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經過戰爭的創傷,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國民經濟瀕臨絕境,國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舊中國物價暴漲的局面雖被遏制,但新的物價體系並未形成。
新中國一成立,百廢待興,中央人民政府立即著手醫治戰爭創傷,進行艱巨的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為爭取市場物價的基本穩定而努力,曾先後幾次平息了大的物價波動。郵政資費標準是社會物價波動的真實反映。自1949年至1953年是新中國郵政資費調整最為頻繁的時期。僅1950年就進行了8次國際郵政資費和6次國內郵政資費的調整。
表1是1950年1月10日至1950年8月5日的國內郵政資費表,表2是1950年1月10日至1950年11月1日的國際郵政資費表,展示了當時郵政資費的變動情況。
表中可見,這一時期郵政資費的特點是,資費標準變更快,某一種郵政資費標準執行的時間周期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8日開始印製發行郵票。為滿足郵政業務的增長對郵票的需求,郵政總局採取兩項措施緩解印製發行滯後帶來的郵票供應不足的矛盾。
其一是延續解放區票的使用期限。郵政總局於1950年3月11日發布通令,將解放區票的出售期延至1950年6月30日,7月1日起停售,貼用至8月底。
其二是發行加字改值郵票,在中華郵政郵票和解放區郵票上加蓋中國人民郵政字樣,並改值。1950年2月下旬,新中國第1套加字改值郵票(改1)開始發售和使用。
自1950年2月至1951年8月共發行加子改值郵票10套。其中改3於1951年5月16日停售,1952年5月15日停售改1、改4、改5、改8和改9,同時停止使用上述在中華郵政郵票上加字改值的郵票。1953年6月17日停止出售改2、改6、改7和改10,使用期延續到1954年7月31日。
這一時期,也是各種郵票混合貼用時期,包括新中國普通郵票、加字改值票、解放區郵票和紀念、特種郵票等。因此,這一時期的實寄封極具收藏價值。為郵政史、郵政用品和傳統類郵集的編撰者提供了極好的珍貴素材,也為郵票藏家帶來了郵品升值的機遇。自1950年2月至1950年8月系解放區郵票和改1郵票的混貼使用期,因此,這一時期的實寄封變得十分難尋。
下面為讀者介紹筆者收藏的該時期的二枚實寄封。
一枚是1950年4月28日天津寄往美國紐約的掛號實寄封(如圖1所示),貼用2枚100元華北人民郵政郵票、8枚1000元改1郵票(國際平信資費3100元+掛號費5100元)。該信封正面銷1950年4月28日天津收寄戳、中轉戳,背面除在貼用的全部10枚郵票上銷天津收寄戳外,還銷1950年5月25日美國舊金山中轉戳,1950年5月28日紐約到達戳和第2天的投遞戳。還要說明一下,上述國際郵政資費標準只執行了4個多月,即自1950年3月5日至1950年7月15日止。
另一枚是1950年9月3日天津寄往北京的實寄封(如圖2所示),正面貼用1枚200元紀1原版郵票、1枚400元改3郵票和2枚100元改5郵票(國內外埠平信資費800元)。該信封背面銷1950年9月3日天津收寄戳,信封背面銷1950年9月4日北京落地戳。
這一時期,也為不法分子提供了製造假實寄封的機會。這些作偽者,利用廉價的後期的解放區郵票和新中國低價位的普通郵票,製作假的混合貼用實寄封,欺騙集郵愛好者,牟取暴利。鑑別真假實寄封的關鍵是要識別清楚信封和郵票的新舊程度、郵資是否符合郵政資費標準、雙戳(收寄局和投遞局)是否清楚可見,有無修補痕跡等。
文圖:張太鎰
來源:《北方七省(市、區)集郵研討會論文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