往事,以《後漢書》的評語說「喟然不覺涕之無從」。但今天也常惹來一些「歷史票友」們的吐槽。以許多「票友」們的論調說:包圍疏勒城的北匈奴軍有好幾萬人,耿恭滿打滿算才五百人,而且沒糧沒裝備,他憑什麼能守這麼長時間?難不成是吹牛?

那到底是不是吹牛?這還得事實說話,首先一個必須要看的「實錘」事實,就是漢朝在當時西域的特殊「傑作」:屯城。

東漢的軍制與西漢不同,常備兵力比西漢少得多,駐守在西域的兵力,更是少之又少。這場大戰爆發前,漢軍在西域的總兵力,也就是三千多人。這麼點兵馬,分布在西域漫長的戰線上,平日裡怎麼駐守?主要就靠「屯城」。從西漢至東漢,漢王朝在西域修築了大量的「屯城」工事。目前已發現的漢代「屯城」遺址,就有四十五個。特別是東漢王朝,在塔裡木盆地和崑崙山山脈,都新修了大量屯城,如堅固的釘子,「釘牢」大漢國土。

耿恭血戰的疏勒城,就是東漢的「屯城」之一,即今天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這座城池巧妙的依山而建,用夯築技術修成。整個城池東西寬280米,南北長380米,城牆歷經兩千多年歲月考驗,依然還能剩下3米殘高。其城內西北還築有子城,整個城池形成嚴密防護。這樣經得起兩千年考驗的築城技術,造就了一座牢固的堅城。匈奴人別看有幾萬人,想要啃動它,真要有副好牙口。

而且別說是匈奴人,「拯救大兵耿恭」十五年後,那至今被西方學者認為與漢朝「齊名」的貴霜帝國,也對西域動起了歪心思,面對西域都護班超麾下了一千八百漢兵,貴霜帝國以傾國之力的七萬大軍湧入西域,接著就在漢軍的「屯城」面前碰的頭破血流,落得師老兵疲。

而在「拯救大兵耿恭」一戰中,匈奴軍面對如此堅城,也同樣打得十分難看。匈奴單于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對耿恭各種威逼利誘,又是許願封王又是許婚,卻是毫無作用。

比起這「實錘」的堅城來,同樣「實錘」的,還有漢軍的裝備水平。東漢年間,隨著炒鋼技術的大量應用,漢王朝早已進入了「鐵器化」時代,軍隊裝備比起西漢來,更是一茬茬升級。就連羅馬人的史料裡,都留下了大量對漢朝裝備水平的詠嘆:「沒有一種鐵能與來自中國(漢朝)的鋼相媲美」。漢軍的弓弩更被羅馬貴族們視為名貴收藏品。

1974年在山東蒼山發現的「東漢永初紀年鐵刀」,更見證了漢軍的「制式裝備」。這款鐵刀長一點一五米,含碳量百分之零點七,刀背厚度一釐米。砍殺效果比起同時代其他國家的各色刀具,威力都可以說碾壓。漢代的壁畫更告訴我們,這款鐵刀,就是東漢普通士兵們的「常規裝備」。

擁有這種強大裝備的漢軍,戰鬥意志更是強悍。東漢兵力不如西漢,但常年實行精兵政策,派駐西域的漢軍,都是一等一的好兵。體會過漢軍戰力的,何止是日落西山的匈奴?就連當時如日中天的貴霜帝國,其七萬大軍在漢軍工事面前碰壁後,野戰又被漢軍修理。最後只能乖乖認錯,灰溜溜走人了事。

看過這樣的裝備水平,也就不難理解當年陳湯「一漢當五胡」的豪邁詠嘆。放在東漢保衛西域的戰場上,依託先進屯城防禦,且以勁弩鐵刀武裝起來的漢軍,縱是人數劣勢,但單兵作戰能力和裝備水平,都是絕對的優勢。

最重要的是,無論是血戰疏勒,還是接下來救援,如耿恭班超這樣的漢軍將士們,面對這場戰爭,從來沒有放棄。

其實,當時留在西域堅守的,何止有耿恭。漢朝西域司馬班超,也同樣依託槃橐城苦戰。他能夠調動的,除了忠於漢朝的西域各小國軍隊,就只有身邊三十六名漢軍子弟兵了。但就是憑著這點可憐的人馬,班超真的守住了。他拒絕了漢王朝調他回去的命令,依託西域各族軍民的支持苦苦支撐,竟奇蹟般堅守了九年,不但守住了陣線,還反擊拿下石城,還在公元84年等來了漢王朝的一千八百援兵,把最苦的日子熬了過去。

接下來,靠著這依然有限的兵力,班超等大漢將士們,繼續書寫著奇蹟:先打通西域南道,又擊敗貴霜帝國七萬大軍,公元94年秋擊敗焉耆等國叛軍,把勾結匈奴欠下漢軍無數血債的焉耆王傳首京師。西域五十餘國重新回到大漢朝的懷抱。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再度暢通無阻,大漢威名從此遠播。而昔日囂張的北匈奴,也在燕然山之戰和金微山之戰裡連吃敗仗,開始悽然西遷……

對於殉國在疏勒的漢軍將士來說,十九年後的這一幕,當可告慰。

大漢王朝開疆拓土的榮光背後,是強大的科技與產業支撐,更是班超耿恭為代表的,無數大漢男兒的浴血奮戰。看懂這一仗,也就看懂了中華民族強大的緣由,更看懂了每一次危難面前,中國人堅韌的硬骨頭——總有那麼多如班超耿恭這樣的人,明明面對絕境,明明孤立無援,卻依然選擇負重前行,拋頭顱灑熱血死戰一場。這樣的人,中華民族,每個年代,都不曾缺席,更當得起我輩敬意。

參考資料:王小甫《漢匈戰爭三百年》、田小紅《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黎尚誠《開拓西域的班超》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朝文社】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往日文章精選:

《武林外傳》裡佟掌柜每月只給夥計二錢銀子,真的少嗎?

以十州兵力踏平南漢,宋初第一名將潘美——實至名歸

有在看嗎?

相關焦點

  • 耿恭為何敢用幾十個士兵擋住匈奴二萬人大軍?玩轉心理戰術是重點
    談秦說漢(370)耿恭為何敢用幾十個士兵擋住匈奴二萬人大軍?玩轉心理戰術是重點耿恭以弱少之兵,在西域駐防將近一年,以高超的指揮藝術,多次運用心理戰術,擋住了北匈奴二萬軍隊的多次進攻。過程有些悲壯,也不算誇大。公元74年,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都出敦煌郡昆倉塞,進攻西域。漢軍集合部隊共一萬四千人,在蒲類海邊打敗了白山的北匈奴部隊。
  • 十三人對數萬匈奴大軍,如何死守孤城?看東漢名將耿恭的成名之戰
    於是西域的一種小國都投向了匈奴的懷抱,整個西域都在匈奴的掌控下。到了漢明帝時期,經歷了幾十年的「光武中興」之後,國家富足,軍事力量也變得強大。於是漢明帝以徵西將軍竇固為首,從河西走廊出發收復西域。經歷了一場大戰,擊敗了匈奴駐守車師國的守將,成功攻佔了車師國。
  • 考古人員基本確定東漢耿恭駐守的「疏勒城」舊址
    本文轉自【中新網】; 經過長達6年的發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已基本確定:位於新疆奇臺縣境內的石城子遺址就是東漢耿恭駐守的「疏勒城」舊址。歷史上,東漢將士曾在這裡與匈奴發生激戰,湧現出耿恭等一批青史留名的英雄人物。如今,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這座經歷過血雨腥風的絲路重鎮重現真身。
  • 古代漢朝200人吊打2萬斯巴達人
    波斯人甚至驚懼:「斯巴達人難道都是這樣的嗎?」漢軍騎兵然而,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的傳奇,我們中國人卻將其變成了現實,這就是中國東漢王朝的將領耿恭。在公元75年,在東漢大軍趕走西域的匈奴人之後,耿恭奉命留在西域以保持東漢王朝對西域的控制力,防備匈奴人捲土重來。
  • 土耳其版《拯救大兵瑞恩》,這部9.7分的激戰片全程無尿點!
    影片並沒有渲染個人英雄主義,它更像是土耳其版的《拯救大兵瑞恩》——用七名戰士冒著生命危險去營救一名記者,讓你在殘酷的戰爭中思考生命的價值。其實當年看《拯救大兵瑞恩》時,院長就很不理解:用八條生命去營救一條生命,值得嗎?
  • 7000人趕2000裡路只救出13人,大漢皇帝卻說值得,因為他們是漢人
    尤其是最後一句,真的帶動起了我們所有人的愛國情緒,燃起了我們心中的那股愛國之火。而今天要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兩千年前的大漢時期,與《戰狼2》的最後一句話不謀而合。當年的漢朝將軍遇到了危險,被敵人圍困無法突圍。於是派人向朝廷求援,大漢皇帝當即派出了7000人的軍隊前去救援,在奔襲了2000裡地之後,最終總算救下了倖存的13人!
  • 匈奴人究竟去了哪裡:向西逃跑引發西羅馬滅亡
    公元91年,漢軍再次出擊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單于只得向西逃竄。至此,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面勝利,而與漢為敵的北匈奴,則受到漢與南匈奴的合擊,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 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與其說是西遷,還不如說西逃貼切一些。
  • 歷史上的匈奴人最終去了哪裡?
    那麼,昔日北遷的北匈奴又如何呢?有人說,當年縱橫歐洲的匈人首領阿提拉既是匈奴之後,從歐洲人的描述來看,阿提拉當是黃種人。但想要證明匈人與匈奴的血統關係,對其文化、語言等,所要做的考證很多。今時今日,不能妄斷二者之間的聯繫。只能姑且認為,他們或許是有傳承關係的。
  • 項羽能打得過匈奴人嗎?
    劉邦派婁敬去往匈奴偵察,冒頓單于把精銳部隊隱藏起來,婁敬沒有識破冒頓單于「實則虛之」的計策,婁敬回來向劉邦如實匯報,儒家弟子婁敬滿腦子想的是「和親」,劉邦認為匈奴很虛弱,不知道冒頓單于隱瞞實力,於是產生了輕敵思想,劉邦親率兩萬多車騎追擊匈奴,導致劉邦和先頭部隊被冒頓單于包圍在白登城七天七夜。
  • 稽落山之戰:東漢對北匈奴的壓制性進攻
    北匈奴復遣兵南下,這實際上是東漢再次放棄了西域。這也給北匈奴一個發展實力的機會,好在後者因為權力鬥爭和自然災害的打擊而愈加衰敗。公元83年6月,北匈奴貴族稽留斯等率30000人至五原降漢。公元85年春,又有北匈奴大人車利涿兵等逃亡入塞,投降者73批。北匈奴內部經過多次叛逃,實力已大大削弱。在這樣的背景下,單于甚至主動提出再次和親。
  • 奧利弗·斯通怒批《拯救大兵瑞恩》非常噁心
    這位以對戰爭題材電影和政治電影犀利剖析而蜚聲國際影壇的奧利弗·斯通,火爆脾氣,批評當下電影當仁不讓,就連史匹柏的《拯救大兵瑞恩》都不幸中槍,被他說成是一部「非常噁心」的電影。  當然奧利弗·斯通有說這種話的實力和資格。因為他拍過的電影大多驚世駭俗,挑戰人們的道德觀和視點,他的越戰三部曲《野戰排》、《生於7月4日》、《天與地》等對於戰爭給個人造成的毀滅性破壞有深刻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