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把錢存在銀行是中國人最常見的儲蓄形式,尤其是老人,他們不用投資,所以更加熱衷於穩定地把錢存在銀行。
一般情況下,在老人去世之後,他存在銀行的錢如果沒有用完的話,自然是要讓其家人繼承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雖然「規則」是這樣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人在家裡老人去世後去銀行取錢都拿不出來。
例如,去年河南就報導了這樣一個案例:此前一家人在整理老人遺產的時候發現老人除了一套房子的資產之外,還有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兩個銀行帳戶,餘額分別是10萬元和3900元。
於是,這家人就拿著死亡證明、公證書、銀行存摺等相關資料去兩家銀行把裡面的錢都取出來,並且將帳戶註銷掉。在建設銀行他們很順利地拿到了10萬元,但是到了中國銀行福田支行的時候,這家人卻被拒絕了。
明明是自己家人生前存的錢,現在卻被告知拿不出來,這可能讓很多人都感到驚訝。對此,銀行櫃檯給出的理由是公證書中未明確銀行帳戶歸屬,所以就拒絕了取款。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其實這些年很多人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尤其是在銀行要求去世老人的家屬拿出公證書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什麼是公證書?
在絕大多數看來,老人去世之後,無論是其配偶還是子女,他們都對銀行存款有直接的繼承權的,所以即使不知道銀行密碼都可以把錢取出來。
但事實上,我國對去世老人存款繼承是有規定的,那就是存款人死亡後,合法繼承人為證明自己的身份和有權提取該項存款,應當向當地公證處申請辦理繼承權證明書,然後銀行才能夠憑此辦理過戶或支付手續。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規定,主要是為了防止別人用假冒材料來冒領,或者是老人的多個家人來重複領取。要知道,雖然老人存在銀行的錢是要被其家人繼承的,但到底讓誰繼承是需要明確的。
這裡的話就需要公證書了,公證書可以明確存款的具體分配權,這樣一來知道這筆錢到底應該給誰之後,繼承人拿著公證書來取款就行了。
所以說,在老人去世之前,為了防止以後銀行的存款不方便取出來,是需要做「一件事」的,那就是在繼承權公證書在明確列明財產繼承的選擇,不要小瞧這份公證書,這可以為子女以後取款省不少事。
當然,如果老人是把存款存在銀行卡的話就不用那麼麻煩了,只要知道老人的密碼就可以直接去銀行取出來。但是現在很多老人都喜歡把錢存在存摺上,這種時候,提前列明公證書就很有必要了,要不然在老人去世之後,子女銀行取款的話很有可能會被銀行拒絕,之後又要費不少事。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