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熊大爺話生涯》的第43個故事。
各位聽眾,各位朋友,謝謝各位又來到了我們今天的《熊大爺話生涯》的專欄。今天要跟各位分享的故事是《「不好意思」到底是什麼意思》。
因為我們經常地聽到「不好意思」,在一些年輕的畢業生實習或者是試用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的一個習慣語。很多的企業家老闆,被這個搞得有點.意思是說,剛來的人怎麼搞得都喜歡用一大堆的理由去合理化,為合理化又去找很多理由。而在這些合理化跟理由化當中,你可以看到,都好像是在可憐自己,給自己找很多這種藉口,但是卻一直不肯去或者是面對,或者就問題本身去找出問題的根源,然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其實是一種習慣的養成。
我們來繼續想一想,為什麼會有一些人剛剛去一個新的工作單位,或者去新的學習環境,為自己做的一些不大合適的,不適合團體的(事情),總會喜歡用這樣的一個「不好意思」來做一個(回復)。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這也是一種過多的自我保護。也就是說會發現這些錯誤不能怪我,是因為譬如說我不知道啊,我剛來啊,以前我過的都是學校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學校生活原來跟工作有這麼大的不同啊。所以,在講職業生涯的時候,前面其實可以談一談先要有一段就業的適應力,看看這份工作你能不能夠發揮你的(能力)。
因為以前我們在工作上總是認為,我學什麼或是我在學校裡學過這個。在今天這個時代,這是遠遠遠遠遠遠不夠的。以前大家喜歡去找兩種方向的工作,一,喜歡去找熱門的工作,二,找穩定的工作。
各位,現在的整個的社會已經進到了一個新的時代了,數位化的時代,中國又重新崛起的時代,中華文化又快速地再復興的時代,而且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成功的時代了。所以,你還在用以前那種思維,給自己找一個聽起來蠻有道理,也很值得人家同情的一些理由,而且合理化。但是請問你,你的問題是還是不是像(旋轉)木馬一樣,木馬在動,但是它是原地不動,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我們在這兒聊「不好意思」,其實,這就是一些剛進入社會工作的新的畢業生,最容易在一出校門遇到的一個困難。就是不知道除了保護自己,真正地保護自己是要把問題找出來,不要做一個老是給自己找理由、找藉口,而且自己總會同情自己,可憐自己的那種思維,那是已經過去了。在很多時候我發現,當同學們來找我表達找工作很難,人家會不會錄用我,覺得我不是什麼名校畢業的,我學的專業又不是那麼專精,這都是給自己找理由。
所以,我會建議的是,譬如說,有一次有個同學他很想到這個沃爾瑪去找一份人力資源的工作,那麼我就請問他:「除了沃爾瑪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公司嗎?」他就講:「當然有了,跟它一樣的公司,還有大潤發,萬達等等。」所以,我就會建議這位同學,不要問公司會不會錄用你,因為沒有人知道這個答案。但是,我們做好一個準備,做好一個不要再隨便說「不好意思」的準備。反過來,你可以利用在學校下課的時候,到這三家,還有他們的競爭對手裡面去蹲點,去調研,去觀察,用SWOC分析。比如說這家,它的優勢是什麼?劣勢是什麼?機遇是什麼?還有挑戰是什麼?如果能夠用你的話,你能為這一家公司做什麼?
因為你已經知道他們的競爭者具有一些什麼樣的優勢劣勢,作為你到這家公司一旦被錄用的時候,你就可以有一些具體的貢獻。所以,你不要問他會不會錄取你,而要問如果公司錄取我的話,我能為公司創造什麼?我能為公司做些什麼?
任何一個人力資源部門聽到了,你還沒有上崗,就已經能夠幫我們解決問題。這個時候不是它會不會錄取你,是你計劃去哪一家。因為你的選擇會更多,所有人都喜歡用一個解決問題的人。能夠具體解決問題,就要做大量的資料收集、分析,然後還要做評估,再提出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案來。「不好意思」就少了,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多了。這就是我們將來找一旦去找工作的時候的一個最基本的方式跟態度。
譬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CEO傑克.韋爾奇,他對他的員工說,「公司給你們安排一個職位,是為了你們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你一直來告訴我解決問題的困難,或者是解決問題的那種非常長的分析,你只需要告訴我,你最後是怎麼解決的。所以,所有這些中間的假設就不必浪費我的時間了。」各位,這就是很明確地告訴我們,不要去為自己沒有完成、沒有解決,找很多跟解決問題不相干的藉口也好,理由也好,或者合理化也好。
所以,我們今天來談一談什麼是解決力?具備在外界事物發生改變的時候,你能不能適時地馬上根據環境、事件的變化,找到對應的措施,而且一定要積極地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整個的過程就叫解決力。
陶行知曾經說過:「創造始於問題,有了問題你才會去思考,有了思考你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考的能力。」當我們能夠正確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的時候,其實也就等於解決了一個大的問題的一半了。一般的人只看見機會後面的問題,解決問題的人,他看到了問題後面的機會。我再說一遍,解決問題的人看到的是問題後面的機會。
「不好意思」,到底是什麼意思?我的建議是不要再隨便地說「不好意思」,而是要去思考解決問題,然後把解決問題的過程再說出來,那比什麼「不好意思」都更具有實際的功能。各位聽眾,你覺得呢?
-END-
附黃天中教授簡介
黃天中,美國愛荷華州德瑞克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學院博士後訪問學者,現任華僑大學董事會海外董事、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紐約州庫克大學中國總校區校長,美國喬治亞州託馬斯大學中國總校區校長。曾任臺灣淡江大學心理學教授、公共行政學系主任、中國大陸研究所創所所長、研究學院院長,美國奧克拉荷馬市大學教授、副校長,美國加州阿姆斯壯大學心理學教授、校長等職。
黃天中教授所獲榮譽不勝枚舉,獲列美國名人錄(Who’s Who in America)表彰在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卓越貢獻; 獲列英國劍橋名人錄(The TBC of Cambridge)選為21世紀傑出教育家;獲列中國中央電視臺「華人縱橫天下」——全球傑出百位華人等。
天中教授在生涯教育和心理學領域的建樹頗深,著有《孫子兵法與生涯規劃》、《生涯規劃——體驗式學習》(幼兒版、小學版、高職版、中學版、大學版)、《人事心理學》、《幼兒心理學》、《臨終關懷學——理論與實踐》、《死亡教育概論——死亡態度及臨終關懷研究》等三十餘部。所講授的《職業生涯規劃——體驗式學習》獲列中國教育部首批「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黃天中教授在中國有兩個第一: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臨終關懷研究中心;創建了中國的第一個美國MBA。
聲音&文稿來源:黃天中(2018年錄製)
文稿校對:蔡華藝、馮力元
今日頭條:生涯之路工作室
歡迎在文末點亮「在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分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