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意思"讓"來日方長"不好意思
2015-9-5 09:33:53 來源:紅網 作者:知風 選稿:桑怡
「小學入學,你不意思意思啊?」學生入學,南京一校長張口索財被就地免職。「意思意思」在南京現在方言裡的解釋,就是跟人家要錢,你能不能給我點小意思,等於是伸手跟別人要錢。(9月4日澎湃新聞網)
是不是因為剛開學,新聞熱點都圍繞著學校?近日,湖北省公布教師「十大美語、十大禁語」徵集活動遴選結果,其中,「你父母是幹啥的」被列入「十大禁語」之一;也在近日,上海西區一名家長送老師紅包被拒後,老師的一句「來日方長」,讓該家長陷入極度焦慮中。兩則新聞都引發輿論熱議。如果沒有南京一校長的「意思意思」緊隨其後,還真不好說「你父母是幹啥的」,或者「來日方長」究竟是什麼意思。
本來,就算老師想知道學生的父母是幹啥的,也不一定是為今後的「意思意思」打下伏筆,一句「來日方長」更未必意味著今後有的是「意思意思」的機會。但有了南京一校長張口索財的「意思意思」,不但讓「你父母是幹啥的」被列入「十大禁語」有了現實依據,也讓家長對「來日方長」的不安,不至於純粹的庸人自擾。當然,分別發生在湖北、上海和南京的三則新聞,並沒有事實上的牽連,但在客觀上卻對應著共通的潛規則。或被當做了糾風的目標,或讓一句成語產生了歧義,或乾脆被直接應用了。
也就是說,如果不存在有校長張口索財的「意思意思」,老師的一句「來日方長」,怎麼會讓人學生家長陷入極度焦慮中?老師想知道學生父母是幹啥的,怎麼會成了「十大禁語」之一?
憑良心說,「你父母是幹啥的」被列入「十大禁語」是反常的,老師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也可能是為了配合學生家長,更有針對性地教育和培養學生。但當有校長在學生入學時,就開口「意思意思」,那麼,一旦知道學生父母是幹啥的,不就更有「意思」了麼?同樣,老師在拒收學生家長紅包時,說一句「來日方長」是很得體的,但可能就是因為聽說過類似的「意思意思」,「來日方長」當然也可解釋為以後有的是「意思意思」的機會。
為了驗證這種推論,不妨按照潛規則來重新捋一遍,可能會很「順理成章」。當學生家長給老師送禮時,老師拒絕並說了一句「來日方長」,家長接著就說,孩子還得請您關照,作為家長也就「意思意思」。這不就是不成敬意的「小意思」了麼?老師或許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某些潛規則,可能都是這樣形成的。否則,怎麼會發展到有校長在學生入學之際,張口就「意思意思」的索財?
這種不正之風是十分有害的,這不僅敗壞了學校的名聲,而且可能讓主動抵制這種不良行為的老師蒙冤,也可能讓遇到了好老師的學生家長虛驚一場,更讓試想用禁止老師打聽學生「父母是幹啥的」來遏制這種不良現象的學校,顯得管理上的不通情理。這也說明,縱然湖北禁止老師打聽學生「父母是幹啥的」用心良苦,拒收紅包時說出「來日方長」的上海老師心無雜念,但有了南京一校長張口「意思意思」的索財,就讓對這種不良風氣的抵制和整治,蒙上了光怪陸離的陰影。就如「意思意思」,讓「來日方長」變得很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