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開示:
(文字整理:法度)
各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這次我們選擇《地藏菩薩本願經》來跟大家做一個討論。這個緣起也是由於去年我們東林寺舉辦夏令營。正好,主題就是談孝道問題。東林蓮社就安排我講一下《地藏菩薩本願經》。
這部經典本人也沒有講過,平時也注重的不是太多,主要是在淨土經論當中比較注意。所以有這個因緣,我就把《地藏菩薩本願經》做了一些讀誦,了解深知這部經典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所以這次來參加法會,就把這個《本願經》的大意以及給我們的啟示及本人的一些淺顯的體會來跟大家做一個共享。
無論世間和出世間的善法理念都非常注重孝這個字。尤其我們中國文化,百行孝為先。專門有部《孝經》來詮釋孝的那種天經地義、動天地驚鬼神的勝妙的利益。
那佛教傳到我們中國能夠生根開花,跟本土的儒家和道家能夠融合,形成儒道釋三家的文化格局。這與佛教也重視孝道密切相關。
那麼《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一部佛門的孝經。他所展開的笑的義理和境界,又比儒家的孝的內涵要深廣的多。可以說這是一部出世間的孝經。
這部經的緣起也是佛在臨涅槃時候,為報答母親的生養之恩,就升到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談經。那由於釋迦牟尼佛是以孝心升忉利天為母說法。所以這個孝的這種信德自然就感得地藏菩薩來忉利天宮。而且是無量分身的地藏菩薩。
那地藏菩薩就是佛門的孝的楷模。地藏菩薩的大願就是由於他在因地當中做孝女所發的大願。所以地藏菩薩的孝與釋迦摩尼佛升天為母說法的孝,這叫同聲和響、同類相感。
所以緣起了這部勝妙的大乘的經典。在忉利會上的這個經典當中。佛真正的是體現了深切的慈悲。這個慈悲乃是佛臨涅槃,已度的眾生已經度脫,未度的眾生已經種下得度的因緣。但還剩下了很多的眾生未能得度。所以這樣佛就對滅度之後,彌勒佛出興的這個中間這段時間的眾生,就非常的悲憫、護念。就把這個階段的眾生殷勤囑託給地藏菩薩。要讓地藏菩薩對這個階段的眾生,哪怕有一絲一毫一渧的善行,都不要讓他下三惡道,都要讓他得到人天的樂果,乃至涅槃的大利。
這就類似於一個皇帝臨終的顧命,這樣的一種慈悲的囑託。那這個階段的眾生也就是我等眾生在內的眾生。所以地藏菩薩跟我們這個時期的眾生最有因緣。所以這部經典不斷的說地藏菩薩與此土眾生有大因緣。
乃至於大乘的幾個主要的大菩薩都在《地藏經》裡面襄贊地藏菩薩,比如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以及十方無量諸佛的殷勤讚嘆。
那釋迦摩尼佛的殷勤讚嘆,那就更是隨處可見。可見地藏菩薩他的那種深廣的大願,那種徹入心髓的對苦難眾生的那種悲心,真是把十方諸佛的那種大悲心淋漓盡致的彰顯出來。
那麼這部經,我們通篇看過去好像並沒有講多少玄妙的道理。大部分都是談事相。但恰好這部經包含的義理卻是非常深邃的。他這些事相上的表達,都體現了一個主線,就是感應的道理。
這種感應道交是大乘圓頓佛法的特質。講淨土法門也包含著這個感應道交的道理。只要我們去相信地藏菩薩,造地藏菩薩的像,稱念地藏菩薩的名,為地藏菩薩作供養。這些似乎是微小的善行,都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
那通篇所談的不是說我們靠自己修行得什麼利益,乃是藉助著對地藏菩薩的信仰、造像、讚嘆、供養就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
這就是體現了他力的勝妙。這個他力就是地藏菩薩塵點劫又塵點劫以來發的深廣的大願所成就的那種不可思議的力量。
這種力量的存在,只要我們有信心,殷勤去感,馬上這個感應的力量就會體現出來,就能得到勝妙的利益。所以由這個種種事相來推究他的理,卻是具有著大乘圓教甚深的道理在裡面。所以古人曾經把這部經稱為是密宗的一部經典。
密宗主要是更多的談事相。但事相裡面包含著奇妙的道理。從這個角度來說,《地藏菩薩本願經》有這個特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那麼我們再來看這部經的結構。
一部經,一般都要談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一共有13品。
裡面《序分》就是第一品。
《忉利天宮神通品》這一品是佛在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十方諸佛集會讚嘆。釋迦牟尼佛含笑放出種種光明雲。光明當中有種種微妙的音聲。這些光音就召集他方無量世界的天龍鬼神都集會。
那麼地藏菩薩也過來了。佛在這一品就為文殊菩薩宣說地藏菩薩往昔的發願的因行。發願是談到四處的因行,在第一品就談到兩種。
正中分裡面,是這個經典的重要的核心的內容。在這個正中分裡面分為四大部分來展開。第一就是能教化之主。
這就是第二品《分身集會品》。能教化的主就是指地藏菩薩。這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就有無量無邊的地獄。每一個地獄都有分身的地藏菩薩。
那地藏菩薩與他受教化的眾生都來到忉利天宮來覲見釋迦牟尼佛。
釋迦佛為地藏菩薩摩頂付囑。就在這一品開始對佛滅度之後,阿逸多菩薩成佛以前這段時間的眾生,摩頂付囑給地藏菩薩。這是指能化之主。
第二結構大段是包含著三品。
《觀眾生業緣品》,》閻浮眾生業感品》,《地獄名號品》這三品,表明是地藏菩薩所教化的機,根機。這個根機就是談罪惡生死凡夫了。
《觀眾生業緣品》是摩耶夫人問南閻浮提眾生業報所感的惡趣。地藏菩薩概略地回答地獄的情形,尤其是五無間地獄的事情。
《閻浮眾生業感品》那定自在王菩薩更問地藏菩薩往昔之因。佛又在這一品略說地藏菩薩兩次發願的因緣。
四天王又請問地藏菩薩大願方便。佛敘說恭敬禮拜地藏菩薩的報應之法。
那第五品《地獄名號品》是普賢菩薩來問的。地藏菩薩來回答的,就說出了地獄的種種名號,種種刑罰以及相應的眾生造什麼惡業就到什麼地獄受報的情形。
所以這個三品就囊括著這些造地獄業的眾生,恰恰就是地藏菩薩要救度的對象。
那麼第三結構段就是談度脫之緣。度脫之緣有三品。
《如來讚嘆品》、《利益存亡品》、《閻羅王眾讚嘆品》
為什麼是緣呢?就是要讓眾生認知地藏菩薩,信仰地藏菩薩,皈命地藏菩薩。
那就得佛要殷勤讚嘆地藏菩薩的功德。要宣示供養讚嘆地藏菩薩的利益。
《利益存亡品》是地藏菩薩秉白佛,就是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剛從地獄出來轉眼又進去了。所以普勸,觀察眾生一定要斷惡修善。
大辯長者,請問薦亡利益。就是你家親眷屬去世之後,你怎麼去超度?超度的利益。亡者得七分之一,生者獲七分之六。進一步還有與會的鬼王和閻羅天子,也是仰承佛菩薩的威神力量,也都到了忉利天。來請問閻浮提眾生,為什麼讓地藏菩薩這麼殷勤、勤勞的去度脫?為什麼度脫之後還不依止善道的原因。
那這三品對於我等眾生認知我們的煩惱習氣,作為一面鏡子,很有啟發的意義。這是度脫之緣。
第四個結構段有兩品,《稱佛名號品》、《校量布施功德品》。
這是表達成佛之正因,《稱佛名號品》這是第九品。是地藏菩薩為了利益眾生,自己無問演說。一個臨終人稱念佛的名號的功德利益以及用他的宿命通演示過去諸佛名號。同時,地藏菩薩為了利益我等眾生。請問布施的功德,
釋迦牟尼佛來回答。
以布施含攝菩薩的六度。這是作為成就佛果的正因。
那正中分之後就是流通分了。
流通分有三品。《地神護法品》是堅牢地神,就是我們這個南閻浮提有一位地神,叫堅勞。他來宣說供養地藏菩薩像的十種利益。
《見聞利益品》是釋迦牟尼佛從頂部又放光,來稱揚讚嘆地藏菩薩。在這一品裡是觀世音菩薩來請問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利益眾生的事情。佛來分別加以回答。
最後一品是《囑累人天品》。在最後經典的末尾,釋迦牟尼佛又用金色的手來摩地藏菩薩的頭頂。又一次的把南閻浮提眾生,在佛滅度之後,阿逸多菩薩成佛之前的眾生,又一次的付囑給地藏菩薩,要令他度脫。
那麼虛空藏菩薩來演說這個見地藏菩薩的像,聞《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能得到二十八種利益。
這樣就構成了這部經的總體的架構和基本的內容。
下面我們來看正文了,正文我們先看這個經題。
一般講經,講這個經題是提綱挈領,具有一種總持的妙用。聞經題之名,就能了解經典之意。首先從這個地藏菩薩的名號來看。他都有深意。
地,就是大地的意思。在我們中國的周易裡面,地,它的易象是有坤來表達。
坤為地,乾為天。那這個地就代表母親,坤卦講厚德載物。所以這個大地就有住持一切法的意思。有生長一切法的意思。叫大地,一切樹木花卉都依大地來生長。大地可以荷護一切,忍辱負重。所以這個地藏菩薩以他大地般的寬厚來包容、護念一切眾生。
這個藏,藏就有含攝的意思。就像大地藏著一切金銀七寶一樣。那菩薩的心地也含攝著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善法,含攝著涅盤的三德。法身德、解脫德、
般若德,叫三德秘藏。
那地藏菩薩是用他發願修行所展示的果地上的這種性德來引發一切被教化的眾生心地當中所含藏的種種功德。那這個菩薩就是覺有情了。
地藏就是一個覺者。以他的大願來覺悟一切有情,度化一切有情,尤其是對於罪苦眾生的悲心的這種救度。悲心徹入骨髓,地獄眾生是最苦的。所以地藏菩薩就到地獄裡面去。只要有地獄的地方就有地藏菩薩。
那這個本願,本就是他的本昔,就因地當中的發的願。這部經典當中是談到地藏菩薩因地當中發的這個大願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數量。
但在這部經裡面是展開了他四次發願的因緣,這就本願的意思。這個本願還有根本之願的意思。他的願是從什麼地方發起來的呢?是從他的菩提心裏面發起來的,是從他的慈悲心裏面發起來的,是從他的大孝心裏面發出來的。而這樣的願的源頭是修行佛道的根本,也可以稱為本願。
那這個經,就是修多羅的意思。具有著貫攝常法四義。貫就是透過經典的文句能夠貫穿所說的教理。就好像一根線,修多羅,有時候翻譯成線,把花能串成一個花鬘,不至於散失。這是貫的意思。
那攝,透過這些文字、語言、句子所詮釋的教理能夠攝持所化的眾生。這些經文就是要為眾生來說法的。要讓他產生信心和修行的。
第三個字是常,經典當中佛所說的法具有常義,常就是永恆的意思,亙古亙今的意思。佛三千年在忉利天宮說的法是真理,過去未來這個經的真理永遠不會變。叫古今不變異放之法界而皆準。所以展開的地藏菩薩的本願之力,威神之力,他是整個法界的真理。這是常的意思,法是軌則的意思,標準的意思。
那這個地藏本願經所展開的這個法義是無論是遠的剎土,近的剎土,無論是哪個法界的眾生都可以共同來遵循的,共同來修持的,都能得到勝妙利益的。這是法。
所以這個經典就是約定眾生離開三惡道,離開地獄之苦,得人天之樂,尤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涅槃菩提的之樂。
再看這部經典的翻譯者。是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這部經有兩次翻譯,晉朝翻譯過一次,唐朝翻譯過一次。在這兩次的譯本當中,蓮池大師的為我們抉擇,以唐譯為準。
于闐國屬於新疆那一帶。三藏沙門。三藏就是精通經律論的法師。沙門就是勤修戒定慧,識心達本,號曰沙門。
好,大家注意實叉難陀。這個翻譯師我們就很熟悉了。他翻譯了《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的《華嚴》是實叉難陀翻譯的。這樣就讓我們有一個啟示。
這位三藏沙門,還真是不一般的人物了。
《華嚴經》展開的是佛的境界,是闡明自心本具的淨土。華藏世界海是毗盧遮那無量劫又無量劫,無量的願行所莊嚴的淨土。所以展開華嚴的境界,讓人對佛的功德,淨土的功德產生一往情深的仰慕、回歸。
那《地藏菩薩本願經》確實談到另外一個極端。展開的是一個業力眾生,他造種種惡業,所遭受的最苦的刑罰。那《地藏經》所談到的地獄的境界,實際上也是我等眾生自心本具的苦輪,我們學教理,常常會知道一心具足十法界,最好的法界就是佛法界。以《華嚴經》來表達。
最苦的法界就是地獄的法界,《地藏菩薩本願經》來表達。
那一心具足十法界。每一個眾生都有趨樂避苦的生命本能。展開這兩個法界的鮮明的對比。那我們對佛法界一往情深的回歸。對地獄法界的痛苦,趕緊要遠離。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就符合著《華嚴經》常常講的思地獄苦,發菩提心的這麼一個大乘圓教的義理。
如果我們對地獄之苦沒有感覺,不相信,很麻木。我們的抑惡揚善就沒有動力。如果我們對佛法界淨土的莊嚴很隔膜,不相信。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的那個信願力也生不起來。所以這個敬畏感,一定要對這兩個法界要有鮮明的認知,從內心深處產生遠離地獄,欣求淨土的心。這恰好就是一個佛弟子必須具有的宗教情懷。實叉難陀翻譯了這部經典。讓我們深刻的了解地獄之苦。
現在多少眾生?不相信有地獄,不怕地獄,不相信有前生,有來世。所以才使得我們整個的世界充滿著危機。奉行斷滅見的人,生命只有這一世的人,
他是生不起敬畏感。他是什麼都不怕的。他只是不擇手段的追求現世的五欲的享樂的。如果每個人都這個樣子,每個國家都是這個樣子。這個世界就不得安寧。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跟我們真的是把佛教的深切的一個道理跟我們展開。有地獄,這不是一個幻覺,不是隨便說出來嚇唬人的。這是佛菩薩在他的境界當中,真實的見證到了的一切眾生造地獄的業,到了地獄裡面,好不容易從地獄出來,他就忘了。
眾生智慧又很淺,他只能了解他這個一小段的生命。所以很多人不相信地獄。
這是我們的愚痴。所以佛菩薩要跟我們講出生命的真相。
實叉難陀這位三藏法師,給我們中國的佛教界貢獻太大了。他貢獻出了兩部重要的經典!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