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宇宙的下一步:描述中微子在宇宙演化中作用

2021-03-06 宇宙解碼

    中微子,英語:Neutrino(更準確地說是義大利語),其字面上的意義為「微小的電中性粒子」。中微子是電中性的,同時還是一種輕子,因此不參與強相互作用以及電磁相互作用,而只參與引力相互作用以及弱相互作用。由於弱相互作用作用距離非常短,而引力相互作用在亞原子尺度下又是十分微弱的,因而中微子在穿過一般物質時不會受到太多阻礙,難以檢測。

    每秒鐘有千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你感覺不到,宇宙中充滿了中微子。模擬宇宙,離不開對中微子的模擬。

    計算機模擬一直難以捕捉到被稱為中微子的難以捉摸的粒子,對宇宙大規模結構的形成和生長的影響。現在,一個物理學家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克服這一障礙的方法,以顯示像鬼魅一樣的中微子如何幫助塑造宇宙。

    為什麼這樣的模擬很重要?關鍵原因之一是它們可以對當前未知的數量設置約束:中微子具有質量。如果在模擬中將此量設置為特定值,並且模擬結果與觀察結果不同,則可以排除該值。但是,僅當模擬準確時才可以信任約束,而這在以前的工作中無法保證。最新研究背後的團隊旨在解決這一局限性。

    早期的模擬使用了某些近似值,這些近似值可能無效。在這項研究工作中,物理學家通過採用一種精確表示中微子的速度分布函數並遵循其時間演變的技術來避免這些近似。

    為此,研究團隊直接求解了一個稱為符拉索夫-泊松方程(Vlasov-Poisson equation)的方程組,該方程組描述了粒子如何在宇宙中運動。然後,他們對中微子質量的不同值進行了模擬,並系統地檢查了中微子對宇宙大規模結構的影響。

    

    如圖所示宇宙大規模結構中中微子(左)和暗物質(右)的密度分布。當中微子快速移動並看起來彌散時,暗物質分布組成了諸如纖維狀結構之類的宇宙網。

    模擬結果證明,例如,中微子抑制了暗物質的聚集,即宇宙中「缺失」的質量,進而抑制了星系。研究還表明,富含中微子的區域與大規模星系團緊密相關,並且中微子的有效溫度根據中微子的質量而有很大不同。

    該研究發現表明,中微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規模結構的形成,並且該模擬為中微子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準確的解釋,該研究新結果與完全不同的仿真方法得出的結果一致。

    如圖所示,與傳統的牛頓重力相互作用的N體粒子模擬(右)相比,該研究通過符拉索夫-泊松方程的模擬(左)預測了中微子的密度分布更平滑且噪聲更低。

    這項研究工作是模擬宇宙的裡程碑,為進一步探索中微子如何影響大型結構的形成和發展鋪平道路。例如,新的模擬方法可用於研究中微子和非常規暗物質類型的動力學。最終,它可能導致確定中微子質量。

    該研究成果論文,題為:「宇宙中遺留中微子結構形成的符拉索夫-泊松模擬:非線性聚類和中微子質量」,發表在最近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葛韶鋒團隊提出宇宙遺蹟中微子的手徵振蕩...
    根據標準模型,中微子在最初被產生的時候應該都是左手分量,在傳播過程中,通過質量項轉變為右手分量,兩者循環往復地相互轉化、交替振蕩 。這個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之所以能夠發生,是因為李政道先生和楊振寧先生1956年提出的宇稱不守恆(Parity Violation):弱相互作用中費米子的左手和右手分量可以具有不同的相互作用強度。
  • 宇宙的結構、演化與人類的作用
    文章認為,要努力把人類觀與宇宙觀結合起來,從二者的結合上深入認識人類和宇宙,從而建立起完善而又深刻的人類觀和宇宙觀。把宇宙觀與人類觀結合在一起的嘗試,應該首推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人擇原理(人的宇宙學原理)。該文試圖提出一種「新人擇原理」,以便進一步加強宇宙觀與人類觀的結合。
  • 宇宙揭秘:需要多少基本參數和理論才能解釋宇宙的一切?
    我們可以想像出可能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宇宙,但是即使我們按照已知的物理定律來描述它們,仍然需要一些基本的常數來確定我們的宇宙的行為和演化的確切方式。正如我們所知,需要相當多的基本常數來描述現實,儘管許多人希望有一天更完整的理論能夠減少所需的常數數量。從根本上講,我們的宇宙是由粒子、力、相互作用以及空間和時間的結構組成的。時空形成不斷演化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宇宙的遊戲在此展開,而粒子是參與者。他們可以結合在一起,碰撞,湮滅,排斥,吸引,或以其他方式根據支配自然規律的規則相互作用。
  • 描述這個宇宙需要26個常數(或者更多)
    當我們在基礎層面思考我們的宇宙時,我們思考其中所有的粒子和所有的力,以及它們之間發生的相互作用。
  • 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究竟是什麼樣?
    更令科學家意外的是宇宙中暗物質的總質量是普通物質的數倍,這些宇宙黑暗中的「隱匿者」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主導宇宙結構形成的中堅力量。到底誰才是真正的主宰者現實中的宇宙是以哪種暗物質為主體的?換句話說,我們所處宇宙的結構形成到底是熱暗物質決定,還是冷暗物質決定?
  • 宇宙演化編年史:我們的宇宙是如何從0到1的,生命是何時出現的
    在這個階段,宇宙的時間、空間、物質和初始狀態都在10^23K的高溫下還沒有確定下來。 10的負34次方秒:這時,空間和時間從物質中分離了出來,重力場也和其他三大力場分離開來。這個時間跨度被稱為時間量子或「普朗克時間」,這是時鐘就可以測量到的最小的時間單位。
  • 太陽演化的最終形態,此種星體目前尚未在宇宙中發現任何一顆
    我們都知道,宇宙大爆炸發生在大約138億年前,而宇宙形成之初幾乎都是氫氣和氦氣組成的物質,物質在重力作用下凝聚成為了緻密的天體,天體中心處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核聚變反應,這便是普遍意義上認為的恆星。人類所在的太陽系演化始於46億年前,是由分子雲中的一塊發生引力塌縮形成的。
  • 宇宙外面是什麼?宇宙有多大?
    如果你更喜歡空間的描述,那麼這些星系離開我們的距離是300億光年。 宇宙處於不斷的膨脹之中,但與此同時科學家們對於宇宙尺度的測量精度也在不斷提高。他們很快找到了一種絕佳的描述宇宙中遙遠天體距離的方法。由於宇宙在膨脹,在宇宙中傳播的光線的波長將被拉伸,就像橡皮筋被拉長一樣。光是一種電磁波,對於它而言,波長變長意味著向波譜中的紅光波段靠近。
  • 宇宙背後的基本常數都有哪些?
    這些常數對宇宙的演化起到了啥作用在可觀測宇宙的尺度上,物質以絲狀結構聚集在一起,在最密集的部分形成了星系、恆星和行星,它們都是孤立的集群,並且在更大尺度上聚集成了星系團、超星系團。雖然不同的空間區域和物質結構模擬在細節上會略有不同,但星系聚集的模式總是相同的;如果我們回溯到物理定律所允許的最早時間,我們將得到一個與我們的宇宙幾乎沒有區別的宇宙。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
    構成物質世界的12種基本粒子中,中微子就佔了1/3,它在宇宙中廣泛存在。由於它幾乎不跟任何物質發生作用,不容易被捕捉到,因此也成為人類迄今為止了解最少的一種基本粒子。  「然而,了解中微子非常重要,對它的認識和研究將有助於揭開宇宙演變的諸多奧秘。」王貽芳說。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在誕生之時,物質與反物質應該是等量產生的。
  • 在TensorFlow裡模擬宇宙!提升模擬計算速度,成本降低1000倍
    N體宇宙模擬簡單來說,N體模擬的方法是為了解釋宇宙演化中的非線性演化問題,科學家們提出的一套研究宇宙學的數值模擬方法。在宇宙學領域,N體模擬還原了宇宙是如何從誕生之初的大爆炸演變至今的。如果我們按照物質初始分布,將大量的粒子放置在一個盒子中,由於引力的牽引,粒子會不斷移動。而最終的粒子狀態,就是對浩瀚宇宙結構的再現。例如,從這個分布中,你可以看到星系和星系群是如何分布的。這些結構的形成和演化取決於一些與宇宙相關的基礎問題,諸如宇宙中有多少物質?宇宙膨脹有多快?導致宇宙膨脹的黑物質和暗能量有哪些特性?
  • 在TensorFlow 裡模擬宇宙!提升模擬計算速度,成本降低 1000 倍
    N體宇宙模擬簡單來說,N體模擬的方法是為了解釋宇宙演化中的非線性演化問題,科學家們提出的一套研究宇宙學的數值模擬方法。在宇宙學領域,N體模擬還原了宇宙是如何從誕生之初的大爆炸演變至今的。如果我們按照物質初始分布,將大量的粒子放置在一個盒子中,由於引力的牽引,粒子會不斷移動。而最終的粒子狀態,就是對浩瀚宇宙結構的再現。
  • 平行宇宙中的「9層宇宙」到底是什麼?
    「無」元素充斥在母體宇宙之中,因為群體量子糾纏特性,其每個微小的變動都會迅速反映在更大的高層宇宙中。這些「無」元素,大部分停留在母體宇宙空間內,即使偶爾聚合,也會又恢復原來的屬性。部分「無」元素在母體宇宙的帶動下,加上自身的運動屬性,進行多層聚合運動。
  • 宇宙為何會膨脹?這讓愛因斯坦非常「懊惱」!
    自從20世紀初設立諾貝爾物理獎以來,一百多次諾貝爾物理獎都頒給了這4%,大家可以猜測一下,還剩下96%的「諾貝爾獎」級研究工作等著我們去發現。中間這個過程宇宙在生長發育,我們都知道有引力作用,在引力作用之下,時空的膨脹大家可以想像,應該是減速的,因為是相互的吸引作用,在這種作用之下,宇宙慢慢的膨脹,宇宙結構在慢慢的生長,就像樹苗一樣。直到60億年前,宇宙不知為什麼又開始加速膨脹,而且是炸裂式的生長,我們至今不知道原因。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正式退役,江門接棒開啟中、美、日新一輪競爭|...
    溫良劍:中微子是宇宙中密度非常高的一種基本粒子,跟宇宙的演化密切相關,對於宇宙學和粒子物理都非常重要。而中微子有三種,跟三種輕子混合,就產生對應的三組混合角和三個質量平方差。 中微子混合角 θ13是粒子物理學裡面 28 個基本參數之一,測定它的值可以使科學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微子基本性質。測定 θ13之後,我們就可以規劃下一步的中微子振蕩實驗,測量中微子質量順序,以及中微子振蕩裡面的宇稱和電荷對稱性的破壞,也叫 CP 破壞。CP 破壞表徵粒子和反粒子之間的行為差異,是解釋宇宙早期的物質和反物質不對稱的必要條件。
  • 整個宇宙是如何從無到有的?
    當然,今天,這裡到處都是星系、恆星、行星、重元素,並且至少在宇宙一個位置上充滿了智慧的高級生命。這些結構並不總是存在的,而是宇宙演化的結果。在一次非凡的科學飛躍中,二十世紀的科學家們能夠重新構造時間線,使我們的宇宙從一個幾乎沒有結構,僅由氫和氦組成的幾乎統一的宇宙變成我們今天觀察到的結構豐富的宇宙。
  • 巔峰挑戰:用一個方程式解釋宇宙
    如果從描述引力場的相對論方程可以推導出電磁場方程,那是不是意味著,看似毫無干係的引力和電磁力,其實是一種東西? 難道人類發現的所有物理規律,其實只是盲人摸象、各執一詞? 難道宇宙的所有規律,都蘊藏在一個方程式中? 難道我們所知的宇宙,其實只是一個更高維宇宙的冰山一角?
  • 宇宙誕生初期,為何生成氫、氦原子就停了?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今天我們聊一個最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宇宙的誕生是怎麼回事,根據描述,爆炸初期宇宙是氫原子的海洋,最初的溫度極高密度極高,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個時候氫原子不順勢發生核聚變形成重元素,而是等到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後第一顆恆星的誕生,才開始核聚變呢?那麼宇宙初期在等什麼?還是在最初的聚變中發生了意外?
  • 地球是可觀測宇宙的中心?科學家:宇宙一直在膨脹,它沒有中心
    為了把那38萬年的時間加上,科學家沒有用光子的速度來計算,而是選擇了中微子,中微子從宇宙誕生的那一刻便出現了。最後再考慮到宇宙膨脹的速度,得出了可觀測宇宙半徑為465億光年。至於具體的計算過程,需要用到大量天文學公式和微積分。話又說回來,地球為什麼會在可觀測宇宙的中心?這是巧合嗎?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張歌)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的 「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共同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